说说物理
越剧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关于声音1.声音的形成:振动2.声音的本质:波3.声音的衡量:响度、音调、音色 1°响度,与振幅、距离有关,与越剧不关紧 2°音调,就是do,re,me.但同样是do,音调也不一定相同,因为可能差8度。音调完全由频率决定,差一个8度的音频率差一倍。这就是为什么将振动的弦中点抓住,音变高8度。我怎么觉得现在的尹派小生演员都高8度? 3°音色,就是波形,比如同是高音do,钢琴和小提琴的声音显然不同。音色没有定量衡量的量,,只能靠感觉。不同人的音色不同,但是音色可以模仿。可是现在的演员似乎不需要模仿老一辈艺术家的音色。音色在描摹人物性格时很重要,却被严重忽略。
2008年08月09日 08点08分 1
level 6
个人意见,需要学的不是音色,而是发声方法。学习流派不是刻意模仿音色,而是学习对人物的塑造方法。比如尹先生的江姐,王老的孟丽君,乃至徐范二老的老旦戏,虽然行当上已经不同,但是并没有改变音色,而是通过演唱把人物性格风骨透出来。而现在若是尹派小生改演旦角,必然改唱旦角某流派,新编的女扮男装戏,也常改唱小生流派,但相反,人物却未必说得上“栩栩如生”。音色本身,应该说对性格影响不大。我倒是觉得,唱腔设计实在应该有演员自己加入,否则真的是只见唱腔不见人,上越戏都充满浓厚的陈均特色,浙江的……反正有不少人唱腔上觉得相当怪。
2008年08月09日 09点08分 2
level 1
说到发声发声,我再来散谈几位老艺术家的发声发声王文娟,典型的小嘴咬字模式,发声很柔和,较圆润袁雪芬,也是小嘴咬字模式,不过声音是扁的傅全香,音很高,发声很后,松而不软范瑞娟,大嘴咬字,尽量显示男性特点陆锦花,怎么自然怎么唱,很清醇。
2008年08月11日 02点08分 3
level 0
陆锦花,怎么自然怎么唱,很清醇。 好可爱的形容
2008年08月11日 02点08分 4
level 1
http://www.ccyj.net/typenews.asp?id=796原广州京剧团老演员筱金少山(即刘绍宗)留下一篇文章,现介绍给大家,共同学习。摘要如下: 朋友们、爱好者们,我的一点薄意,送给你们参考。吊嗓时要边走边唱,就象散步一样,始终保持着松弛自如的姿态。要松弛,不要松懈,而是外松内紧,注意使声音共鸣保持准确位置,行腔运气保持长久稳定,不是仅把力量用在喉咙处,而是全身都在运动。持续两三个小时,吊完嗓不会觉得喉咙疲劳不堪,说话的声音仍然明亮。吊嗓时,口腔上颚微微吸起,下颚松弛,口形不大,两肩不垂,两肋拉力象弹簧一样,一张一弛,发声口腔各个器官都能有机配合,形成头、鼻、胸三腔的强烈共鸣。 吐字行腔时,他的上颚就象球蓝,每个字、每个腔好似篮球,准确无误地投向球蓝。用这种方法演唱,使得他不论唱什么板式,唱腔有多么复杂,都能保持气息稳定和声音的通畅完美。 演员在演唱时,用气要巧妙,方法要灵活,在面部表情上要松弛而庄重,口形自然而优美。唱高音时口腔内打得开,内开而外拢(双唇自然收拢),唱低音时,双唇微闭,但牙齿并没有咬死,上颚仍有吸起的感觉。总之,无论时唱高音还是唱低音,不要使观众看到面部肌肉的一丝紧张状态,也不要使人感到口形张合过大,甚至有穷于应付之感。演员演唱口形的美与否,是同发声、吐字、用气有密切关系的。演唱的口形好看了,说明你的发声是
正确的
。 演员演唱要具备许多灵活多样的演唱技巧。比如:运气上的偷、缓,音量上的收、放、轻、重。行腔上的抑、扬、顿、挫,都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演员的演唱,若能够使观众通过唱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正是这种理想效果的生动体现。 演员掌握了行腔中的高、低、快、慢、轻、重、顿、挫,运用适度,音量有所加强,再度减弱,把低气吸足再行腔,又巧妙的用了小休止,加虚字,低腔轻吐,乍放又拢。行腔酣畅流利而又起伏跌宕,表现于矛盾思索之中的踌躇心情。 此外,有的演员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对京剧传统的上口字作了突破,有的字不于上口,如"伯"字就不上口,唱成普通话"bo"音,有的字为了整个唱段声韵上的协调,适当地保持了上口的特点,但不于过分强调,如"情"字,押的是"认真"韵脚,为保证归韵的协调,所以没有完全采用普通话音来演唱
2008年08月15日 03点08分 5
level 1
虽然是京剧,但仍可借鉴
2008年08月15日 03点08分 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