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7
冰箱里的空气
楼主
本打算在“八一”的时候看一部革命影片或去参观一下革命历史博物馆,回味一下那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但在收拾同事留下的物件时发现了《长征》,既然想法就在身边,一惯坚持能坐就绝不站,能躺就绝不坐的我,正好坐躺下来进行日夜“长征”。虽然早已看过不少支离破碎的视图文字,但记忆已模糊。 《长征》,王树增版,发表于《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06年6期,也就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前夕。主要内容: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迫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长征。文章采用历史纪实写作手法,素描般勾画了哪个时段的风雨天空,少有个人思想情感倾向。在他的创作感言里也只简单提到几个关键词:历史,普通战士,当代中国青年,民族精神财富。 也就是在这近乎白开水的历史描述和创作感言中,让人心里堵得慌。有点作者感言中“这是因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坎坷命运的一种无深重关切而引发的挥之不去的心绪”。有点惭愧自己的行为:不是躺就是歪歪斜斜的坐看这段历史。(小泽征尔在听完中华民族音乐瑰宝“二泉印月”后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更无言面对作者在感言中提到问到的:许多外国青年来中国一丝不苟的重新走了长征,他们试图在自己的生命里注入什么?当代中国青年也同样需要吗? 翻开一卷中国历史,勤劳,智慧,善良,顺从,…的中华百姓就没过几天安生的日子,即使如天下大治的贞观开元康乾盛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勤劳的中华百姓用智慧的双手创造了世界最多的财富,但善良的人们在皇权社会中只能顺从的交出大部分。除了冥冥之中那不可抗拒的命运之神在作怪外,还有一个冰冷残酷的名词叫阶级压迫或阶级剥削。忍无可忍的辛亥革命枪声打断了北京皇城里的梦,但迎接中华百姓扑面而来是更深重的三座大山。命运多桀的中华百姓,路在何方?1917俄国十月革命给黑暗中的探路者送来了全新的空气: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苏维埃政权。从此,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建立理想家园的革命洪流中。 长征中的主角,就是这无数中的一群普通干部战士,但,他们是哪个时代民族的脊梁。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群普通干部战士的年龄吧:统计显示,参加红军长征的高级干部(军团级以上)共89人,平均年龄28.9岁,普通战士约20.6万人(最后剩7.5万),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平均不足20岁。正是这一群年青的勇士们用他们枯瘦的肩膀肩负起拯救苍生的使命。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干于奉献自己的青春,干于牺牲自己的一切;从不动摇,从不放弃。活着的,掩埋好同伴的尸体继续前进,死了的,英魂在九天之上默默祈祷。虽然谁也不确定能否实现,但,还是前扑后继,无怨无悔。唯一支撑他们的,有一种东西叫:信仰或理想。 我们无法再有像前人那样的经历,因为前人已经为我们栽好了乘凉的参天大树。无法再有前人那样的信仰理想,因为时代变了。我无法回答作者感言中的提问,因为我只是我自己。唯一能做的,或许就是让自己不要忘记,记住那段历史和那段历史中的人。如果还真有人把它当作民族精神财富由此得到某些启发并实践,那真是万幸了。
2008年08月05日 21点08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