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从开始看TVB的剧集到现在已经有十五年了,可以说TVB的剧集陪伴我走过了无忧的童年以及少年时代,所以我对TVB这三个英文字母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几年前,广电总局为了扶持内地的电视剧,开始限制港台剧集的引进,而我又远离电视过起了封闭式的校园生活,和TVB的缘份暂时中断了。没有TVB的日子,我觉得非常的乏味,但是当我毕业之后,有了自己的电脑,混进宁海和猫猫,可以随心所欲地下载我喜欢的TVB剧集时,却又发觉而今的TVB剧集已经不是我印象中的那般美好和吸引了。 没事的时候,我胡乱总结了一下TVB的剧集全盘走低的原因,写出来给大家看看,就算是我信口开河吧。 第一、取材过于狭窄。香港虽说是一个国际大都会,但是限于地域的狭小,人口的限制,还有观众的接受程度,TVB剧集的人物多涉及白领公职或者富家大户,地点也逃不开新港九和南丫岛,与内地工、农、商、学、兵的广博和三千里江山的辽阔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虽然近期TVB的外景和人物范围有扩大的趋势,但是因为诸多的影响,倒显得不如从前的肥皂剧好看了。 第二、观众层面单一。港人工作以外的生活很丰富,晚上的闲暇,年轻人大多会用来拍拖、唱K或者是泡吧,中年男人或忙于交际或忙于打拼,留在家里看电视的大多是师奶和菲佣,也就是说以女性观众为主要收视群体。这样的观众群体直接导致历史剧、武侠剧以及记实剧不太受落,相反地喜剧、言情剧、宫廷争斗剧却高温不退,这也是TVB剧种比较单一,只成就“师奶杀手”的原因 第三、对手实力不济。香港的电视台不过两、三家,有线台对于TVB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只有ATV还会与他唱唱对台。如果ATV没有这么快的没落,我想TVB也不会不思进取到现在这个地步。ATV从一年出几部好戏到几年看不到一出好戏,其中的变故我不得而知,只是怀着感伤的心情替他们可惜。其实,我觉得ATV的某些剧集要比TVB的剧集更有深度,剧本也更加精彩、有创意,但是他们始终是处于下风,而今更是沦落到80%的时间要靠外购剧度日,TVB没有了对手,几乎垄断了香港的电视业,没人竞争,拍得好拍得坏都无所谓,没了压力自然也就停滞不前了。 第四、不够尊重原著。TVB最热衷于篡改武侠名著的情节,使得原著成为电视剧以后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有些改编归咎到篇幅或外景的限制也还说的通,但是有些改编却是不知所谓到难以接受。我极度不满就是陈锦鸿版的《雪山飞狐》,简直让我深恶痛绝。袁紫衣和马春花都会合二为一,程灵素更是丑的没话说,连姓名都给改了,那还能叫《雪山飞狐》吗?让胡斐也死了算了,省得碍我的眼。其实一本小说的创作期远远长于剧本的创作期,而且每个人物的存在都会有他的深意,TVB竟然为了所谓的新意,洗尽武侠小说的精华,也难怪金庸会选择并不高明的张纪中,至少他懂得什么叫“尊重原著”,小说原来的味道虽然淡了却可以嗅到。 第五、剧本水份过多。从2004年开始,20集篇幅的剧集在TVB就不常见了,取而代之几乎都是30集左右的剧集,我原本不以为然,因为只要是好剧,篇幅并不一定要苛求精短,但是看了几出30集的剧后,我开始发现增加的部分大多是没什么味道的水。就拿30集的《心花放》来说,剧中真正有戏可做的人不过6个,4个主角+半个秦沛+半个向海岚+一群龙套,而之前青姐的二十集作品《绝世好爸》却有8个鲜活的角色,而且各个精彩、与众不同,就像房子的支柱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所以我认定如《心花放》这般多出来的十集,纯粹是可有可无。本来是一盘还可以吃的土豆丝,硬要加一些汤水进来,真是难以下咽。 第六、惯性思维严重,俗套一再重复。这一点不用我细说,大家都可以不加思索地说出一、两条TVB中的俗套。就比如说两个人一开始就两情相悦到最后一定不会终成眷属。这样的模式倒还能忍受,最受不了的是在涉及历史的剧集前面也惯性加注“本故事纯属虚构”。N年前看《天子屠龙》的时候,我正在自学清史,看到那几个字让我困惑了好久,如果康熙平三藩、治鳌拜都是假的,那我还学历史干嘛,惯性到这种程度,我真是无言以对。
2005年09月24日 13点09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