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此种种,是“以歌舞演故事”,又绝不是传统意义的以歌舞演故事,《春香传》的“舞”是舞蹈而非舞蹈化了的程式动作和身段。或将内心外化,或将写实的剧情做了写意的处理,群舞场面构架起全剧,歌舞和故事的关系不像戏曲、而是接近音乐剧了。同时,鼓也像新版“梁祝”中的扇子,成为全剧的表意符号,春香不畏权势表明心迹的“一心”二字写在鼓面上,连梦龙的书童房子手中也有一面小鼓,催促梦龙和春香道别时敲响。
第一次得知老戏迷因删减了唱段不喜欢新版“梁祝”时,曾十分意外;他们会念念不忘徐王版《春香传》的唱,甚至愤怒于小百花越剧的转型吗?
《春香传》原为朝鲜民族独有的板索里——一人击鼓伴奏、一人演唱叙述兼表演故事——的经典唱本。板索里类似于中国的曲艺说唱,尚不具备完全的戏剧样态,韩国戏剧家在板索里的基础上创造了唱剧。采用板腔体的板索里最大的审美资源就在于演唱,可以想象,半个多世纪前板索里《春香传》移植为越剧时,于“唱”的发挥是多么的契合。大段地唱、过瘾地听,板索里爱好者也许和越剧戏迷曾经有着同样的审美享受和审美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