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澄清学科与流派的区别了
科学无神论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fifth_imai 楼主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客机想象图
镇楼
2015年11月21日 19点11分 1
level 1
fifth_imai 楼主
为什么会有这么古怪的一个标题呢?因为这个问题出自贴吧争论,这种误解也只有在贴吧这种地方才会出现。
长久以来,正经的、有意义的学术讨论被限定在特定的研究者群体之内,但是民众自发性的讨论却从未停止过。毕竟嘛,有想法就要表达,有问题就要探究,这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样的现象也是国民素质整体提升的先兆,这是非常值得高兴的情况。而贴吧号称“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区”,实质上成为了中国普通人的言论和观点的集散地。
但是,正是因为这种讨论的自发性、无门槛性以及参与讨论者的多样性,导致了各种新奇古怪的观点诸如“用一个学科反对另一个学科”或者“将八竿子打不着的概念放到一起对比”或者“不加限定地以一个角度的价值将某些对象一棒打死”等等的出现。这些观点往往令人觉得非常不舒服,却又很难找到一个能令对方心悦诚服的方式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仿佛对方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的人,同他讲话就像鸡同鸭讲一般。我读一篇语言学有关解释交际中误解的形成机制的论文中将这种现象的原因解释为“缺乏‘共同场’(Common Ground)”,而缺乏共同场的原因则参讨论的各方教育背景、社会环境、宗教信仰、政治立场各有不同。当然,这不是本帖的主题,废话了几句。
我本人当然也是半吊子,所以观点才放在贴吧这种不需要审核、谁都可以讲话的地方发表。而且接下来要讲的,说实话,全是常识,没有任何价值可言。
2015年11月21日 19点11分 2
订正:“我读一篇……而缺乏共同场的原因则参讨论的各方……各有不同。”应为“我读过一篇……而缺乏共同场的原因则是参讨论的各方……各有不同。”
2015年11月21日 19点11分
level 1
fifth_imai 楼主
我有一个朋友,他非常讨厌哲学,他的观点是这样的:
“哲学说‘我思故我在’,哲学又说‘物质决定意识’,它自我冲突,因此我不相信哲学。”
这样的观点令我感到讶异,看得出他的言语中透露着对哲学的无知。于是我建议他多读书,而他告诉我:“哲学书读起来就像文字游戏,绕来绕去只是为了把人绕晕。”我知道我跟他缺失Common Ground了,于是我只好退一步,慢慢地思考他产生这种观点的原因。
以他的立场,他对“哲学”这两个字有着天然的藐视,所以他更倾向于把他喜欢的“客观上属于哲学范畴的东西”在他的概念集合里放到哲学之外,这就导致实际上他正在大谈哲学,而他自己却否认自己谈的是哲学。我试图让他意识到这个事实,但他拒绝承认。
直到我在“反民科吧”参与一次讨论的时候,在那个情境之下,我才意识到,我的那位朋友的根源的问题在于,他混淆了“学科”与“流派”的概念。
而我的朋友,在千千万万的讨论参与者中,只是这个问题的一个缩影。
2015年11月21日 20点11分 3
level 1
fifth_imai 楼主
谈到概念的区别就要先介绍概念的定义,可是很遗憾,对于这两个概念,我现在还下不了定义。但是我可以先说几个这两个概念指向的典型对象,比如说哲学、物理学、神学、数学、人类学,这些都是学科,而实证主义、圈量子引力论、基要主义、直觉主义、进化学派则是分别对应前面几个学科的流派。然后我们来看一看这两个东西都是怎么来的。
当人们对某类对象进行研究的时候,就要约定好,我们研究的对象的范畴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以什么样的标准建立理论,我们的理论适用什么样的对象,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差不多就是一个学科所具备的要素。
而在进行研究的时候,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看法,而总有一些观点相近的人可以达成一定的共识,进而出现了针对同一类对象而观点互相对立的理论的集合,从而产生了流派。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学科关乎研究对象和理论,而流派是在确定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关乎理论。在现有分析的基础上,流派似乎是学科的子集。而这只是在不考虑学科间关系的前提下得出的暂时性结论。
2015年11月21日 21点11分 4
level 11
思想与价值观念的不同最根本是受教育程度不同引起的。
2015年11月21日 22点11分 5
level 11
苏德拉底说过;知识就是美德。人的素质,品德,也是因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不同的。
2015年11月21日 22点11分 6
level 1
fifth_imai 楼主
学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历史问题,它关乎每一个学科诞生的过程,这里当然无法一一列举。那么我们就以自然科学的最大分支物理学为例,看一下它和别的学科有什么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看它的学科要素,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对于物理学的理论,一般公认的标准是要求自洽并通过多次试验验证,适用对象是“从中总结出了这个理论的那一类物质”。但是对于这些“理论的是怎么来的”、“它们为什么正确”、“证实的过程为什么可靠”这些问题,不同的人有诸如归纳主义、朴素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等不同的看法。到这里,物理学和另一个学科暧昧的关系就浮出了水面。哲学。物理学的研究者实际上是挑选了哲学当中某些流派的思想做为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的行为准则,而有趣的是,这些准则在科学革命的冲击下发生过并且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说得通俗起来就是,你觉得你这个方法靠谱,用这个方法得出来的规律是真实规律,你又是如何确认这个方法是靠谱的呢,而当新发现将你的思维局限性暴露出来之后你就必须去改变你原来确立的标准。
这样看来,物理学背后的哲学基础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随着新发现而发展着。然而这里我要澄清一个广为流传的误解,唯物主义并不是物理学的哲学基础。物理学的哲学基础只回答“人是怎么认识世界的”这个问题从而保证“从物质世界得出规律并适用在物质世界身上”这个过程的可靠性,至于“物质到底是第一性还是第二性”,它并不care。这是哲学流派的两套不同的分类方式,它们是可以交叉的。
而就像物理学从哲学中取得几种方法论的基础,其他学科也分别从哲学中取得了一个或几个流派的基础(这里的“取得”并不表示先后关系,而是表示框架与细节的关系)。也就是说,除了哲学之外,其他学科都先天地对某些问题有见解,然而这并不妨碍其他学科之内对这些“学科预设的观点”之外的问题产生不同的见解,因而其他学科中往往又有哲学流派映射在其中的流派,这样,学科与学科之间又产生了“同一哲学流派映射在不同学科里的流派”这样的交叠。
如是,才是学科与流派的完整的关系。
2015年11月21日 23点11分 7
level 10
加精,另外,楼主如果一个楼装不下所有内容,最好声明一下“未完成前不得插楼”。
2015年11月22日 00点11分 8
谢谢加精,同时也谢谢提醒。
2015年11月22日 00点11分
level 1
fifth_imai 楼主
说了这么多,我都把自己弄无聊了,所以,不愿意看那么一大段的看官就直接看这一句话就好了。
一个除哲学之外的学科之所以是这个学科,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或者说原则,而这个原则正是哲学的某一个或几个流派,这个学科先天带有这一个或几个流派的见解,同时包含着内部在其他问题上见解各不相同的多个流派。
那么,现在回过头来看我那位朋友,他搞错的事情就是,把哲学这个包容各流派的学科当成了对某一问题有见解的流派,没有明白哲学这个学科是没有立场的,它内部的流派才有立场。
2015年11月22日 00点11分 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