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名詞:禪那
元流书坊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2
坊書流元 楼主
  禪那(梵文:ध्यान dhyāna,巴利文:झान jhāna),又譯為馱那演那,佛教術語,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它有兩個意義,它可以是一種三昧的境界,專指色界以上的四禪境界,但它也可以指修行進入四禪境界的方法,也就是奢摩他與毗婆舍那的合稱。
  這個詞語原出自《奧義書》,為印度教術語,為「六支瑜伽」的第三支、「八支瑜伽」的第七支,是修習瑜伽的高級階段。後為佛教所吸收,為「三無漏學」與六度之一。漢傳佛教中也將其譯為止觀。漢傳佛教中的禪,原先源自於禪那,為禪那的簡稱,但隨著禪宗的發展,逐漸形成一個獨特的思想體系。
2015年10月19日 16点10分 1
level 12
坊書流元 楼主
定義
  禪那,可用「安止」(absorption)來表達,事實上,它是心的特質,將心固守在一個特別的對象上(奢摩他),以慧對它進行觀察與思索(毗婆舍那),由此進入四禪,進而得到解脫智[1][2][3]。
  禪那與禪定可視為同義詞,但是兩者的分別在於,禪那的範圍窄而定的範圍寬。禪那專指色界以上的四禪境界,而欲界諸定因智慧狹小,不能稱為禪[4]。因為佛陀與其弟子多以四禪力證入湼盤,所以四禪又稱根本定(dhyana-maula)。
2015年10月19日 16点10分 2
level 12
坊書流元 楼主
修行方法
  禪那分成二種,寂止禪(奢摩他)、內觀禪(毗婆舍那),合稱止觀。
  寂止禪:止禪以坐姿為主,且不宜變換姿勢,若身體不適須要換姿勢,也要守住所緣(目標)。止禪於所緣,保持「尋」(vitakka﹐專注目標)、「伺」(vicāra﹐繼續專注目標),所緣是概念法(世俗諦)。
  內觀禪:觀禪不拘姿勢。觀禪尋、伺(專注、繼續專注)對象,所緣是究竟法(真實諦),如:觀「觸」:呼吸的觸、腹部起伏(=風觸色)、坐姿及臀部的觸等、感受、聲音的生滅;其它的蘊、處、界,不宜當初始觀禪的對象;觀「色的集法」(rūpassa samudayo),則可觀察具有身、心、鼻才有吸氣,與具有身、心、鼻才有呼氣,又從眾緣生可悟入無常,導致更高階的智見。[5] [6]
2015年10月19日 16点10分 3
level 12
坊書流元 楼主
註釋[編輯]
1^ 《俱舍論頌疏》卷28:「問:何等名為靜慮?答:由定寂靜,慧能審慮,故慮體是慧,定有靜用及生慧慮,故名靜慮。」
2015年10月19日 16点10分 5
level 12
坊書流元 楼主
2^ 馬哈希禪師《法註釋空註釋輪》:「禪那的意思是,接近的觀察一個目標,以固定的注意力,集中的專注於一個選定的禪定目標。例如:以寂定的數息觀,會提升至寂止禪境;然而,注意心和身的自然特徵,靜觀他們的不恆常、不滿足和不堅固性,則屬內觀。有兩種禪:寂止禪與內觀。固定的專注,發展趣入寂靜定者,稱為寂止禪。靜觀法的三種特徵則屬內觀。也有三種三昧(samadhi,或稱為定):剎那定、近行定和安止定。」
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爲掛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衆生壽命皆爲浮想,此方便者名爲禪那。」
4^ 《大智度論》卷28:「四禪亦名禪,亦名定,除四禪,諸餘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為禪。」。
5^ 《中部注》. : M.A.(M.10.).
6^ 《瑜伽師地論』. : 大正30.431.
2015年10月19日 16点10分 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