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3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宣布,来自中医科学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另外两名外国科学家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屠呦呦遂成为中国大陆地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士。在国人兴奋之余,屠之获奖也引发了很多争论,包括屠呦呦缘何多次落选院士、及集体科研成果的署名权等问题。
2015年10月07日 11点10分
1
level 13
也许是这几天在过节,对于诺贝尔奖竟然没有过多关注,尤其是我居然不知道有个屠呦呦,突然就获得了一个诺贝尔奖。当我第一时间看到这个消息时,真还是多看了几遍,因为我要确认,这是不是来自于大陆地区的,生怕又是外籍华人。
直到确认之后,我真是无比的激动,正如有的人所说,这个自然科学方面的奖项,真的是含金量很重,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值得我们自豪,相信这样的奖以后会越来越多。
看来我真是落伍了,为此,我深感惭愧。因为在屠呦呦获奖之前,我真的不知道她的盛名与成就,更不知道她一直在做什么。我为我的科学素养感到惭愧不已。我不知道,象我一样不认识的人,还有多少呢?
2015年10月07日 11点10分
2
level 1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没有了科学的创新,如果没有了创新创造,我们将会何去何从?我们似乎都在讲创新,但又有多少人沉得下来,真正去做创新的事呢?对于名和利的追逐,人们似乎已经耐不下性子,只想着越简单越快捷的手段和路径,甚至于不惜以身试法,也不需要讲什么样的道德。
如果都是这样的话,我们的科学家们也就不能有如此之多的重大发现。屠呦呦恐怕也得不了诺贝尔奖。几十年的研究,失败、成功、寂寞、孤独,又有多少人做得到。
2015年10月07日 11点10分
3
level 13
根据鲁白教授的看法,他认为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院士制度不是荣誉制度而是利益制度。无论院士制度还是诺贝尔奖荣誉,都不应和太多的利益挂钩。不能因为获得了院士身份,就享有了更多的研究基金、决定权和人事权。目前院士连带有很多特权,所以才有人不择手段地去把自己变成一个院士。院士应该回归到一个荣誉,表彰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荣誉的认可并不意味着有很多额外的利益。特别是那些理应通过学术竞争才能得到的利益,这个应该回归学术竞争,把院士制度去利益化。
做创新,做研究,做学术,要耐得住寂寞,要沉得下心来。这不仅仅是我们每一个个体,而应是我们整个民族。我们都不应该太浮躁了,都不应该太功利化了。这也许才是我们真正反思的地方。
2015年10月07日 12点10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