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2
aifeixue12
楼主
最近读刘军宁先生的《天堂茶话》(上),深受启发。有些内容值得保留下来。于是就一些观点和思想,摘录如下。
1、孔子一直认为他发现了“小康世界”“大同世界”的理想模式,算是得“道”了!而老子认为,“道”是博大精深的,远远没有探索清楚。大家都在“道”探索过程之中。而且,“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的事情。(我也认为语言的表达,有很大的局限性。语言很苍白。)
有的人,自称自己发现了世界之“道”,发现了宇宙真理,找到了历史规律,用各种暴力强逼大家按照他的“意志”来实现这个规律。搞出什么“人定胜天”、“立言立德立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自己做什么“总设计师”“大手一挥”。。。。。。现在看来,很可笑的场面。
中国人容易感觉自己找到规律了。(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也特别容易进入一个“乌托邦”的理想状态之中。(也不知道为什么?)
2、审美和道德本身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如果有标准,也是每一个人心里的一个标准,然后普遍的大家都有大概相似的标准,但是绝对不能排斥其他个性的标准和审美。因此,政府不能统一制定道德和审美标准,更不是真理所在的府地!
如果官府掌控了道理和审美的标准,老百姓就肯定遭殃了,因为,差异性和个性会被抹煞。孔子那一套道德和审美标准,显然有局限性,更不适合广泛传播。孔子的那一套,不能说错,但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芸芸众生中众多标准和模式中的一种而已,可学习,不可以成为唯一的标准。我们的悲剧就是:把孔子那一套,当成了唯一的审美和道德标准,搞了二千多年。
不允许反对,就没有正确!
3、“尚贤”本身不是政府的职能。政府“尚贤”本身就隐含着对审美和价值观的一个先期判断。美国政府就不会营建什么“专家楼”、“高知楼”、“科技带头人”、“突出贡献专家”之类的特殊待遇。如果有,由民间自发组织开展。因为国家政府有一定的公权力,而公权力不能用在这个方面。
贤良,本不是国家和政府培养出来。而是民间自发认定的一个过程。而且,谁是贤良,谁不是,也是众说纷纭。大家各自认可自己的标准就行了。
老子的绝大部分话,是说给政府和国家掌权人听的;
孔子的话,主要是给普通百姓说的,教他们怎么把统治者维持好。
4、从古至今,管老百姓容易,管政府太难。
5、“仁政”不是好政。好心未必能得到好结果。另外,所谓“仁”,是谁的标准?谁说了算?这里面很复杂。不是简单是不是“仁政”一个结论。
孔子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大夫”和“庶人”是完全错误的做法。
“平等”和“平均”不是一个概念。人权生而平等,但是由于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出身、成长过程和结果,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因此结果不可能“平均”,不平均才是社会常态。
而平均主义,假借“平等”之名,实施着破坏人性、用暴力手段达到“结果的平等平均”是对社会巨大的摧残。如太平天国等。
另外,政府的使命不是慈善,而是正义和公平,确保大家的机会是平等的。
“以德治国”显然是一个错误的治国理念。
2015年10月04日 01点10分
1
1、孔子一直认为他发现了“小康世界”“大同世界”的理想模式,算是得“道”了!而老子认为,“道”是博大精深的,远远没有探索清楚。大家都在“道”探索过程之中。而且,“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的事情。(我也认为语言的表达,有很大的局限性。语言很苍白。)
有的人,自称自己发现了世界之“道”,发现了宇宙真理,找到了历史规律,用各种暴力强逼大家按照他的“意志”来实现这个规律。搞出什么“人定胜天”、“立言立德立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自己做什么“总设计师”“大手一挥”。。。。。。现在看来,很可笑的场面。
中国人容易感觉自己找到规律了。(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也特别容易进入一个“乌托邦”的理想状态之中。(也不知道为什么?)
2、审美和道德本身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如果有标准,也是每一个人心里的一个标准,然后普遍的大家都有大概相似的标准,但是绝对不能排斥其他个性的标准和审美。因此,政府不能统一制定道德和审美标准,更不是真理所在的府地!
如果官府掌控了道理和审美的标准,老百姓就肯定遭殃了,因为,差异性和个性会被抹煞。孔子那一套道德和审美标准,显然有局限性,更不适合广泛传播。孔子的那一套,不能说错,但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芸芸众生中众多标准和模式中的一种而已,可学习,不可以成为唯一的标准。我们的悲剧就是:把孔子那一套,当成了唯一的审美和道德标准,搞了二千多年。
不允许反对,就没有正确!
3、“尚贤”本身不是政府的职能。政府“尚贤”本身就隐含着对审美和价值观的一个先期判断。美国政府就不会营建什么“专家楼”、“高知楼”、“科技带头人”、“突出贡献专家”之类的特殊待遇。如果有,由民间自发组织开展。因为国家政府有一定的公权力,而公权力不能用在这个方面。
贤良,本不是国家和政府培养出来。而是民间自发认定的一个过程。而且,谁是贤良,谁不是,也是众说纷纭。大家各自认可自己的标准就行了。
老子的绝大部分话,是说给政府和国家掌权人听的;
孔子的话,主要是给普通百姓说的,教他们怎么把统治者维持好。
4、从古至今,管老百姓容易,管政府太难。
5、“仁政”不是好政。好心未必能得到好结果。另外,所谓“仁”,是谁的标准?谁说了算?这里面很复杂。不是简单是不是“仁政”一个结论。
孔子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大夫”和“庶人”是完全错误的做法。
“平等”和“平均”不是一个概念。人权生而平等,但是由于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出身、成长过程和结果,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因此结果不可能“平均”,不平均才是社会常态。
而平均主义,假借“平等”之名,实施着破坏人性、用暴力手段达到“结果的平等平均”是对社会巨大的摧残。如太平天国等。
另外,政府的使命不是慈善,而是正义和公平,确保大家的机会是平等的。
“以德治国”显然是一个错误的治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