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贸大饮食专栏:万-国-来-朝-黄-金-周
在职研究生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9
  当你一种东西吃久了,自然就想换换。
  这句话最适用于中国大学的食堂。贸大食堂虽足够优秀,朝阳区难逢敌手,却仍敌不过人内心的欲望。加之学生多、地方小,社会人士凑热闹等多方因素,以及时代逐渐多元化的趋势,很多学生都选择外出就餐或是寝室定外卖食用。而我校数十个国家的留学生大军,也往往选择这种就餐方式。
  而这一切,也将我们引入今天要来讲一讲的:贸大东门黄金周。
  单从外表上看,这家店破败寒酸。从菜品内容而言,也都是些川菜盖饭,似乎与前几年风靡的“成都小吃”并不二致。很难想象每天用餐高峰时段这里将被贸大学生、芍药居各路街坊、周边写字楼的订单淹没。你更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看起来食品安全堪忧的地方,会成为外国留学生就餐的主战场。
  这是每天就餐时段一幅奇怪的画卷。每到夜幕降临,在周围烧烤大军的包围之下,外国留学生三五成群来到这里,有的进店,人多时便在外面搞一张桌子坐下,一人一两个盖饭或一杯饮料,在烧烤大军的呼啸中安静细腻的吃着。而狭小的店铺内,店员则要处理海量的一两个小时区间内订单以及不时过来的打包族。
  店里有一位老奶奶,似乎是老板的母亲或长辈吧,每天也会在店里帮帮忙做些简单的活,有时择菜,有时帮忙收拾盘碟碗筷。得闲时,便坐在店外面晒太阳,表情平静恬淡。看得出来,她是一位很勤劳的女士,像很多朴素平凡的小人物一样,波澜不惊的过完数十年人生,在这间小店和孩子们一起度过自己的晚年。而她身后的小店,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流量巨大的节点和她可能都叫不出名字的数十个国家学子云集之地。
  这是黄金周,一家平凡的餐饮店。
  对UIBER来说,黄金周的饭,比起饿了么、大众点评和美团上其他各店并无太大不同,量不大,肉不多,菜也不一定洗不洗,油也不知是不是地沟油,有时候吃起来甚至感到味精放的太多。
  但是我竟在一周里连续点他家的米辣子鸡丁饭,没有菜,只有辣椒,米饭和肉。每天中午如此,吃了好久才觉得吃腻,现在仍然不时去搞个两份来吃,就是觉得好吃。平实的饭菜背后,是惊人的用户粘性。黄金周的饭,粗糙、平实,大巧不工。甚至很多个性化的名字都很“土气”,像是我要炒饭,火辣辣盖饭等等,直白,简洁,贴近生活。
  这里并不适合风花雪月的甜蜜晚餐,也不是呼朋引伴的聚餐地。这里更适合三两舍友,在快下课时点个外卖;抑或是没课的中午男生们暂停手头的游戏边吃边讨论刚才那一把DOTA/lol打输了是谁的锅;这里更是实习归来不想再面对食堂嘈杂的实习党人休憩身心的港湾。黄金周满足了这样一部分人:只想平平常常吃个饭。
  因此,日常的盖饭,黄金周有数十种之多,这在无形中捆绑了一大部分客户群体。更在不知不觉间,捆绑了众多留学生。我至今也不知道外国留学生喜爱这里的原因,更无法摸清他们来这里的行动规律。白人、黑人、中亚人、韩国人、阿拉伯人,都经常成群结队在此出现。我猜可能是他们更喜欢这种日常、平实甚至有些粗糙的CHINESE FOOD吧,或者原因和我来的一样,觉得好吃。希望有了解此事的同学看到这里能告诉我答案,不胜感谢。
  就这样,黄金周成为了东门附近最具国际化的餐饮店。
  衡量饮食的标准千万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而其真理之源便是:好吃。
  生活始终会从激荡回归平淡,就像一顿饭,吃到最后,吃到最久,依然是用是否够“好吃”与否来评判。相爱多年的情侣,早已没了浓情蜜意,却会因为每天能和对方在一起吃饭而感到挺高兴。
  有一次我到黄金周,看到里面挂着店长和一个穿着硕士服的毕业生的合影。照片中小伙子显得很高兴,露出灿烂的笑容。
  窗外,依然是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
  叽里咕噜,谈笑风生。
2015年09月25日 08点09分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