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我不摆科学数据,化学性质,甚至百度百科,只概括地说一下化学危险品火灾用水扑救的科学性及必要性。
首先,在国家的化学危险品分类里面,遇湿易燃品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类,并不是全部。在国家明文规定的几千种化学危险品中,遇湿易燃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其它种类中不能用水扑救的也很少。所以,大多数化学危险品起火是可以用水扑救的。
化学危险品中,最危险的爆炸品和硝酸盐类起火,只能用水扑救,再没有第二个办法。其它手段都是火上浇油,伤亡只会更惨重。
另外,在化学危险品火灾中,最可怕的不是起火燃烧,而是温度升高,很多化学危险品温度一旦超过危险值,没有明火也能产生剧烈的爆炸。所以,在火灾现场,降温物品温度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大量水是唯一有效手段。
至于遇湿易燃品在火灾现场中出现,只要包装不破损,在和其它化学品混存时,照样可以用大量水扑救。
很多网友都会把金属钠的例子搬出来证明遇水是多么可怕的事,并把化学老师的话再复述一遍。
但实际情况呢,老师有没有告诉你金属钠正常情况下是怎么保存的,沉浸在煤油里面,密闭封装。正常情况下,用水喷淋是没有事情的,包装破裂呢,那煤油肯定都起火了,旁边还放在民用炸药,硝酸盐,而炸药只能用水扑救。
那个用矿泉水浇爆炸残渣的SB记者,在你洋洋自得地用水浇这些东西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些物品是自己遇水爆炸飞出来的,还是因为爆炸产生的冲击破造成包装破损而飞散的呢?要证明这个并不难吧。
还有700吨氰化钠,前面有记者报道说全部炸没有了,现在看到大多完好无损。又有网友说那么多汽车都炸的支离破碎,为什么这么多的铁桶反而完好,表示不相信是真的。
冲击波是很利害,针对薄皮棺材之类效果特别明显,但是对于那些装满了物品的铁桶集装箱来说,可能会把它们冲到很远的地方,但里面的物品可以很好的吸收能量,所以外表来看,影响不大。
大家可以看看最早的现场照片,有一个第二天拍摄的集装箱照片,很多集装箱如同麻花一样扭曲变形,但也有五六个垒成三层完好无损。不是集装箱牢固,而是里面装载了货物,吸收了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