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民国初年的"信交风潮" 2003-06-23 中国证券报 1911年10月10日响彻武昌城头的枪声,宣告了晚清王朝的覆灭。众多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共和政体———中华民国在妥协中诞生了。之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忙于世界大战而无暇东顾;中国的民族资本企业经过洋务运动后四五十年的积累,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涌现出荣氏家族的“申新集团”、孙氏家族的“通孚丰”等大型企业集团,一些活跃于多个领域的大资本家,如虞洽卿、朱葆三等也在长期封建经济浸淫的贫瘠土地上崭露头角。 新生的中华民国在喧嚣声中于1914年颁布了旧中国第一部证券法———《证券交易法》,并于1918年批准成立了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在此后的两三年中,国内战争不断,市场萧条,工商更是举步维艰,社会游资大量涌进城市。这引发了证券交易空前活跃,从上获得暴利者大有人在。这进一步引起了投资者了莫大兴趣,各行业纷纷仿效,投资兴办证券交易所和各种与证券交易相关的公司。据《申报》载:“就是没有本业的,凭空亦可设交易所。只要向工部局弄一张人情纸,就可堂而皇之的大拍其板。那时仅在上海的各类交易所差不多近百数,冠绝全球。”仅1921年11月就新设交易所52家。起初各交易所还只是充当公司股票、铁路债券和公债等证券买卖的中介人,收取佣金,但不久便纷纷发行自己的股票。在暴利的引诱驱动下,社会游资大量涌向股票市场,据当时报载:“千百万之资本,坐谈之间,即被认购一空”。 但证券交易所的存在和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经济产业的基础。1921年年关,金融业为资金安全计,开始收缩资金,继而停止贷款,并大量回收前期所放款项。这使得许多以贷款为基础从事股票投机者还贷无门,整个行业出现了全面的资金周转不灵。股票价格大跌,各类交易所、信托公司大量倒闭。到1922年春天只剩下了几家交易所。这就是中国证券发展史的著名的“信交风潮”。“信交风潮”的发生,使民国初年各类交易所在畸形发展中产生的空中楼阁轰然倒塌,市场给了当时的投机者一记当头棒喝。
2005年09月10日 05点09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