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三位不寻常的女性
温陈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6
zzkk44 楼主
《三国演义》中三位不寻常的女性《三国演义》是雄性的世界。可是,罗贯中先生到底不愧是大家,在笔锋瞬乎一闪之时,也给女性勾勒出一抹难得的光辉。我以为三国当中有三位比较有个性、有风格的女性值得我们聊聊。 第一个是貂禅,按说以貂禅的那个身份在封建社会中本来是没有什么是非观念,也没有什么主见,更不可能对国家大义作出什么自己
正确的
评断,然而,貂禅却是一个特殊的例外。罗先生很少顾及貂禅的画面,不过,从连环计的使用成功的结果来看,貂禅显然是积极的投身到反抗暴力强权代表人物董卓的阵营中去了。因为只要貂禅说破这件事的起委,第一个要杀了王允的肯定不是董太师,倒可能是我们的温侯。如果以实力来论,董太师的实力自然大于王允,貂禅如果投*过去富贵是唾手可得的,可是,貂禅最终没有那么做,不能不说其人具有正义的一面。十八路诸侯讨董没有动摇董的毫毛,一个弱女子就把董卓给治了,你能说都是王允的功劳?当然,最后我们罗先生还是给貂禅设计了老套路红颜祸水的命运,把吕布死死的缠在了下邳。这点,我觉得王扶林导演处理的就比较好,让貂禅悄悄的离开,一副功成身退、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有些妙趣横生。庶几不负貂禅的那句名言了:“妾若不报大义,死于万刃之下!” 第二个是糜夫人,他们糜家在徐州当地是有名的“土豪劣绅”,想嫁给一个富贵功名的人是不成问题的,后来被兄长选择给了刘备,那时节的刘备并不是后来汉中称王的刘备,除了少数人马以外就是东奔西跑,先后被若干人追杀,一路给撵到了长坂坡。当时,要不是糜夫人深明大义的投井自尽,合你赵子龙是何等人物也很难杀出曹@的重围,不是力竭身死就是屈辱被俘。关键时刻,糜夫人说道:“妾得见将军,阿斗有命矣。望将军可怜他父亲飘荡半世,只有这点骨血。将军可护持此子,教他得见父面,妾死无恨!”这在封建社会就叫“心存社稷”,境界不比武侯差多少。为什么?因为刘禅就是刘备事业的既定接班人,先不说什么四十二年真命主一类的迷信色彩浓厚的话,就说封建法统,别看刘禅一个能力一般的小青年,可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就是高于武侯这样的忠肝义胆。谁不想好好的活着,可是糜夫人一想到自己丈夫的胸怀大志连命都不要了,阿斗也不是她的亲生骨肉,临死前,糜夫人果决的告诉赵云:“此子性命全在将军身上。”还是想的江山社稷。难怪罗贯中先生走笔至此也要称赞:拚将一死存刘嗣,勇决还亏女丈夫。娶老婆娶到糜夫人这份上也算是不白活了,换言之,也就是咱刘备刘皇叔才配有这样的节烈的妻子。 第三个是孙尚香,后人说: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可别小看了这一女,在最难得的时候多亏了这一女,不过罗贯中先生把这一功劳划给了武侯一半。要说孙夫人的话说的也真是到位,骂的徐盛、丁奉一点脾气都没有。“你只怕周瑜,独不怕我?周瑜杀得你,我岂杀不得周瑜?”追兵临近,刘备大叫如之奈何,孙夫人慨然说:“丈夫先行,我与子龙当后。”女将断后,这在三国里面也是头一遭吧。要么这么说刘备是大英雄呢,看看人家找的这媳妇的这质量就知道刘备的力度了。后来截江救阿斗那会子多半是孙夫人不知情,否则以她的为人是不会那么糊涂的。我有时候想,如果孙夫人不被骗回江东,最后孙刘两家即使翻脸也不至于那么彻底,毕竟政治家也是人嘛。 再有一个是三国演义题外的女性,那就是曹@的丁夫人,老曹玩女人丢了长子曹昂的性命,丁夫人和他大吵三六九,曹@把她给赶走了,后来曹@后悔了,想起丁夫人来,就去找她,丁夫人一个人纺布养活自己,愣是给魏武帝一个背影,任凭曹@说破大天来,丁夫人就是不搭理他,曹@能够统一北方,就是不能把丁夫人请回家去,老
太太
看不上荣华富贵,却是看透了人生。
2008年05月25日 17点05分 1
level 0
”卓笑曰:“若果天命归我,司徒当为元勋。”允拜谢。堂中点上画烛,止留女使进酒供食。允曰:“教坊之乐,不足供奉;偶有家伎,敢使承应。”卓曰:“甚妙。”允教放下帘栊,笙簧缭绕,簇捧貂蝉舞于帘外。有词赞之曰:“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又诗曰:“红牙催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榆钱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舞罢隔帘偷目送,不知谁是楚襄王。”舞罢,卓命近前。貂蝉转入帘内,深深再拜。卓见貂蝉颜色美丽,便问:“此女何人?”允曰:“歌伎貂蝉也。”卓曰:“能唱否?”允命貂蝉执檀板低讴一曲。正是:“一点樱桃启绛唇,两行碎玉喷阳春。丁香舌吐衠钢剑,要斩奸邪乱国臣。”卓称赏不已。允命貂蝉把盏。卓擎杯问曰:“青春几何?”貂蝉曰:“贱妾年方二八。”卓笑曰:“真神仙中人也!”允起曰:“允欲将此女献上太师,未审肯容纳否?”卓曰:“如此见惠,何以报德?”允曰:“此女得侍太师,其福不浅。”卓再三称谢。允即命备毡车,先将貂蝉送到相府。卓亦起身告辞。允亲送董卓直到相府,然后辞回。
乘马而行,不到半路,只见两行红灯照道,吕布骑马执戟而来,正与王允撞见,便勒住马,一把揪住衣襟,厉声问曰:“司徒既以貂蝉许我,今又送与太师,何相戏耶?”允急止之曰:“此非说话处,且请到草舍去。”布同允到家,下马入后堂。叙礼毕,允曰:“将军何故怪老夫?”布曰:“有人报我,说你把毡车送貂蝉入相府,是何意故?”允曰:“将军原来不知!昨日太师在朝堂中,对老夫说:‘我有一事,明日要到你家。’允因此准备小宴等候。太师饮酒中间,说:‘我闻你有一女,名唤貂蝉,已许吾儿奉先。我恐你言未准,特来相求,并请一见。’老夫不敢有违,随引貂蝉出拜公公。太师曰:‘今日良辰,吾即当取此女回去,配与奉先。’将军试思:太师亲临,老夫焉敢推阻?”布曰:“司徒少罪。布一时错见,来日自当负荆。”允曰:“小女颇有妆奁,待过将军府下,便当送至。”布谢去。次日,吕布在府中打听,绝不闻音耗。径入堂中,寻问诸侍妾。侍妾对曰:“夜来太师与新人共寝,至今未起。”布大怒,潜入卓卧房后窥探。时貂蝉起于窗下梳头,忽见窗外池中照一人影,极长大,头戴束发冠;偷眼视之,正是吕布。貂蝉故蹙双眉,做忧愁不乐之态,复以香罗频拭眼泪。吕布窥视良久,乃出;少顷,又入。卓己坐于中堂,见布来,问曰:“外面无事乎?”布曰:“无事。”侍立卓侧。卓方食,布偷目窃望,见绣帘内一女子往来观觑,微露半面,以目送情。布知是貂蝉,神魂飘荡。卓见布如此光景,心中疑忌,曰:“奉先无事且退。”布怏怏而出。
董卓自纳貂蝉后,为色所迷,月余不出理事。卓偶染小疾,貂蝉衣不解带,曲意逢迎,卓心意喜。吕布入内问安,正值卓睡。貂蝉于床后探半身望布,以手指心,又以手指董卓,挥泪不止。布心如碎。卓朦胧双目,见布注视床后,目不转睛;回身一看,见貂蝉立于床后。卓大怒,叱布曰:“汝敢戏吾爱姬耶!”唤左右逐出,今后不许入堂。吕布怒恨而归,路遇李儒,告知其故。儒急入见卓曰:“太师欲取天下,何故以小过见责温侯?倘彼心变,大事去矣。”卓曰:“奈何?”儒曰:“来朝唤入,赐以金帛,好言慰之,自然无事。”卓依言。次日,使人唤布入堂,慰之曰:“吾前日病中,心神恍惚,误言伤汝,汝勿记心。”随赐金十斤,锦二十匹。布谢归,然身虽在卓左右,心实系念貂蝉。
卓疾既愈,入朝议事。布执戟相随,见卓与献帝共谈,便乘间提戟出内门,上马径投相府来;系马府前,提戟入后堂,寻见貂蝉。蝉曰:“汝可去后园中凤仪亭边等我。”布提戟径往,立于亭下曲栏之傍。良久,见貂蝉分花拂柳而来,果然如月宫仙子,——泣谓布曰:“我虽非王司徒亲女,然待之如已出。自见将军,许侍箕帚。妾已生平愿足。谁想太师起不良之心,将妾淫污,妾恨不即死;止因未与将军一诀,故且忍辱偷生。今幸得见,妾愿毕矣!此身已污,不得复事英雄;愿死于君前,以明妾志!”言讫,手攀曲栏,望荷花池便跳。吕布慌忙抱住,泣曰:“我知汝心久矣!只恨不能共语!”貂蝉手扯布曰:“妾今生不能与君为妻,愿相期于来世。”布曰:“我今生不能以汝为妻,非英雄也!”蝉曰:“妾度日如年,愿君怜而救之。”布曰:“我今愉空而来,恐老贼见疑,必当速去。”蝉牵其衣曰:“君如此惧怕老贼,妾身无见天日之期矣!”布立住曰:“容我徐图良策。”语罢,提戟欲去。貂蝉曰:“妾在深闺,闻将军之名,如雷灌耳,以为当世一人而已;谁想反受他人之制乎!”言讫,泪下如雨。布羞惭满面,重复倚戟,回身搂抱貂蝉,用好言安慰。两个偎偎倚倚,不忍相离。
却说董卓在殿上,回头不见吕布,心中怀疑,连忙辞了献帝,登车回府;见布马系于府前;问门吏,吏答曰:“温侯入后堂去了。”卓叱退左右,径入后堂中,寻觅不见;唤貂蝉,蝉亦不见。急问侍妾,侍妾曰:“貂蝉在后园看花。”卓寻入后园,正见吕布和貂蝉在凤仪亭下共语,画戟倚在一边。卓怒,大喝一声。布见卓至,大惊,回身便走。卓抢了画戟,挺着赶来。吕布走得快,卓肥胖赶不上,掷戟刺布。布打戟落地。卓拾戟再赶,布已走远。卓赶出园门,一人飞奔前来,与卓胸膛相撞,卓倒于地。正是:冲天怒气高千丈,仆地肥躯做一堆。未知此人是谁,且听下文分解。
QQ527766755
2009年04月17日 17点04分 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