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要完整版的...就是很多乐器组合在一起的 不要小提琴独奏的..要乐队版的,..
2008年05月24日 16点05分
1
level 9
百科了一下,各位继续魔鬼的颤音 开放分类: 古典乐、塔蒂尼、小提琴奏鸣曲Tartini,Guiseppe塔蒂尼(1692-1770)在西方古典音乐蓬勃发展的那几百年里,因无佳作而淹没于人潮,如今不为世人所知的作曲家恐怕数不胜数,因一首佳作而名闻天下的作曲家倒是能说出几个来的。然而,有这么一位音乐大师,他创作了不少极优秀的作品,也为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如今他在音乐史上的成就和影响远远尚未被人完全认清,他便是——塔蒂尼(Tartini).说起塔蒂尼,恐怕知道的人不多,但说起魔鬼的颤音,举手、点头表示知道的人恐怕不会是少数了。或许还会有人说:“知道!帕格尼尼的嘛!阿卡多拉得很棒!”悲哀也许就在这里,说到“魔鬼的颤音”,很多朋友想到的往往不会是塔蒂尼和他的那首名为《魔鬼的颤音》的曲子,而是另一张别称《魔鬼的颤音》的一张发烧古典CD。这张由德国DG出版的是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选集,小提琴独奏是小提琴大师阿卡多,曲目的高难度、大师技巧的精湛在加上录音的发烧,使得这张cd为发烧友们推崇,自然广为人知。由于名字相同,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张cd的光芒掩盖了这首曲子,使得人们不能
正确的
去认识这首曲子。其实,错也不在cd本身,而在翻译者。在这张CD的封面上,标题原文是“Diabolus in Musica”,直译应该是“音乐中的魔鬼”,意译可以译作“魔鬼之音”,和颤音毫无关系,冠名者本意大概是用译形容曲子的高难度。而塔蒂尼的曲子名为《Devil’s Trill》,“devil”是魔鬼的意思,“trill”是颤音,直译就是“魔鬼的颤音”了。不知当年那位在国内介绍这张cd的作者是联想力太强抑或是无意之作,阴差阳错的造成了这样的“重名”。塔蒂尼,是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杰出的教育家,严肃的学者和雄劲深沉自成一格的作曲家。他儿童时代开始学小提琴,而后在帕多瓦大学学法律,后来因为婚事遭反对,于1713年逃离了帕多瓦,在阿西西修道院避难,同时学习声乐及作曲。在他的一生中除了创作音乐,他还写了一些音乐理论著作,创办了一所一小提琴演奏为教学宗旨的高等学校,还对小提琴的琴弓进行过改造。根据目前掌握但决非完全的资料,他创作了14O首小提琴协奏曲(用四重奏或弦乐五重奏伴奏)、20首大协奏曲、150首奏鸣曲、50首三重奏; 其中60首奏鸣曲得到了发表,可是还有 200首左右的作品手稿依然被封存在帕多瓦圣安通尼奥总教堂的乐团档案库里。《魔鬼的颤音》则是其中最有名,最值得一听的一首。关于这首曲子的来历,还有一段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塔蒂尼经常梦想学到世上最神奇的小提琴技巧,于是有一次在梦中向魔鬼出卖了灵魂,用来交换琴技,于是魔鬼给他演奏了一段优美的曲子。梦醒之后,塔蒂尼凭记忆把这首曲子记了下来,便是我们现在所知的这首曲子,由于曲中有很多优美而又极具难度的颤音,所以叫做《魔鬼的颤音》。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说,塔蒂尼在梦中为乐队招聘小提琴手,魔鬼来应聘,要求以灵魂为报酬,塔蒂尼要考他,他就给塔蒂尼拉了一首曲子。不管是哪个说法也不管起真假,都给这首曲子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也很有意思地解释了曲子名字的来由。这首曲子不长,大概17分钟,但因有大量的高难度的颤音而变得极具技巧性,难能可贵的是同时保持了极强的可听性,很优美。我一开始是冲着这曲子的传说来了,最后却喜欢上了曲子本身。在介绍曲子之前,先说明一下这里的“颤音”。这里的颤音不是指揉弦时所造成的那种声音的波动。它是修饰音的一种,乐谱中的记号为音符上方加“rt”,表示两个响铃的音急速反复,实际演奏是指运弓的同时把一指按在琴弦上,相邻的二指在弦上富有弹性的一起一落,得出一种连续交替出现的特殊音响效果,听起来就像声音在颤抖。颤音跟揉弦一样丰富多样,有快颤、慢颤、从不颤到颤,慢颤转快颤、边揉边颤、边滑边颤、二度颤音、三度颤音等,不同的颤音能表现出不同的乐曲风格。
2008年05月28日 17点05分
3
level 7
这个估计难找的.can/vos上有陈美的那个.就是兰兰引用的"例如,当红的小提琴手陈美(实在不愿称她为“家”)就曾将第三乐章的快板部分改编成了一段十分pop的音乐小品,并拍了一个音乐短片,可能有不少朋友看过。"裏面说的那一段.
2008年11月16日 08点11分
7
level 7
不是的,(好像)是以前rank的.Devil's Trill,主乐器是小提琴的.
2008年11月16日 13点11分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