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9
一夫一妻制并非人类的本能Monogamy Is Not Human Instinct 与黑猩猩一样,人类的祖先不会和异性伴侣厮守终生。在漫长的人类社会演化史中,一夫一妻制度也并非主流。男人们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做出了牺牲,彼此约定每人只能拥有一位妻子,但这也不能保证婚姻的纯洁。
2008年05月24日 12点05分
1
level 9
荷尔蒙和恋爱 是什么力量促使男男女女下决心长相厮守、共同养育后代呢?生物学家认为,这是荷尔蒙的力量。人体内的睾丸酮和肾上腺素使各组织运转加快,让人产生“性”趣。这时,人们便开始谈情说爱。 恋爱时人体内产生的一系列生物和化学变化很容易让人失去理智。恋爱时人血液中的复合胺含量明显减少,而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患上强迫性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身上,难怪常言道:恋爱最疯狂! 恋爱时人体内的睾丸酮含量也发生了变化。一般情况下,男性血液中的睾丸酮含量要比女性多。一旦坠入爱河,男性的睾丸酮含量骤减而女性则明显增加,因此,男性在一定程度上女性化,而女性则男性化。这时的男人表现得友好并善解人意,而女人则容易冲动。这样,男女之间的差别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弥补,这更有利于双方建立一种持久的关系。爱的力量可以持续数月乃至几十年。人类学家猜测,荷尔蒙的作用让男女厮守,一直到共同的孩子出世。
2008年05月24日 12点05分
9
level 9
女性的“基因交易” 那么这之后呢?在第一个孩子降生后,激情逐渐平息下来,感情危机也出现了。 人体内有一些特殊的荷尔蒙,如脑下垂体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等,这些激素帮助人“忠贞不渝”。一些人天真地认为,人类像天鹅一样,很容易白头偕老。但事实证明,我们并不具备这样的本性。 生物学家将男性的侵略性视做不忠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在动物中很普遍,雄性总是为了争夺雌性而争斗。结果是,雄性努力地将更多雌性占为己有,并采取种种预防措施来排斥其他雄性的染指。这种行为也可以称做嫉妒。按科学家的解释,人类女性的孕期不定,而且她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交配对象,这就让男人产生了莫名的恐慌:他无法确定妻子生下的孩子究竟是不是自己的骨肉。 据说在欧洲和美国,10%的孩子是偷情的产物。这样,男人对孩子和家庭的投入也就没有了保证。男人一旦将对女人的控制放松,辛苦的付出可能就浪费在别人的孩子身上。然而这对妇女而言却是有益的,她可以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最优秀的基因。她可能同一个忠实可靠的“气管炎”生活在一起,却同野汉生下孩子。科学家们将这种行为称做“基因交易”。自古以来,妇女们就通过这种交易来获取优良的基因。 尽管男女都可能滥性,但情况却不同。男人试图让自己的基因被尽可能多的女性接收,而女人则一方面要找一个可靠的伴侣来共同抚养孩子,另一方面却通过与其他人做爱来获取优良的基因。
2008年05月24日 12点05分
10
level 9
十大典型的一夫一妻制动物王国 对人类文化来说,一夫一妻制很普遍,但在广大的动物王国里却很稀少。大约5000种哺乳动物中,只有3-5%的动物物种夫妻会白头偕老一生。这些动物包括海狸、水獭、狼、一些蝙蝠和狐狸,还有几种有蹄动物。即使白头偕老的动物,它们有时也会越轨。像狐狸,如果它们的老伴死亡或不再有性能力时,它们会偶尔花点时间找新伴侣。 科学家研究动物最新发现,动物有三种类型的一夫一妻制:性生活一夫一妻制是一次只与一个配偶发生性关系;社交一夫一妻制是当动物组成夫妻并抚育后代的同时,还会有一时的纵情欢乐,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找第三者;遗传基因一夫一妻制是在基因测试时,一位妈妈的孩子们都是同一位父亲的。对人类来说,社交与性生活一夫一妻制通常是共同的,但动物不是如此。比如,大约90%的鸟是社交一夫一妻制,共同生活和培育后代,但许多鸟频繁地与其它异性交配。一项著名的实验发现,雌黑鸟与无生育能力的雄性配对后居然还能孵出小鸟。 科学家正在揭开动物忠实于配偶的行为的一些线索,但动物一夫一妻制为何如此稀少的原因还不清楚。最普遍接受的解释是如果夫妻一同抚育孩子,孩子就能活得更好。这有助于解释为何人类要实行一夫一妻制。虽然动物王国的一夫一妻制很稀少,但并不令人讨厌。生活科学网归纳了十大经典的一夫一妻制动物王国。
2008年05月24日 12点05分
20
level 9
"一夫一妻制"使动物更容易灭绝 一夫一妻制,看起来是那么合乎情理,罗曼蒂克。但是研究表明,对于很多动物来说,这可能是一种致命的生活方式。科学家在加纳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着实让人大跌眼镜:坚持“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们面临着更高的灭绝危险。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动物保护专家贾斯丁·布拉舍尔,在最近出版的《保护生物学》杂志中发表论文指出,“为了逃避灭绝的厄运,动物们可能要以放下‘矜持’为代价了”。这也许意味着,在动物王国中本来就已经很少见的单配偶特性即将要消失了。 科学家们在加纳热带大草原上设立了6个野生动物保护区,30多年来,他们一直详细记录着这些区域内的动物种类和数量。数据显示,在这段时间,因为人类的捕杀和生存环境的恶化,有78种动物在这里灭绝。布拉舍尔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他发现大部分灭绝的动物至少有两个共同特征:它们的种群非常独立,而且雄性动物只有一个或者很少的几个配偶。 小羚羊,就是在这些区域内灭绝的动物中的一种,在这几块保护区建成之后的10年内,它们就消失了。同样惨遭厄运的还有疣猴。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动物都是坚持单配偶婚配行为的哺乳动物。 然而,生活在同一片天地的非洲水牛,却是茁壮成长。这不得不让人们联想到平均一头水牛拥有15个“妻妾”这一事实。同样高度“一夫多妻制”的非洲绿猴和狒狒,也是家族兴旺。“我们一直认为体形大的动物面临灭绝危险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布拉舍尔说,“但是大象和水牛的表现却出乎我们的意料。” 单配偶已经是动物界中非常罕有的特性了。在4000多种哺乳动物中,只有不到3%的种族坚持着自己的“一夫一妻制”的婚配行为,而这份短短的名单中,就包括前面提到的小羚羊、疣猴。尽管有很多科学家拒绝将人类的行为和动物进行对比,但最近的调查也表明,人类似乎也对“一夫一妻”的意志产生了动摇。 在美国,约有40%的男性和30%的女性承认有过婚外性行为;《一夫一妻的神话》一书的作者大卫·巴拉什和朱迪思·伊夫·利普顿更是直接指出,在全球范围内,80%的人类社会存在着实际意义上的“一夫多妻”行为。 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巴拉什也说:“人类骨子里就流着温和派一夫多妻制的血。”科学家们最近还发现,即便是鸟类,这个此前被人们认为是最纯粹的单配偶物种,“红杏出墙”者的数量也颇为可观。 “我们用生化技术对鸟类进行了抽样的‘亲子鉴定’,结果让人大吃一惊。”乔治梅森大学的生物学教授大卫维斯尼特说。“在这种单配偶的物种中,有的时候竟然有10%至55%的小鸟不是它们的父亲所生的。” 单配偶取向在动物们走向不归路上究竟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呢?专家们莫衷一是。 布拉舍尔认为,一般情况下猎人捕杀到的雄性动物要比雌性动物多,这可能导致了单配偶物种中雄性动物的短缺,从而直接影响了后代的数量。 此外,“一夫多妻”的动物往往有着比较大的家族,所以猎人们没有多少机会对它们下手。而“一夫一妻”的动物恰恰相反,它们经常居住比较分散,行动也要独立些,因此更容易成为狩猎者的目标。 然而,也有科学家认为动物的存亡和它们的婚配行为并没有多大的关系。维斯尼特教授就指出,单配偶动物往往都生活在食物比较缺乏的地方,而且,它们的后代都比较“娇贵”,需要父母更多的关爱才能长大,或许这才是它们走向灭绝的原因。 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也许还将持续,但是这项研究结果还是给动物保护者们指出了一条路。正如布拉舍尔所说,人们没有那么多精力去观测到底是哪种动物濒临灭绝,因此现在可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保护那些单配偶的动物了。
2008年05月24日 12点05分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