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前----千年积淀的“天府之国”盛况。
四川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祝福灾区早日恢复千年来繁荣。1楼百度
2008年05月20日 13点05分 1
level 1
为什么成都平原很“天府”?      原因有三,既有中原文化为了完善四川“天府”形象而施加的影响,也有蜀中人对于“天府”称号的敏感捍卫,还有盆地内风俗的超强稳定性!   撰文/李小波 摄影/周孟棋      天府是一个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的概念,山川形胜,富庶安康;天府也是一个历史概念,从古至今固守和传承着某种坚定从容的生活态度。除了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外,天府还是自上而下,从王朝到大众的文化延伸,在不同的地域中凸现出永恒的中国式基因图像。   从苏秦“合纵”游说、张良劝刘邦定都关中、到诸葛亮三分天下之计,都是围绕一个王权的支撑系统来说的,此时的“天府”不是考虑百姓的安居乐业,主要指能够担负起一个都城或者一个王权的粮草储备。
2008年05月20日 13点05分 2
level 1
古代不像现在,一句“地方支援中央”可从全国调动,早期的国家政权多少有些眼前利益的保障。农耕国度里,早期王都多有“自给自足”的色彩,“天府”就是王权旁的“一亩三分地”。   四川偏居西南一隅,从物质层面讲,“天府”不是成都平原的专利,但是,从历史文化角度看,这里是“天府之国”却最能得到大家认同。为什么成都平原很“天府”?其中既有中原文化所施加的影响,也有蜀中对于“天府”称号的捍卫,还有盆地内风俗的超强稳定性!   国学大师顾颉刚先生是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譬如积薪,后来居上”。比如周代时最古的是禹,到孔子时有了尧、舜,到战国时有了黄帝、神农,到了秦朝才有三皇,汉代以后才有盘古。这个完善的古史系统,主要出于战国到西汉的儒家之手,是由后来研究者不断叠加甚至杜撰资料加以完善的结果。   这种现象在“天府”演变中同样存在。自从蜀中拥有“天府”的称谓之后,后来的诸多历史文献就把中原文化的核心也移植到四川来,竭力去完善“天府”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文化渊源这一形象。比如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神农、大禹等都生在了四川,三代帝王中有许多人也把子孙分封在了四川,由是造成了蜀中与中原文化体系同辉的幻象。这对民间的影响很大。   同时,四川人对“天府”美名的维护敏感而有力。“新天府”评选中,排名还没出来时,谣传成都没能第一,马上就有自发者发起新天府的“成都保卫战”。
2008年05月20日 13点05分 3
level 1
成都东--洛带古镇,象征了四川的包容心态和移民历史。
2008年05月20日 13点05分 6
level 1
为什么成都人很自信?      成都人的自信来自于所居之地的安逸,一批批的人沉迷于此。成都人的自信更来自于对外部世界的觉知环境的封闭反而造成了人们渴望了解、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心理。这种文化上的自信与自觉,才是“天府之国”存续至今的理由。
2008年05月20日 13点05分 7
level 1
成都人把成都平原不叫平原,那是书上的叫法,在生活中,他们亲切地称它为“川西坝子”。坝子这一称呼其实最妥帖不过了。它只不过是在山的包围中形成的一个平坝而已。像这样的坝子,四川多得很,它们星罗棋布地分布于山间河谷,成都平原只不过是众多坝子中最大的一个。   我们知道,四川盆地四面高山环绕,在这些层峦叠嶂的山脉面前,由于河流的冲积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山前冲积扇,这些冲积扇就是坝子,大小不等,由于有山、有水、有平坝,就构成了优美的自然景观。   四川山多,水也多,河流大多汇入长江,形成十分发达的长江水系,沿河两岸往往形成冲积平原和河谷阶地,也就形成众多的坝子;河流冲出山地后,就进入了盆地的深丘、浅丘区,在这些深丘、浅丘之间的低地上,河水也冲出了一个个坝子。   河谷坝子一般宽在几十米到几百米,最宽可达数公里,长由几公里至几十公里不等,河谷两岸的坝子往往沿河成带状分布。丘陵间的坝子间插于丘峦之间,小而密集,数不胜数。   谁都会迷恋这里的坝子风光。山峦起伏,波光粼粼的河流绕过一道又一道弯,穿过连绵的丘峦,流过坝子中的村庄。村庄里,炊烟袅袅,牛羊成群,小孩在河边嬉水,妇女在小桥边洗衣,田里的稻子熟了,私塾里传来阵阵的读书声,夕阳西下,男人们荷着锄头从田野里回到村庄。   这是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之国,“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在整个中国,能够自然而然地接近“小国寡民”的理想图景的,也只有川西坝子了。   这种生存环境酿出了成都人特有的生活态度:尊重自然、顺从自然是成都人遵从的最高法则。他们安土重迁,乐天安命,平静祥和地享受着大自然所赋予的一切。他们坚守着自我,对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文化充满着自信。
2008年05月20日 13点05分 8
level 1
所以,四川除了“少不入川”的古训,还有一个说法,要想成就大业,必东出夔门,北出秦岭。   走出四川的人创造出了更大的天地,他们把外面世界的信息和观念带了回来,一如司马相如回到成都后写下的《告蜀中父老书》。没有条件走出去的人,也往往在用耳朵倾听着外面的信息,他们对所有的新鲜事儿都兼收并蓄,因为他们太知道自己闭塞的局限。   所以成都人热衷交流,摆龙门阵成为他们每天的功课,在茶馆喝茶成为他们的嗜好,这些都是信息交流的方式和场所。成都人不排外,外地人来到这里很容易与他们混熟。成都人也好客,在对待客人的态度上没有更多功利的想法,多一个外地人一起聊一聊,只不过是多添一双筷子而已。   所以说,四川盆地的地理环境影响了成都人的性格,形成了成都人独特的地域个性:既生活在安逸当中,又随时关注着外面的世界;既能留下来,又能走出去;既自觉自己的封闭保守,又自信能够接受变化、尝试创新。这种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使得成都平原在中国政治格局中历来扮演着大后方的角色。   世人一说到成都,一说到成都人,就想到一个“闲”字了得。成都人闲吗?其实他们不闲,他们只是善于安排闲暇与工作,而且更善于将闲暇与工作揉为一体,两相兼顾。比如说坐茶馆吧,他们在茶馆中轻易地将商务与合同料理了;许多纠纷也在这里被平静地化解。成都人在休闲中创造,在享乐中随时保留一种清醒和走向外面世界的冲动。
2008年05月20日 13点05分 10
level 1
成都人注重过程,注重体验,对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不太感兴趣,也不会对自己过于苛求。这种道法自然的人生哲学像成都人这样几乎一个大群体都保持着的,在中国也算是绝无仅有了。所以说,道教发轫于成都山区与坝子交接地带、都江堰工程流2300年而不腐,绝不是偶然的。   成都人的发展观与别人不一样,这才是“天府之国”之所以存续至今的理由。
2008年05月20日 13点05分 11
level 1
为什么成都人文化味儿很浓?      “天府之国”的美名绝非空穴来风,它之所以能够在成都平原上代代传承、不绝如缕,是由于有一条古老的文明之脉,从遥远的洪荒年代一直传承到今天。   撰文/史幼波 摄影/刘乾坤 等      蜀文明作为支撑起这片“天府之国”的文化元素,历来就被世人描述为“异物诡谲、奇于八方”。而这种幽秘玄远、神异莫测的文化内质,直到三星堆文明和金沙遗址的发现,才找到了它的源头。   古蜀文化中的“青铜之梦”不具备中原地区青铜文化中稳固的理性,它们自由诡秘、飘逸奇幻,想象力极其丰富、怪诞。其人像和面具的造型特征已溢出了典型的黄种人特征,相比之下,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古埃及、古印度和中东地区的古代文明。   从蜀地独特的风俗文化上看,古蜀文明奇异绚丽的魅力影响所及,包括后世的宗教、艺术、民俗,乃至生活于这方水土的民众心理和性格特征。   从川剧诡谲的变脸艺术中,你难道看不出它与三星堆青铜面具有着神秘的内在联系吗?相传为上古伏羲、文王所画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易经八卦,以及蜀中道家代代相传的阴阳五行、生克变化之术,它们能在蜀地落地生根也是与古蜀文明的奇异诡变有着一脉承袭之处啊!
2008年05月20日 13点05分 12
level 1
老子著《道德经》以后的600多年时光里,道家还只一种学术思想跻身于先秦诸子百家之中。直到东汉顺帝时期,“天师”张道陵在成都大邑的鹤鸣山开创了“正一盟威之道”世称“五斗米道”道教才正式作为中国人的本土宗教,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蜀中作为“道教之源”和道家文化最为丰厚的地区,历代高道倍出,闻名遐迩,在整个中国道教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都是最重要的基地。   与源远流长的道教相对应,佛教文化对成都平原的影响也十分巨大。玄奘大师西天取经之前,就是在成都求学受戒的;另外像马祖道一、德山宣鉴、圆悟克勤等历史上著名的禅门领袖,蜀中也是层出不穷,对中国禅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   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峨眉山,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的普贤菩萨显化的道场;世界第一大石刻佛像乐山弥勒大佛,千年以来,一直俯视着芸芸众生。此外,不少闻名遐迩的佛教寺院,比如成都文殊院、昭觉寺、新都宝光寺、彭州隆兴寺等,都是享誉全国的著名禅林。所谓“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明清以来最著名的全国四大佛教禅林,蜀中便占据其二,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巨大。   成都平原能够成为宗教文化繁育生长的丰沃土壤,正说明了这里民风向善,智贤双备。宗教文化对一个地方的民俗民风、普通民众的性格心理、社会文化的结构层次等,也往往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道教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理念与佛教的向善智慧,对蜀中的人文风气和民众性格的塑造有着极大的影响。成都今天以“中国休闲之都”而闻名于世,与 “道法自然”理念下所形成的悠闲自在、潇洒自适的地域性格以及民心的虔敬持守有着必然的联系。   自汉代以来,蜀中易学就上承汉代大儒严君平、扬雄师徒之玄学思想,中承唐代以撰写《周易集注》而著名的易学大家李鼎祚。到了北宋初年,蜀中一代传奇道人陈抟,以一套“先天易”理论及《河图》、《洛书》等图说而传之后世,特别是他所传出的《太极图》,更是以抽象而完美的形式,象征了华夏文明传统的宇宙生成论,具有超越时空的穿透力和影响力。
2008年05月20日 13点05分 13
level 1
从整个华夏文明传承的脉络上来看,成都平原都堪称是华夏文明的避难所和后花园。汉代以文翁、严君平、扬雄为代表的蜀文化和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蜀中文学,便是对前代文化传承的结果。其后,从汉末道教在蜀中的创立、唐代蜀中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两宋时期星光绚烂的蜀学兴盛,直到近代民国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文化中心,等等,这些曾经辉煌的文化繁荣时代,无不是经过成都平原的沃土孕育而成。而这样的时代也给川人留下了深渊一样的文化宝库。   可以这样说,从血缘上来看,现代蜀人并非那些曾创造了“天府之国”辉煌文明的蜀人后裔。历史嗜血的一面,曾经多次残酷地屠戳了蜀人先民,中断了蜀人血脉的代代传递。但是,文化的传承并没有因此而断绝,因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文化类型,不仅仅是来自于世间的人为,更重要的,它是得自于天地山川的孕育。   按中国古代的说法,是“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而转换成现代的科学思维来说,则是“时空的坐标决定了文化的类型”。
2008年05月20日 13点05分 14
level 1
 生活在这块丰沃盆地的底部,不管你来自地球的哪个角落、属于世上的哪个民族,都会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恬然与舒适。这就是属于“天府”的特殊气质。 ----------------------------------------------------这次地震给几千年少有天灾的安逸的天府之国。。。。沉重的打击不过千年来世界各地,神州大地也有过数不清的天灾,这个地震之后祝福在下一个千年里天府之国,一直安逸下去。。。。。
2008年05月20日 13点05分 15
level 1
祝福逝者。。
2008年05月20日 13点05分 1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