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电影世界中的现代童话 ——从英国电影《哈利·波特》《哈利·波特》,一个风靡全球的现代科幻童话,它的影响力,超过人类任何一切曾经有过的,不管是以何种载体或者介质存在的童话.哈利·波特的世界是一个虚幻的,外化于人类世界,但又是人的思维结果的虚拟存在.正是这样一个虚拟存在,让许许多多的成人,孩子一同着了魔似地走进电影院,走进书店.究其原因,哈利·波特的成功,得益于它的童话属性,它是全人类的童话,而谁都愿意在童话美好单纯的世界里倘佯,只要是处在一定的文化氛围的浸染中且已经获得了人类文明的价值衡量观. 哈利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以一个童话故事的天真和魔法世界隐喻人人都面对的现实世界,而现实里需要道德约束,法律惩治,暴力制约来维持善恶秩序,这一切在哈利·波特的世界,因为有了魔法而变得容易,所以才有了最后战胜邪恶的痛快淋漓.童话的成功源自于人们已经对以好莱坞为首的电影界制造出来的世俗神话(包括外太空探奇,神功盖世等)感到腻味.一个最基本的因素,也是童话较之于(世俗)神话的区别所在,是哈利·波特有着童稚,清澈而又单纯的"心"——体现在主人公哈利·波特身上,他具备了所有童年人的梦想,成年人的怀旧——坚定的信念,善良的心灵,面对邪恶的大无畏,在战胜邪恶后的载誉归来等等.我们来看看继《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之后的《哈利·波特2》(即《哈利·波特与密室》): 在第1集中,哈利被引入一个神奇莫测的魔法世界中大开眼界.在第2集中年幼的哈利不得不面对他生命中最险恶的敌人——伏地魔. 影片从哈利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第一年学习顺利结束后开始.哈利期待着回到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那个充满欢乐和友谊的世界中去,而不愿意遭受恶毒刻薄的姨父姨妈的管制.正在他为没有收到好友赫敏和罗恩的信而苦恼时,一个叫多比的小精灵出现在他的面前,并试图阻止哈利回到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以帮他躲过一场即将到来的劫难.而哈利却拒绝了多比的好意,乘着好朋友罗恩驾驶的魔法飞车,终于在新学期开学典礼上回到学校. 果然和精灵多比预言的一样,新学期开始没多久,霍格沃茨就频频出现恐怖神秘的事件——几个落单的学生和守门人的猫受到某种可怕力量的攻击而石化;而哈利的耳边,也时常有一个幽灵般的声音响起,告诉他:霍格沃茨的密室之门被打开,邪恶力量的后嗣将会对学校里的泥巴种(即父母不是巫师的学生)进行报复…… 一时间霍格沃茨人心惶惶,由于能听得懂蛇的语言,哈利被怀疑是那个传说中邪恶力量的后嗣,围在身边的朋友们也纷纷开始置疑哈利,只有赫敏和罗恩,始终对哈利寄予着百分之百的信任.然后当有一天,赫敏也遭到了神秘力量的攻击.为了保护他热爱的霍格沃茨学校,为了拯救和他生死与共的好朋友,为了洗清加在自己头上的种种怀疑,哈利·波特开始寻找幕后凶手,终于,他找到了,原来一切都是伏地魔在作祟.在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后,哈利凭借父母给予他的爱和自己的勇气,击退了这个魔法界的大魔头.哈利又一次保卫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哈利·波特童稚清澈而单纯的"心"是纯而又清的,因为他没有受到既定文化思维的限制与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许多未成年人的代表,在他们那里,价值观,世界观仍没有成型,而他们对自己所面对的世界持有满腔热情且有着以简单的好恶观来判断是非的激情和冲动.哈利·波特即使是对于成人而言,也会是一个回忆与留恋的载体,因为哈利·波特的执着与坚毅也曾是他们拥有过的,身上有每一个曾经年轻过的人的影子.影片所营造的世界,是一个拨开邪恶云雾后显得澄澈透明的世界,人们不希望它充满污秽和邪恶,人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哈利胜利之后的清新与明亮. 哈利·波特的身上集中了许多人诚挚的心愿,精灵以及智慧.哈利的精神与宗教,伦理所言的核心思想有相通之处——菩提与明镜,"仁"与"爱",受难与救生,心魔相生而相克,济世扶危等.当然,能像哈利·波特那样,能够站在一个伟大使命前面而显得大无畏的机会并不是人人都会有,并非人人都需要面对扶危济世的使命.正如影片最后所暗示的,更多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往往是我们自己,超越自我才是真正的胜利. 哈利·波特至少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任何事情,只要有为,必定成功,哪怕千难万阻,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是否首先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懦弱与卑怯;也只有战胜了自我的懦弱,才能拥有绝对的信心去承担时代,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才能走向成功——战胜自己心里的魔,才获得了成功的起点. 另外,影片还有一层潜在的意义,那就是:我们没有哈利·波特手中那根神奇的魔法棒,但我们人人都有他那样的坚定信念,善良心灵.而这两样,才是能给我们以力量的魔法棒.
2004年08月22日 00点08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