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谈散文
漳县文化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1
叛逆者321 楼主
有位朋友在看了我写的“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贴子后打来电话说,你把自己当成什么了,一股大师的口气,小心又会招来一通臭骂。朋友说的一点没错,在说话这门艺术上,我除了实话外,恭维的,好听的,违心的话都不会说,因此也无意中得罪了不少人。然而谁又能改变自己的本性呢?
在看完了李雪兰创作的《兰花草》后,这个臭毛病又犯了。但在动笔之前,又下意识的看了一遍序,真是文字不多,却发发命中要害。尤其是“绿色食品”.“有待讨论”.“值得品味”等字,既体现了作者行文的严谨,又隐含了一种认可与急切的期待。在这种入木三分的评价后面还喋喋不休的话,那何止是胆大,简直就是脑残。
我之所以能成为雪兰的读者,是因为我也非常喜欢散文这种体裁。那么谈一些自己对散文的感受,也算是跟雪兰和所有喜欢散文的朋友一种交流吧?
散文在古代是区别与骈文以外的所有文学,在现代“形散神不散”应该是对它最认同的诠释。同唐诗宋词一样,散文在古代,也曾经有过一段时期的辉煌。但相对于需要语言简洁凝练的诗歌和逻辑思维严密的论文来说,散文这种不拘一格的体裁的发展,似乎倒有些滞后。尽管我们很难说清它裹足不前的真正原因,但我一直认为,所有的定义,对形式灵活多变的散文来说都是一种束缚。也就是说,在我们写散文之前,大可不必为怎样才能更接近散文的形式而皎尽脑汁。
《小石滩记》大家都看过吧,那是一篇很短的文章。可是当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时代背景后,不仅会为作者力透纸背的笔力深深折服。顺着一位落魄文人寄情山水的步伐,我们看到了一个出奇宁静的小石滩。可是笔端的宁静恰恰暴露了内心的不静,因为当时的柳老前辈毕竟还没有超脱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真正原因是永州司马的壮志未酬,夙愿未了。那种不甘沉沦的复杂心情怎能以“记之而去”来草草收场呢?
这篇文章能成为永不褪色的文中上品,就是把艺术与思想的和谐统一发挥到了极致。所以我片面主观的认为,艺术与思想,是写好一篇散文的关键。
散文作为美文的一种形式,追求艺术上的美感是它的使命。在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艺术加工中,良好的艺术修养是“妙手偶得”的先决条件。艺术修养有决定于平时的知识积累。而我们获得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所以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在提高自己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如果把艺术美比作一件外衣的话,那么具有一定的思想高度才是这篇散文的灵魂。一篇缺少思想支撑的散文,不管你的穿着多么的时尚前卫,也不会赢得人们长久的青睐。所以,散文创作的过程,其实是一项自我参与.自我挖掘.自我认识的潜移默化。这也许就是陈先生说的“我自为我.自有我在”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来掩盖或涂抹自己的真实个性,而萎身生活与一种模式当中,也是对创作自觉的一种绊撅。我们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当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艺术和思想修养,才能跳出自己的果壳世界,然后将视野拓宽到更大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赢得漳县以外的市场空间。从而使自己的散文创作转化成一粒粒有益于这个时代的精神食粮,这应该才是每一个散文创作者的写作初衷吧?
最后,祝所有喜欢散文的朋友在散文的陪伴中,天天快乐。
2015年02月15日 21点02分 1
level 11
真实、可信。
2015年02月16日 11点02分 2
谢谢会长大人的肯定。
2015年02月16日 23点02分
level 15
世界观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所以看法就不同。合适着来,别理
2015年02月16日 14点02分 3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骂吧。
2015年02月16日 23点02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