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文学吧新人。这两天因为在和朋友讨论红楼梦,讨论到了文学作品应该不应该为道德服务这个问题,后来花了点时间,把讨论的内容写下来了。觉得这个话题跟文学吧也是有关联的,所以也发在这里。
2015年01月27日 05点01分
1
level 1
关于文学作品(其他艺术形式暂时不加于讨论)对道德应该有什么样的承载,其实在文学史上已经有过几百年的讨论了。我把自己知道的理论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大概有四种看法
第一种,强义的道德主义radical moralism
持有这个观点的人认为文学一定要为道德服务。作品如果在道德上有缺失就是作品本身的问题,不能算好作品,因为道德价值是审视一个文学作品的必要条件。即使一个作品有别的优点,但是道德意识不良,对读者也会造成不好的道德影响,算不算是好作品。简单的说,这种主张就是【为道德而艺术】,艺术只是手段,目的是道德。柏拉图和托尔斯泰都是持有这种观点,尤其是托尔斯泰。
我记得几年前我读了【围城】,当时对这个作品很感兴趣,也查找了一些资料,发现这本书在中国在1949年后在中国长期无法重印,当时几乎没有人知道它。这个现象据说就是因为这本书太不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了,书中的故事发生在1920-1940这个时间段,正是中国处于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这本书对战争是没有关心的,对战争中死亡的人是无所谓的态度,对国家的安危也是没有任何描写的。书里有一段讲有一年花草长得特别好,就是因为太多死人的关系,据说那一种和战争完全脱节的感情让很多人都受不了,很多人都指责钱钟书很无情,也没有国家意识。就是因为这本书在中国很脆弱的时候完成的,但是它又完全没有忧国忧民的感情,所以这本书在那个年代非常不被重视。这个作品没有承载历史和道德,所以在当时被人排斥,也是因为当时的大环境是要求文学作品去承担道德教育这个角色的。
2015年01月27日 05点01分
2
level 1
第二种,温和的道德主义
这种观点认为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应该有道德教育的。虽然有些作品在道德方面有缺点,但是也还是有别的价值,比如美学价值。只要道德缺失不严重,有些作品还是好作品。虽然能够接受有一点道德缺失的作品,但是温和的道德主义还是强调作品应该尽量做到【尽善尽美】,既有道德又有美感。
包法利夫人这本书,1856年刊登的时候,被有人批评说是【违反公共和宗教、道德及善良风俗】,很多人要求不要刊登。但是当时的社会明显已经不再接收最严格的【强义的道德主义】了,所以在福楼拜打了官司,居然赢了,一字不改的刊登了出来。虽然当时对这本书的意见很大,很多人都不喜欢,但毕竟允许刊登,也算是能接受文学作品可以是带着不完美的道德标准。
2015年01月27日 05点01分
3
level 1
第四种,温和的唯美主义(这个看法基本也是我的观点了)。
这种观点认为,作品的好坏跟道德教育没关系,它可以有道德教育,也可以没有道德教育。
美国诗人艾兹拉·庞德的一系列诗中,有反犹太人的感情,后来还转向了法西斯。在现代,种族歧视是不能被社会所容忍的一个话题,所以在美国的课堂上,几乎听不到这个诗人的名字,也看不到他的诗句。但是抛开这种反犹太人的感情和他个人的政治选择之外,庞德的诗句感染力特别强,想象力也特别丰富。所以我的看法就是,尽量的把他的个人感情和他的文学造诣分开来看。我知道这是很困难的一种做法,所谓尽量不把道德和艺术混为一谈,但是人毕竟都是有自己道德观念的,当我读到他的诗句中有歧视的部分,自己心里也觉得怪怪的,所以我说目前这个阶段,我是温和的唯美主义的跟随者,说不定这种看法是会改变的。
2015年01月27日 05点01分
5
level 1
说完了这四点,我想说说为什么我比较坚持把道德和文学分开的原因。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道德在社会中是不停变换的一个东西。有些道德,是普世价值,我认为这种道德是不能被动摇的,比如不能杀人害命;但是还有些道德观念,是社会定的,是不停改变的东西,比如同性恋,在50,60年代的美国,同性恋还是犯法的呢。前面提起的【格雷的画像】那本书,就是因为有同性恋的内容,一直被攻击。可是到了今天的美国,同性恋是被接受的,社会道德观念不停改变,那么这个道德是不是和文学作品分开比较好呢?还有就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个时代是不接受很多东西的,如果因为身在那个时代,把很多好的作品都因为道德观念而摒弃了,是不是很可惜呢?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如果作家都按照能被接受的道德去写,我能想象的出那么所有的作品都将是一个膜子,没有创新,没有惊喜,不再会挑起人们的思考和反思了。这才是人类文学上的一个悲剧。
2015年01月27日 05点01分
6
level 1
补充一点: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我不太赞同让文学作品去做道德宣传的工具,就是容易沦为统治阶级认定的道德观的服务工具。看看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就知道了,不光文学,戏剧,电视电影,歌曲,都不是为艺术而存在了,这种艺术,没有创新,没有美感,千篇一律,让人烦不胜烦。而小时候课本中每每学一篇文章,要么就是为了歌颂什么社会得,要么就是揭露什么社会的黑暗,那个时候即使年纪小,也知道是胡说的。
2015年01月27日 05点01分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