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司马光---学<<训俭示康>>后感
司马光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zubblovic 楼主
批判司马光---学<<训俭示康>>后感 司马家族累世聚居.司马光在七岁时,砸缸救人.那人是他叔叔的儿子,叫司马策.而那口缸是自家院子里的,缸放在那自然有它的用处,被砸坏自然也是要买新的.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虽然在光州光山县任县令,但是为官很清廉,而且司马家族家规森严.坏了东西肯定要受罚,也许会让司马光劳动赚钱买新缸.这在年幼的司马光记忆中留下了那挥之不去深深的烙印. 司马光长大以后,在朝中为官,因为家无余财,所以不得不廉洁.但是这遭到旁人非议,他心中不平,写下此文,找儿子来填补心理的不平衡. 司马光作训俭示康时刚47岁,这时他的儿子司马康也才17岁.而宋朝那样十分奢侈的风气,一定会影响正值叛逆期的司马康.所以,公子哥,必然常常花天酒地,这更促使司马光要劝诫儿子为家中省钱. 至于文中所说的"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纯属胡诌,一个成年人怎么可能有还在吃奶期的记忆,更别说清楚记得当是自己会脸红如此细节的事了."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这说明司马光此人迂腐寒酸,既然是君赐之,自然不用花钱,却不愿戴,只能说明司马光自己存在问题了. 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司马光借此文想表达自己清高和因贫穷而嫉妒富人的生活.司马光虚伪至此,简直令人作呕,不过他也只能逞逞口舌之勇了. 司马光死于67岁,而司马康之比司马光多活4年,年方40.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司马光已死,司马康能力不及父亲,也没有做官.家中没有了主要经济来源,离死亡也不远了. 司马光在《温公书仪》中说"男子年十六至三十,女子十四至二十,身及主婚者无期以上丧,皆可成婚".而司马光31岁才成婚生子,这说明了他为人迂腐古板.到了31岁才勉强找到妻子,为司马家续后.司马光51岁时反对王安石变法也恰恰证明了这点. 
2008年04月09日 13点04分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