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被误读的教育逻辑
婚姻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2
纤纤丝语 楼主
那个所谓“忍得住的孩子有更多糖吃”的试验一度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很多父母因此得出结论:要想将来更成功,现在就要训练孩子控制欲望。由此延伸出许多讨论:小婴儿哭泣的时候要不要马上抱?孩子要一个玩具要不要马上买?当孩子提出一个要求,如果你有能力满足,那么要不要马上满足?
2014年11月17日 02点11分 1
level 12
纤纤丝语 楼主
某位知名女编剧在微博上讲了自己拒绝给儿子买乐高的故事,理由是“等你工作了挣钱自己买”。这条微博引发了持久的激烈辩论,在上千条评论里,有人问:“等他工作以后,即便有100套乐高,但还会有如今玩玩具的快乐吗?”
我们为什么那么担心孩子“被宠坏”?为什么会对满足孩子的欲望有
2014年11月17日 02点11分 2
level 14
占座
2014年11月17日 02点11分 3
好久不见~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level 12
纤纤丝语 楼主
某位知名女编剧在微博上讲了自己拒绝给儿子买乐高的故事,理由是“等你工作了挣钱自己买”。这条微博引发了持久的激烈辩论,在上千条评论里,有人问:“等他工作以后,即便有100套乐高,但还会有如今玩玩具的快乐吗?” 我们为什么那么担心孩子“被宠坏”?为什么会对满足孩子的欲望有深深的恐惧?为什么会对各种暗示“将来会成功”的训练法趋之若鹜?为什么对“延迟满足实验”的误读会广受欢迎?是不是因为它悄悄满足了父母们内心的控制欲? 你的答案是什么?
2014年11月17日 02点11分 4
level 14
还是宠坏的更多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5
爱够的孩子服管教,惯坏是不会爱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level 12
纤纤丝语 楼主
孩子想要一个玩具,要不要马上给他买? 不少人认为“不要马上满足孩子”、“要让孩子学会等待”,目的是培养孩子控制内心欲望的能力。这种观点背后还有一个时髦的心理学理论依据——延迟满足。 然而,我们误解了“延迟满足理论”。 迟满足的理论起源 1968年,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在位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比英幼儿园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在32名成功参与了实验的孩子中,最小的3岁6个月,最大的5岁8个月。实验开始时,每个孩子面前都摆着一块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会儿(15分钟)再吃,那么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结果,有些孩子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会儿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得到了第二块棉花糖。在那之后,先后有600多名孩子参与了这项实验。 这项实验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么年龄会发展出某种自控能力。然而,18年之后,在1988年的跟踪调查却获得了意外的发现:当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也就是说当年“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出色。1990年第二次跟踪的结果提供了更客观的依据: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SAT(美国高考)的成绩更优秀。2011年,当初参加实验的孩子已经步入中年,他们接受了最新的大脑成像检查,结果发现早年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大脑前额叶相对更为发达和活跃,而这个区域负责着人类最高级的思考活动。 于是人们兴奋不已,似乎找到了成功教育孩子的法宝,以至于在解释和传播的过程中断章取义,甚至添油加醋。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6
level 14
我家实际情况:没钱,家教甚严,宠不坏。[哈哈]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7
呵呵,宠不坏好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level 12
纤纤丝语 楼主
误解一、对定义的误解//实验从一开始,就明确定义了“延迟满足能力”的含义:为了获得将来的更大利益,而自己主动延迟或放弃眼前较小的利益。也就是说——哪个利益更大,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断;是否延迟满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决定。而在我们身边大量发生的所谓延迟满足,都是基于父母的判断和父母的决定。//误解二、对逻辑的误解//实验者的逻辑原本是:如果孩子在4、5岁时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那么他在长大以后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但是并没有提到“如何让孩子在4、5岁时发展出延迟满足能力”的问题,更没有建议“为了这个能力,父母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8
level 12
纤纤丝语 楼主
为了更好地了解延迟满足能力,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延伸探索,而这些后续的研究结果,却被倡导所谓“延迟满足训练”的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延伸研究1:年龄的影响:5岁是分界。//米歇尔的研究小组在1992年的报告中明确指出,5岁似乎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4岁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而5岁以上的孩子就明显出现了早期萌芽。在针对更多孩子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孩子在8-13岁的时期,都可以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这一结论与最新的神经发育研究的结果相吻合。//延伸研究2:谁是控制者:主动延迟和被动延迟差异很大。//1976年,米勒和蕾切尔(Miller,Dale T.; Karniol, Rachel)小组发表论文指出:当孩子觉得“自己在掌控着延迟的过程”(即他可以随时停止延迟),那么他主动延迟的时间会更长;相反,如果孩子发现“外人在控制延迟”(即自己是被动的),那么他的延迟时间会大幅缩短。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对此的解释是:被动感,会激活愤怒情绪系统(先天的本能情绪之一),进而干扰了自控能力。//延伸研究3:“大人是否可信”非常重要。//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延迟满足再研究”小组,于2012年发表了他们的成果:他们把实验改为两步,在第一步中告诉孩子,如果等待,将得到“更好的蜡笔”,第二步则沿用传统的棉花糖实验。实验者把孩子分成两组,A组由“可信的大人”主导,即在第一步中兑现了“更好的蜡笔”的承诺;而B组孩子则由“不可信的大人”主导,这个大人在第一步中食言了。结果在第二步的实验中,A组孩子延迟满足的平均时间达到了12分钟,而B组只有3分钟。//虽然这一研究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因为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吻合,但是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思考:在孩子早年的模糊认识中,对他人的态度要么趋于“信任”,要么趋于“不信任”,那么我们希望他抱有怎样的世界观?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可以帮孩子形成“信任”?显然,刻意的训练只会破坏孩子对世界的信任。//延伸研究4:眼前棉花糖有多稀缺,不同孩子有不同判断。//我们都会有一个常识性判断:对于一名具体的孩子,眼前的这块棉花糖越是珍贵(因为以前很难得到),那么他延迟满足的时间就会越短。2011年,贝格雷和莎茨基(Begley, Sharon; Chatzky, Jean)小组对于另一课题的研究,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9
对,被动延迟和主动延迟。教育中至少有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而中国家长是专制式的,真正意义上只会造成孩子叛逆和压抑潜藏的欲望的心理。
2014年11月17日 14点11分
level 14
原来延迟满足必须是孩子自己主观愿意,不能是父母的要求?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10
正想艾特你,稍等我转完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完了,看看上次回复你的,比较匆忙,这篇文章讲的透彻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回复 纤纤丝语 : 你有心了,谢谢!看完很受启发,我好像常常出现思维盲点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level 12
纤纤丝语 楼主
也就是说,平时比较容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不会把眼前的诱惑看得过重,因而也更容易主动延迟满足。相反,以前经常被训练,经常无法轻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会把眼前的利益看得更加宝贵,一旦没有外人控制,就更可能马上占有这一稀缺物品。//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父母在场时,孩子显得格外“有自制力”,而一旦父母不在,孩子就会大把大把地往嘴里塞巧克力,并恳求旁人“不要告诉我妈妈”。//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随时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需要”?当然不是!这里讨论的重点是:从小对孩子刻意进行延迟训练,不仅误解了理论,而且会误伤孩子。//为什么这个误解会广受欢迎?是不是因为,它悄悄满足了我们内心的控制欲?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11
因为这个提倡压制孩子的欲望,而压制了欲望的孩子,家长比较好管教。如果真的爱孩子愿意多一份耐心给孩子,就不会...在一个就是以此掩盖自己无能力满足孩子的欲望
2014年11月17日 14点11分
level 12
纤纤丝语 楼主
提问:在棉花糖实验中,有的孩子的自控力比别的孩子强,这背后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回答:最可能的原因是他在之前的生活里他有足够自主的机会,父母能够充分接受并回应他的情感。//糖果几乎对所有的孩子都有诱惑力,但是它对每个孩子的诱惑力又不是等同的。让我们来想想,糖果对哪种孩子更有诱惑力呢?是一直想吃糖果却不能吃到的,还是想吃的时候就可以吃到的?更可能的答案是:那些一直想吃却吃不到的孩子因为太想吃了,所以等不到另一颗糖果的到来,就急不可耐地把第一颗吃掉了;而那些想吃就可以吃到的孩子因为得到了足够的满足,所以此时糖果对他的诱惑力没有那么高,这使他可以控制自己的冲动,等到第二颗糖果的到来。//在3岁以前的孩子的生活中,不仅糖果的问题如此,很多问题都如此,如果他有足够自主的机会,而且他的情感能得到充分的回应,他的自控能力就会越强。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12
m学习
2014年11月17日 05点11分
level 14
买得起的,能满足孩子的,还是该买、该满足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13
一般我主动买的多,孩子要的少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回复 纤纤丝语 :这样挺好。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level 12
纤纤丝语 楼主
提问:那么是否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满足对孩子的自控能力发展至关重要?//回答:的确如此,父母对宝宝情感的及时回应和满足才是自控能力发展的关键。//自控能力说到底是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情绪的能力。而孩子很小的时候还不具备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这个过程中父母及时的回应和陪伴能帮助他学会自控。//父母对孩子情感的及时回应,让孩子觉得自己有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试想,当你难过的时候,你男朋友的哪种回应最令你感到安心?是转移你的注意力?是虽然也陪着你,但他也一脸忐忑不安。还是陪着你,但是他很镇定,不觉得这不是天塌下来的事儿。显然,第三种态度会令你感到更安全。//孩子需要的陪伴也是这一种,你的这种态度会让孩子觉得无论是他的愤怒、嫉妒还是害怕都是能被人接受的。这样他也能接受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去否定它,而能够接受和承认自己的情绪,就为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了重要的铺垫。//父母的陪伴能帮助孩子平静下来,并逐渐学会自控。//一些动物实验表明:很多动物都有及时回应孩子情感需求的天性。老鼠会频频地舔舐刚刚出生不久的小鼠,而猴子会对小猴的需求有求必应:要抱就抱,要挠就挠,要玩就玩。这些情感上的安抚使得这些动物宝宝们的情感得到及时的满足,情绪也比较平稳,成年以后的他们在鼠群或者猴群里才有更好的社会性。//来到这个未知的世界,孩子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挫折,当孩子受挫的时候,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在他身边陪伴。孩子怕的不是挫折,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的孤独。//较小的孩子还不具备使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的能力,父母在身边的陪伴能帮助他平复自己的情绪。这种平复情绪的过程就是孩子练习自己控制自己情绪的过程。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他会逐渐明白:这的确让我很难过,但是没关系,过一会就会好的。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14
学习
2014年11月17日 05点11分
level 12
凡是本本主义,都是错误的
因材施教,多简单。。。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15
教育学,心理学,也都是科学。你可以分享一下你的个案,以解迷津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回复 纤纤丝语 :没说不是科学啊,社会人文不是自然科学,不能本本主义。。。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一缕清风268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怎么操作也看自己。不能因为有人的纸上谈兵就否定兵法的意义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回复 纤纤丝语 :你曲解接我意思了。。。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level 12
纤纤丝语 楼主
提问:不能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训练是否意味着要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回答:没有人的需求能够得到100%的满足,孩子也一样。//首先,从出生那天,父母家人的不同规则和相互适应就注定了不是孩子的所有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此外,长大了他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规则。//孩子的成长有很多阶段,在3岁以前,建议给孩子充分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回应,这是孩子学习认识情绪和平复自己情绪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给孩子打好足够的根基,在孩子五六岁的时候适当限制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就不会那么困难。因为你知道你们之间的根基很深,偶尔限制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如果你觉得孩子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他人或者有可能伤害到他自己,完全可以让他停下来。这时候孩子哭闹也很正常,你只需要在旁边陪伴他就可以了。不必为此心存愧疚。//要避免的是,打着自由的旗号,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放任自流,比如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也不加以限制。这种放任恰恰让孩子丧失了童年最需要的互动。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16
level 12
这个跟能力也有关系。不过我不太赞同延迟,如果会因为各种问题无法满足但是也会和孩子说清楚。我们这有一个属于延迟教育,所以把眼前利益看的比较重,小孩子觉得长大是很遥远的事,眼前的才最重要,所以去别人家经常动一些她平时没有满足的东西,反倒不好。平时满足的孩子会觉得现在虽然没有但也不是所有的都没有,比较容易接受。我觉得是这样,如果不是孩子特别渴望的东西一般都能沟通的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17
给孩子里的满足也是选择性的满足,不能因为孩子的要求都无厘头的满足,那样也不好,凡事有个度,拿捏最重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说的很好,我女儿也很少出现要一个东西,无理取闹的情况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回复 纤纤丝语 :嗯嗯,一般说了就明白了。但是一般都满足的也不延迟。不然我觉得她以后出去会不会觉得自卑?处处不如人?——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回复 @莫流恋1988 :一般来说,满足不露痕迹,不能满足的讲清道理,免得攀比与自卑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level 14
限制,限制到什么程度,满足,满足到什么程度,这又是一个度的问题,我总是看到结果,才能判断之前我的教育和举措是否适当,然后安慰自己说,我也在不断学习中,错了的,权当是挫折教育好了。呵呵呵,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18
善于反思,会越来越好的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回复 纤纤丝语 : 对,有过一次的经验教训,我相信小儿子一定会比大的教育的更好些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有滋有味💞88 一定会的!
2014年11月17日 03点11分
level 14
我总是习惯性的延迟满足儿子,然后有时候延迟了就忘了,儿子也不闹,就埋怨几句,结果有一次当我说等下星期再买,儿子直接说我 不可以,现在不买,你可能就不会买给我了。[惆怅~]
2014年11月17日 04点11分 20
其实从某一面看,也可以解读为你不尊重你儿子。至少你儿子的角度可能如此
2014年11月17日 14点11分
回复 贝多芬的情人 :
2014年11月17日 14点11分
回复 贝多芬的情人 : 也许吧,我以前是不太去琢磨孩子的想法,也是近俩年才开始注意儿童教育的理念
2014年11月17日 15点11分
回复 如意如歌 :从小就要给与孩子平等对话、尊重。把他当做小男子汉培养,这样长大才能成为爷们儿,如果小时候总是让小孩子得不到满足还不尊重,就会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小人。你应该支持他,关心他的需求
2014年11月17日 15点11分
level 14
...然后儿子说我 说话不算话!我是很少认错的,于是就回敬他 你说话算话吗?你答应我的这个...那个...你也没做到啊!我至少答应你的 能做到一多半!哼哼 。 儿子不说话了,然后我就郁闷了,我这算是赢了还是输了?
2014年11月17日 04点11分 21
晕,你还问这是赢了还是输了?感觉你重视这个问题似的。这已经不单纯是“延迟满足”的问题,这是“诚信”的问题,诚信是一个人的宝贵品质。你给孩子当了个坏榜样。
2014年11月17日 07点11分
漏了个字,应该说:“感觉你不重视这个问题似的”
2014年11月17日 07点11分
孩子会把家长的许诺当成很重要的事情记在心里,在愿望尚未实现之前,孩子就是一直盼着这个结果的兑现。如果家长经常不兑现承诺,不仅会伤害孩子的心,还会无形中让孩子学到了家长对事情不负责任的态度,影响孩子对诚信的理解,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就会身体力行,不自觉地“效仿”。
2014年11月17日 07点11分
还不向儿子认错,真服了你。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有什么问题的话,先从父母自己身上找原因。
2014年11月17日 07点11分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