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6
剑坷穆
楼主
自然,这里的武侠,不会是那种流于网络的粗制滥造的武侠,而是真正能摆上台面的武侠。先来讨论下古文化现在如何传播的吧。对于普通人,对于古文化接触最多的估计就是来自于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了。估计从小学到初中诗词加起来五六十首左右,文言文掰手指算有二十多篇吧,当然,我也没计算过,不过估计就那么多吧。不过,看看我们学的是什么?小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中学,“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9年时间,就学了这些,最难的一篇就是《出师表》,然而基本不考,考也只考那几句经典的句子默写,而内容估计有的老师都懒的讲了,反正不是重点考察内容。看看古文考察在考试中占多少比例?当然,也不是我太重视分数,只是从上到下都只谈跟提高分数有关的事,没办法,只有分数所占比重提高了,咱们教育传播者才有兴趣。接下来到高中了,终于,古代经典诗词,经典文言文开始大量出现了,可是,这可是高中啊,谁会在乎这加起来不足10分的背诵呢,谁又在乎那估计一分都没有的经典古文理解呢?而且语文,短时间内难以提高啊!这就是教室传播的结果,基本上高中毕业后,能背下所有大纲要求的古文的没有多少,能通读过《论语》的估计更少,能看过道德经的估计更没几个。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我们在学校里对于中国古文化基本一无所知。有人说,小学初中学生太小,怕不能理解。是,是难理解。可谁能说自己能完全理解。古文本来就是古人写的,你就能确定你一个资深古文研究者说的话就是古人所想的?这东西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时期不同的理解。现在研究的红学,谁能保证你所说的曹雪芹就一定那样想的?而且,即使是高中学生,一篇古文拿过来他就真能看懂?也难吧!好了,闲话扯了不少,开始说正题了。许多人说武侠是拿不上桌面的低俗文学。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大有人在,当然,这问题也没有正确错误之分。只是,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那些人认为的非低俗文学还有人看吗?我们一定要记得一个问题,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需要过于高雅的东西了,有意思就行。尤其是古文化传播,难道就要靠那些看一眼就想睡觉的高雅文学来传播吗?这也就是我想说的第一点,要有意思。举个例子,四大名著,如果没意思的话,能有那么多人喜欢吗?第二点,那就是武侠爱好者自己了。我们许多人都说自己是武侠迷,可一说武侠,就开始大谈网络上几个著名的粗糙武侠了。是挺有意思的,里面的行文更加有意思,基本一看,混混大呼痛快,君子大呼惨烈。句子粗鄙不堪,实在让人恶心。对了,他们倒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在里面重新认识一些耳熟能详的穴道。不是所有的武侠都能肩负重担的。选择很重要,粗俗作品不看也罢,看了,反而有不好的效果。我们再想一下,我们熟知的《道德经》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不是也是看得武侠,从武侠中背下来的。其实,许多优质武侠,它们的作者都在努力将自己的文化尽量挖掘出来,尽一切可能把它们搬到小说里。像金庸的,像梁羽生的,像现在比较热的新武侠昆仑,尽管昆仑还有不足,但比起粗俗武侠,它实在是一部精品。而且他们也在把自己对古英雄的理解融入的武侠中,让我们从中体会。当然,可能这里面也有些是想买弄下自己的文学修养,但总是把他自己的东西传播出去了。比较下武侠传播和学校传播,孰优孰劣,高下立判。不过,不能说学校里学的一点没用,其实还是相当有用的,如果没有教师跟你唠叨古文翻译,你连基本意思都不明白,还得查资料,翻字典,时间上可能慢一点。其实,说来也很搞笑。在国外都在研究中国古文化的时候,我们却在抛弃,然而却时时拿这些沾沾自喜:“我们拥有几千年文明!”是啊,但是,如果按古话来说,那些东西都是前朝的,都是前朝人士的,而我们,是本朝人士,朝代已经更替了。我们没继承前人的东西,何来我们的文明。只能说生活在中国地域的古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我们,在做什么?
2008年03月17日 13点03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