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5
1.BBC:华为能否成为中国第一个全球品牌?
华为要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设计”
中国电信商华为成为第一个挤进全球百强品牌榜的中国品牌,但华为能否为中国制造产品扭转形象仍需努力。
根据品牌策略顾问公司英图博略(Interbrand)的调查,全球百强品牌中,华为位居第94名。
这是中国品牌首次与美国苹果、谷歌、可口可乐、IBM、微软等全球知名品牌共同排在全球百强品牌榜单上。
在中国制造产品充斥全球各地的今日,很少有中国生产厂家像华为这样经营自己的品牌路线,大部分中国制造产品与廉价和品质低联系在一起。
改变形象
BBC首席商务记者岳琳达最近采访了华为总部,她说华为正在试图改变中国制造产品的全球形象。
华为是全球最大的电信产品制造商,其生产的设备支撑互联网和手机的通讯网络。
英国电信(BT)和沃达风(Vodafone)都用华为的产品,包括利用手机上网的USB插件。
不过岳琳达表示,打造全球品牌光靠高科技还不够,能够将创新转化成消费吸引力、全球竞争力才是关键。
仿效硅谷
华为总部面积广大,开放空间,仿效美国硅谷的科技公司
广大的面积,绿化的开放空间,这和美国硅谷的科技公司比较类似。
华为表示,这样的环境能鼓励员工创新、合作,他们还提供篮球场、乒乓球馆等运动设施。
在华为工作的一名年轻工程师对岳琳达说,他所有的同学都希望能进入像华为这样的全球科技公司。
企业优势
华为员工自称为“华为人”,这是中国版的“Googlers”(谷歌员工)。
还提供篮球场、乒乓球馆等运动设施
“华为人”对自己的公司充满热情和自豪,但岳琳达说,吸引全球消费者,让全球消费者对华为产品充满热情才是最重要目标。
目前华为产品行销到全球世界150个国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全球人口使用他们的产品。
这是华为的优势,他们有庞大的使用数据可作为分析、测试和微调的基础。
全球品牌
像华为这类的科技公司非常注重研发工作,有10%的收入投入到研发工作上,15万员工有半数从事研发,拥有49,000多项专利。
华为员工自称为“华为人”,这是中国版的“Googlers”(谷歌员工)
华为的下一个目标是扩大品牌知名度,让华为的名字不只是在通信产业中为人熟知,而是在全球消费市场上也占据一席之地。
要让消费者舍苹果、三星,选择华为的智能手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BBC记者岳琳达说,华为要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设计”,从“模仿者”变为“创新者”,如果成功,中国将更加繁荣。
2014年10月18日 01点10分
3
手机硬件问题不大 就是那个emui能不能给我更新快点 3c4g功能还没有老3g版完善
2014年10月18日 02点10分
我原来看好海尔能打出世界的排名,但现在来看,华为才是大有所为。希望中国的企业崛起
2014年10月18日 04点10分
如果华为返回键能在右边我就买
2014年10月18日 05点10分
level 15
2.Android、Chrome OS 两项操作系统或将合并;
相关消息指出,Android工程部门副总Hiroshi Lockheimer未来也将同时带领Chrome工程团队,预期与Google近年来陆续将Chrome OS、Android平台界线模糊有关。
根 据华尔街日报Digits频道引述消息来源表示,Android工程部门副总Hiroshi Lockheimer未来将同时带领Chrome工程团队,或许与Google近年来陆续将Chrome OS、Android平台界线模糊有关。同时,原本Chrome工程部门副总Linus Upson则将离开原本负责职务,但相关消息并未具体透露其职位异动细节。
此外,相关消息指出Hiroshi Lockheimer之后主要负责带另Chrome OS发展事宜,但并不介入包含Chrome浏览器、Chromecast与Chromebook硬件等。
过 去曾有不少市场传闻认为Google未来将把Android与Chrome OS合并,同时今年在Google I/O 2014也展示许多Android服务与Chrome OS平台整合互动内容,似乎暗示未来这两项操作系统终究将会有整合的一天,但Google从过去至今的回应均强调不会将这两项操作系统合并。
2014年10月18日 01点10分
4
level 15
4.平板市场逼近拐点:遭大屏手机冲击 iPad跳水;
昨日凌晨,苹果召开新品发布会。继九月份发布iPhone 6/6 Plus后,iPad Air 2、iPad mini 3等多款新产品相继问世。其中,备受关注的两款iPad均搭载了指纹识别功能,并在其他硬件配置上均有所升级,尤其是iPad Air 2的厚度大幅缩减至仅为6.1mm,不能不说是最大的看点之一。
但除了上述所说之外,苹果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惊喜。国外知名科技网站DealNews.com的高级编辑路易斯·拉米雷指出:“这些新元素不足以说服普通消费者觉得自己需要购买。如果不采取重大的降价措施,那么这些新功能不值得(用户购买新款iPad)。”
作为平板电脑行业的开山鼻祖和领军者,我们从iPad身上似乎看到了整个市场的”不景气“。数年前PC产业曾经遭遇的寒冬,似乎逐步降临在平板电脑身上。
多因素致平板电脑市场增长放缓
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从2013年第二季度开始,平板电脑的增速有了一个很大的滑坡,尤其是今年第一季度,已经逼近零增长。是什么使两年前还疯狂增长的平板电脑市场,变的如此”惨淡“?
1、更新换代周期长
以iPad为例,国外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旗下研究机构BI Intelligence曾对各个型号的iPad的市场份额进行了调研,如下:
从 图中可以看出,截至今年8月,仍有48%的用户在使用两年前甚至更长时间之前发布的产品(iPad、iPad 2、New iPad)。在BI Intelligence的另一项调查中,有43%的用户称,自己现在使用的iPad至少已经使用了两年,而在2010年购买平板电脑的用户中,只有 63%的受访者会在未来一年买一款新平板电脑取代旧机器。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较智能手机而言,平板电脑的更换周期非常长。当用户购买一部平板电脑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再吸引他购买下一部。
2、创新乏力
在 苹果发布iPad Air 2的前一天,谷歌也发布了全新的平板电脑Nexus 9。两大巨头先后发布的最新产品,多多少少都有点让我们感到失望,鲜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功能出现,更多地只是在屏幕材质、机身厚度、电池续航、处理器型 号等方面做一些升级,即便加入了Touch ID等功能,我们已经在智能手机上体验很长一段时间了。
不仅是苹果和谷歌,三星、亚马逊、微软等巨头厂商也都陷入了这种创新瓶颈。创新缺失,是不能吸引更多用户购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大屏手机冲击
如今的智能手机市场,显然已经告别了3.5英寸的旧时代,整个手机行业,都在向大屏化发展。BIIntelligence预测,2015年5寸以上大屏手机的销量将会超过非大屏手机和平板电脑,未来将会成为智能手机的绝对主流。
虽然大屏手机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便携性为代价的,但用户已经意识到,5英寸左右的智能手机其实并不太笨重。事实也证明,集合了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双重优势的大屏手机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可。
尤其是对于人口众多的亚洲市场来说,一个大屏手机可以满足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甚至一台PC的功能,而这里的大多数消费者不一定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拥有所有不同类型的电子设备。
平板电脑应如何自救?
1、在轻薄方面努力
从最新发布的两款iPad可以看出,苹果已经意识到了大屏手机带来的冲击,其正在努力将iPad做的更加便携,厚度和重量都创下了新的历史纪录,方便用户使用。
2、大屏平板电脑该来了
目前,市场上主要流行的两种平板电脑尺寸分别是10寸左右和7寸左右。但显然,平板电脑已经不能做的太小了,因为这将与大屏手机的区隔更小。为了体现差异性,平板电脑只能是越做越大,
苹果评论家萨米·沃尔卢斯认为,苹果就应该推出12.9英寸版的iPad,并配置键盘,这会让iPad有更多的用途,拓展用户群体。
3、鼓励开发者开发平板电脑专属应用
目前,大多数的平板电脑只能与智能手机共享同一款应用,而开发者也总是秉承”手机为先“的理念,更多地开发针对智能手机的应用,这就导致了应用的流畅度、外观等并不一定十分匹配平板电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体验。
平板电脑的机会在哪儿?
在消费者平板电脑市场的耀眼光芒下,企业平板电脑市场被忽视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随着消费者市场的逐渐饱和,现在它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注意。
今年7月,苹果与IBM达成战略合作,以销售装载企业应用的iPhone和iPad等设备。对于此次合作,大多数分析师认为,此举或许能够让逐步衰退的iPad迎来全新的复苏与生机,将为iPad进军未开垦的企业市场提供便利。
对于将要进军企业市场的平板电脑厂商来说,有两点必须要重视:
1、企业市场对平板电脑的要求大不同于消费者市场。例如,在企业市场上,平板电脑的物理键盘是必须具备的,而对消费者来说,这个配件则是可有可无的。
2、企业市场要求平板电脑具有防弹级别的安全系数和管理功能。这对于开源的Android平板电脑厂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014年10月18日 01点10分
8
level 15
6.云端+物联网 引领科技产业未来趋势
云端是甚么?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云端」(Cloud)可以指云端运算(Cloud Computing)、云端储存(Online Storage)、云端备份(Remote Backup Service)以及Google云端硬碟(Google Drive)等。其中尤以「云端运算」为最主要。
云端运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运算方式,使用者透过浏览器、桌面应用程序或是行动应用程序来存取云端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的服务。因此,使用者所需要的资料,不用储存在个人计算机上,而是放在网络的「云」上面,在任何可以使用网络的地方就可以使用。
由 于互联网上汇聚的运算资源、储存资源、资料资源和应用资源的功能,正随著互联网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互联网正在从传统意义的通讯平台转化为普及、智能的 运算平台。推广者认为云端运算使得企业能够更迅速地部署应用程序,并降低管理的复杂度及维护成本,及允许IT资源的迅速重新分配以因应企业需求的快速改 变。而云端运算的主要应用,包括云端教育、云端物联、云端政务、云端储存等。
* * *
相信许多人都曾有以下类似的经验:写作业或是打报告时,最怕平时没有备份资料。一旦计算机突然挂掉或硬碟损毁,辛苦建立的资料就此消失,痛悔懊恼的心情难以言喻。因此,添购备份用的硬碟或储存装置,外加定期或天天备份资料,成了许多人必须做的工作项目之一。
在那个年代里,若想要在家办公或处理未完的公务,随身碟类的储存装置更是必不可缺,特别是在离开公司或出门前,一定要检查是否携带随身碟,否则资料不能同步,就必须付出额外的时间与心力处理文件。
然 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约六年前,「云端储存」工具Dropbox,开始蓬勃兴起,备份资料成了计算机自动执行的工作。如今,使用者根本不必费心备份与 携带随身碟,只需在整理文件时记得储存档案,就可在公司或家里随时开启。偶尔想回复前一天或某个时间点、甚或不小心被删除的文件内容,都能从云端储存网站 中重新让它们复活。不仅如此,出门在外,在手机、平板装置上,随时都能叫出文件阅读或修改。如此一来,计算机的文书处理不再有额外的担心与烦恼。
「云端上的战争」早已启动
其 实,「云端」的运用并不限于储存,而是存在于互联网的一种交流型态,一般称为「云端运算」(Cloud Computing)。它起源自网络零售巨擘亚马逊(Amazon)因应网络购物所研发出的软件技术。2006年8月9日,Google执行长埃里克‧施 密特(Eric Schmidt)在查找引擎大会(Search Engine Strategies,简称SES)上,首次提出「云端运算」的概念。至今不到10年,「漫步云端」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9 年11月,《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以「云端上的战争」(Battle of the Clouds)为题,形容谷歌(Google)、微软(Microsoft)、苹果(Apple)三巨头争抢云端运算商机的激烈程度。美国市调机构「国际 数据信息」(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IDC)预测自2010年起,云端运算浪潮将引起信息服务市场的重大变化,进而带动整个科技与传统产业转型,并影响企业采购商业 软件的行为,因此将2010年称为云端运算服务元年。另一家美国市场调查机构顾能(Gartner)更连续在2010年度与2011年度,将「云端」技术 与服务评选为全球十大企业科技趋势之首。
鉴于云端运算背后庞大的商机,世界级科技大厂除了亚马逊、谷歌、苹果、微软外,IBM、雅虎 (Yahoo)、甲骨文(Oracle)、惠普(HP)、戴尔(Dell)、升阳(Sun)等,无不跨足云端运算领域。其中与苹果iPhone、iPad 连接的iCloud,Google Android手机提供的Google Search、Gmail、Google Docs等云端应用服务,以及Facebook Social net等,都是一般人已逐渐熟悉的云端服务。
有人形容云端运算就象是一台 位于网络的「超级计算机」,将使用者端发出的指令——众多的运算处理程序,自动拆成无数个小程序,然后交给多个系统查找与运算分析,最后在数秒之内将处理 后的结果回传给使用者端。因此,现今的使用者不必再自行添购多个超级服务器,而是只需一些小小的、可以发出指令到云端与接收结果的程序,就能享用众多的服 务。不仅如此,使用者甚至只要输入简单指令,就能获得或分享大量的信息,让分隔两地的家人、朋友、同事,可以很便利地共同使用文件、照片、行事历等信息。 在云端运用的普及下,人们终于真正感受到计算机是为人提供方便的工具,而非徒增工作量的机器。
「云端」潜藏无限商机
还记 得几年前,很多人都会为爱车配一台专用的导航系统。短短数年后,导航依旧是开车族的必备,但很多人已经改以智能型手机代替专用的导航机。在智能型手机上, 不仅可以查询地点路线,还可以利用Google地图上的即时路况,判断路线塞车与否,进而选择最佳的行车路线。而且,随著愈来愈多人使用Android系 统的智能型手机,Google地图的即时路况已不再局限于高速公路,很多城镇中的道路也能显示行车是否通顺,让大家在出门前就可以考量,当下的时间点是否 适合前往众人聚集的商场或景点。
2014年10月18日 01点10分
12
level 12
前排
———仍旧怀恋着那150年前处在北欧某个角落生长的萌芽。
2014年10月18日 02点10分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