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恬!背负千古奇冤的赵国名将!
赵括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2
dotking001 楼主
长平之战初期!廉颇的战术是成功的,但是赵国国力支撑不住这种战术。所以孝成王寻求速战速决,于是在中期撤换廉颇。
那么问题就来了?
为什么会选择赵恬,如果真像史书中说的他只会纸上谈兵,孝成王和赵国满朝文武会选他?当时赵国除了李牧在千里之外守长城,难道就没有统兵之将了么?你说赵国缺人少地都正确,但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唯独不缺名将。
答案是在众多的将领拿出破敌方案后,赵国君臣选择了可执行能力最好的赵恬方案,
喷子们又要说这就是纸上谈兵的证据,可一名统帅连纸上谈兵都不会他还能打仗么?看看历史上的大规模战役那个不是先在纸上、朝堂上、沙盘上演练的,所以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其实就是个具有伪命题性质的成语!是后世史官为夸大白起战功,贬低赵国长平之战战败而造的谣而已。
换帅后赵括带领援军接替了廉颇,此时赵国兵力达到近50万,秦国60万。
史上第一次百万大战开始,
2014年10月10日 06点10分 1
level 2
dotking001 楼主
赵括到达前线之后,开始组织反击,寻求决战之机。秦统帅白起见赵军换将,趁机提出决战。赵国决策层的本意就是速战速决,所以赵括自然答应。
当时情形:白起在西,赵括在东。白起身后是沁水,河宽水深,水流湍急,赵括身后是丹水,河面也很宽,但水很浅,可涉水而过。两军南为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为秦军所控制,北面是太行山脉,上面有几处关隘,秦赵各自控制几个。整个战场就在这样一个盆地中。
赵括为决战做了充分准备:他先是命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赵军出击,控制沁水,然后挥师向东,与主力一起夹击白起。赵括又命令驻守晋阳的赵军南下,保护皮牢赵军,并威慑河西空虚的秦国本土。做好安排之后,赵括才率主力出击。
2014年10月10日 06点10分 2
level 2
dotking001 楼主
决战开始,赵括大举进攻,白起军撤退到沁水东岸,背水死守。然而,此时赵国的皮牢、晋阳两军却都被秦军挡住,没有完成赵括事先的安排,对白起的夹击没有形成。于是赵括军屡次冲阵都无功而返,两军难分高下。赵括见夹击态势没有形成,就想退回长平,但白起军死缠烂打,毫不放松。就在两军难分胜败的关键时刻,赵军的粮食先耗尽了。赵括只好丢车保帅,命一支赵军断后,掩护大军东撤回大本营长平。然而眼看就到了长平,前方忽然出现一支秦军。这是秦国援军,穿插至赵军身后,截住了赵军的去路。此时白起已经追了上来,赵括反而被白起夹击了。此时赵括只有涉丹水东撤,然而就在赵括刚到丹水河边时,意外发生了:丹水突然间变深了,无法徒步涉水而过。原来,秦军另有一军挖渠引来了黄河水,一下子提高了丹水的水位。就这样,赵括陷入重围。
2014年10月10日 06点10分 3
哦?有趣,有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求史料佐证
2017年10月30日 09点10分
level 2
dotking001 楼主
此时战场形势演变成了冲与堵的矛盾,赵括军拼命地要把秦军包围圈冲破一个缺口,长平、晋阳、皮牢的赵军也拼命向赵括靠拢,各路秦军则拼命阻击,另有秦军威胁邯郸,令后方赵军不敢来救。秦军的劣势在于,一点被破,满盘皆输;而赵军的劣势则是粮草断绝。
经过数日大战,赵军仍无法突围。此时赵军早已无粮,战马也已经杀光,甚至到了杀老弱病残为食的地步。赵括想尽一切办法,曾派刺客行刺白起,可惜仅仅刺伤白起,未竟全功。赵括又从赵军中选出一个和自己相貌极其相似的人,穿自己的铠甲,打自己的旗号,率一军向晋城方向突围,而自己则率主力向长平突围。
秦军射死假赵括,以为赵括已死,于是对真赵括军进行招降。赵括将计就计,率军诈降,而秦军也未完全放弃戒备之心,双方假受降真会战,最后一场恶战,死伤无数,赵军终因多日无粮,力竭而败,赵括死于乱军之中。赵括死后,各路赵军群龙无首,这才投降,随后被秦军击杀20万降卒。
2014年10月10日 06点10分 4
level 2
dotking001 楼主
纵观长平之战,赵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过错:皮牢赵军未能控制沁水十分可惜,赵军自此就失去了获胜的机会,只能转而求自保。而后来赵军的失败,原因无非是两点:
一是粮草不济,
二是兵力不足。
秦赵两军主力接战,赵括虽未实现自己的意图,但也始终不落下风,是因为粮草不济才被迫撤退。而从兵力上看,秦军除主力白起军外,尚有多支部队,分别用于阻挡赵皮牢、晋阳军,穿插包围赵括军,挖渠引黄河水,阻挡赵长平留守军,威胁邯郸,另外在沁水、丹水之上还都有水面部队。其中尤其穿插包围赵括军的秦援军,更是兵力充足。
而赵军除主力之外,其余各部都实力不济,能自保已经不错,难以对主力有真正的帮助。赵括在这种不利形势下,已经充分地消耗了秦军的有生力量,秦军获胜也是一场惨胜。
赵括这一战也赢得了对手的尊敬,据说白起战后遍寻赵括尸首不得,只找到了赵括的铠甲和佩剑,白起伤心不已,将赵括铠甲厚葬,取赵括剑自用。后来白起还对秦王说,自己率60万大军围赵括40万军,伤亡过半才获胜,实在是前所未有之事。赵军主力断粮多日,人相食而斗志不懈,直到赵括战死军心才乱,赵括用兵实在是有独到之处。秦王则说,长平一战,秦军损惨胜,然而赵括死,白起存,这才是秦国的大胜。
2014年10月10日 06点10分 5
level 2
dotking001 楼主
赵括主动出击,不是没有胜机,可惜赵军粮草、兵力都不足,这才无力回天。即使如此,赵括也大量消耗了秦军的有生力量,没让秦军占到大便宜。
因此要赵括为长平之战的失败负责,实在是一种苛求。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秦国变法后以耕战为根本,粮食储备远超赵国,尚且快支撑不住,何况是处于四战之地的赵国,先是20万大军与秦军对峙2年,再是40万大军5个月的大决战,所以说光有强大的军队,没有足够的后勤保障,没有足够的后备力量,是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的。赵括在长平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换了别人,恐怕也无法做得比他更好,让他背上纸上谈兵的笑柄,实在是千古奇冤。
2014年10月10日 06点10分 6
level 1
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间谍战术才任用赵恬的吗,蔺相如坚决不肯但没用
2017年09月13日 05点09分 10
level 1
阁下不去起点写小说真是可惜呀!
2017年09月13日 14点09分 11
level 1
为赵括翻案的人主要理由就是廉颇没种,不敢和秦军决一死战,赵括有种,是真男人,搞和秦军决一死战。
你照顾我还不如蔡徐坤呢,最起码他能力害死40万人。说真的,你们这些照顾崔就是大部分都是10~18周岁的小孩子。大人说你们非说2,疯狂的找理由。赵括有任何一丝丝的战绩吗?怎么拼掉秦国20万,任何史料证明吗?所谓的**夸赞到货,除了大秦帝国这本小说是小说,这本小说能当史记。史记虽然不是全能,但他仍是我们已知的最权威的东西。说这么多,只是实在是看不惯你们这些无脑的赵括吹了。
2019年04月16日 09点04分 1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