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static/emoticons/u73abu7470.png)
序 舒乙
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有书,动物只有物质的食物,而人有精神的食物。
“食色性也”,只说对了一半,说的是人和动物共通的那一半;不同的
那一半,也是最重要的差异,便是人有精神的需求,人要书。
人要写书、编书、买书、藏书、念书,而动物绝无此种嗜好,不管多聪
明的动物都不成。
人当中也有文盲,也有一辈子没有接触过书的,但是,他们听过书,多
多少少知道一些书中的故事,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是受了书的影响的。
都只因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都只因书是人类智慧的载体。
都只因书是人类智慧的化身。
书便是人类的智慧。
北京的最西南角,有一座古寺,叫云居寺,那里藏着一部世界上最大的
书,是一部石头书!
这部石头书的每一页有一米多长、半米多宽、三寸来厚,足有二百多公
斤重,两面都刻满了字,每个字有网球直径那么大。云居寺里共有一万多块
这样的大石头“页码”,整整齐齐的,规规矩矩的,浩浩荡荡的,真是令人
惊叹万分。
干吗要刻这么一部大石头书?
就是出于爱。
和尚们,一千多年来,怕毁书,怕烧书,一句话,怕书传不下来,干脆,
做一部石头的,让它永世长存,让它不朽。
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它传达了人类对书的深厚的大爱。人可以死,书
不能断代,书必须传下去。
这真是一个极致的、典型的、绝好的故事,最精确地最夸张地最使劲地
描绘了书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了对书的爱,于是,人们不断地在谈书,写了各式各样的体会。
有一个聪明人,叫
邓九平,想起来,何不把现当代中国文人写的关于书
的文章,选编在一起,一本装不下,编辑成一套,叫做“书的书”。
他找到
钟敬文先生、
张岱年先生,在他们的指导下编成了一套丛书,这
便是《书话文丛》。
一共六本,涉及二百多位作家,近八百篇文章。
应该说,这是一个好选题,也是一个大工作,很专门,很专业,也很有
眼力。
撇开这套丛书的知识性、趣味性不说,单说它传递的那种人类对书的感
情,便足以使读者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这种对书的尊敬,对书的不能
割舍,对书的一往情深,一句话,对书的痴迷,便构成了这套丛书的永恒的
价值。
对书的爱,产生了那部永垂不朽的大石头书;对书的爱,同样孕育了这
套新的“书的书”。我在它们之间,看见了共性,看见了相同,于是,我便
肃然起敬了。 1997 年 3 月 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