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第一,袁崇焕是谋款谈和,而毛文龙主战,不同意谈和,所以要杀,这在袁亲笔写下的,关东款议,毛文龙"可用则用,不可用则杀之".
第二,后野猪族酋长獾(意译"獾",意译"黄胎鸡")命令袁崇焕"匣毛文龙首来",袁崇焕奉命行事.
第一条是袁亲笔承认,第二条是野猪酋长为其翻案的真正原因.
其他原因都不过是穿凿附会而也.
2014年06月26日 03点06分
1
level 12
哦
-- 老子抢二楼就是这么随意。顺便喷3楼一脸热翔!
2014年06月26日 03点06分
5
level 7
毛文龙罪名以崇祯帝圣旨为准:“毛文龙悬据海上,靡饷冒功,朝命频违,节制不受,近复提兵进登,索饷要挟,跋扈叵测,且通夷有迹,犄角无资,掣肘兼碍!”
双岛斩帅,袁崇焕得东江众将支持或默认,不便究其逆行,否则易生变乱。
但从袁崇焕说:“尔不知国法久了,若不杀尔。东江一块土,以非皇上有也”可以看出,毛文龙被杀的真正原因就三条:“拥兵自重、私通后金、首鼠两端”。
这三条都是事实俱在,铁证如山!
1、拥兵自重
明代军制:兵为将有,文臣驭将。
部队直属于武将,一定程度存在私兵体制。
武将拥有部队,就得受文臣节制,这是防止滋生军阀的根本制度,破坏它就是踩红线!
毛文龙开镇东江后,专制一方,拒绝受文臣节制,逐渐形成割据势力。
“祖制,大将在外,必命文臣监。尔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一当斩”——袁崇焕。
“毛文龙悬据海上,……,朝命频违,节制不受”——崇祯帝圣旨。
2、私通后金
天启帝驾崩后,毛文龙因朝局变动私自与皇太极通信。
崇祯元年五月,金使阔科在皮岛被擒。
“阔科事件”证明毛文龙“私通后金”。
崇祯帝圣旨:“通夷有迹”。
民国时期,学者在《满文老档》中发现《毛文龙来信》,是毛文龙通夷的直接证据。
明朝从未授权毛文龙与后金进行外交活动;毛文龙不是站在国家立场,而是从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出发跟后金讨价还价;与后金交往时间和内容对明朝多有隐瞒。
未经授权、谋取私利、隐瞒实情——是为“私通”!
3、首鼠两端
“阔科事件”发生后,毛文龙大玩两面派手法,一边将后金使者阔科解送京师,自称与后金交往是为了计擒金使;同时写信向皇太极“解释”,称:“汗之使臣,未及详察,误入户部之船”,进而提出一个针对明朝的军事计划——“请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若从两旁夹攻,则大事成矣。”
这是毛文龙写给皇太极的第四封信。
前三次通信内容主要是“私下议和”,从这封信开始,发展为“通敌谋叛”。
“我不分疆土,亦不属尔管辖”暴露其拥兵自立企图。
崇祯元年八月,后金会盟塞外,征察哈尔蒙古。
就在这个月,毛文龙第一次提兵进登,山东惊惧,客观上“配合”了后金。
崇祯二年春夏,毛文龙再一次提兵进登。
崇祯帝圣旨:“近复提兵进登,索饷要挟,跋扈叵测”。
“近乃部署多兵,来登索饷,跑嚣跋扈,显著逆形”。
毛文龙自私通后金,对敌就没有拿得出手的军事行动,却反过来两次“提兵进登”,威胁山东。
“提兵进登”坐实其“首鼠两端”!
由此可见:崇祯年间,毛文龙不但不牵制后金,反过来牵制明朝了。
崇祯帝圣旨: “犄角无资,掣肘兼碍! ”
综上所述,毛文龙到崇祯年间已经变质,成为明朝的肘腋之患。
把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军阀视为“海上长城”、寄予莫大期望,是很不靠谱的。
2014年06月26日 05点06分
7
1、袁嘟嘟就任督师后,撤消巡抚,不要监军,其手下军队在他被捕后竟哗变,不顾首都君父安全,跑回老巢。这才叫拥兵自重。 2、嘟嘟上任后就马上派人去后金,又开始勾勾搭搭,书信往返多次私自商量议和。话说他自己都承认在天启时的议和是被耍了,结果现在一上任又开始玩,这才是私通后金
2014年06月26日 11点06分
3、在蓟门一面跟皇帝说“严备拔哨, 力为奋截,必不令越蓟西一步”,一面却离奇让后金大队人马“潜越”。追击时不顾敌人在通,不去追击却绕道回京,一到就要求入城。这才叫首鼠两端。
2014年06月26日 11点06分
笑话,要知道明史已经不是原版的了,满人好心好意地帮忙重新修订了。
2014年06月26日 23点06分
回复 绿色冲击波 :1、搞清楚明代军制“兵为将有,文臣驭将”。袁崇焕作为领军文臣不拥有部队,无法“拥兵”,更没有“自重”。如果他坐视敌军攻打北京才有问题。2、袁崇焕在任与祖大寿的形成上下级关系,当其下狱便自然解除。祖大寿因为自己的原因引军返乡,袁崇焕指使祖大寿采取过激行为害死自己?
2014年06月26日 23点06分
level 1
玄同,又在实施超级大招"打滚".
不要绕圈圈了.
第一,袁崇焕杀毛文龙就是为了谈和,这不仅在袁亲笔书信上有,还有袁派在多处自承在双岛与毛文龙谈三天,劝毛交出兵权---既告老回乡,而毛不答应,这还是袁粉要证明袁很好心而是毛"冥玩不化"反复引用过的事件.
第二,至于毛有没有反心?很简单,有反心的人会把反后的使臣活着绑送朝庭吗?有反心的人听到袁矫诏的圣旨就能甘愿受绑吗?主将心腹亲信家丁不参与吗?这样袁一上双岛能活吗?毛真有反心袁又敢去吗?
第三,毛有罪没罪不由袁定,而应有司法部门定,就算定罪,袁也没权抓没权杀,因为毛有尚方宝剑.就算要抓毛,至少袁应请到一个密旨(如果朝庭真想对付毛,请到一个密旨很简单),并且在程序上也不难,时间上也没问题,毕竟双岛会面杀毛是袁从出京就开始策划了,这样袁就有功无罪了擅杀节将是"谋大逆"的大罪,而奉旨抓人杀人则就是功劳了.
2014年06月27日 04点06分
13
1、请证明“袁亲笔书信”谋款斩帅,拿证据出来!2、毛文龙拥兵割据、不受节制,又私通敌国,反挟本国,双岛会袁崇焕苦劝他三天,不知悔改,暗示其光荣退休是给他活路。3、毛文龙有拥兵割据、私通敌国(阔科事件)、反挟本国(提兵进登)的行为事实,不要用“推理”否认事实,本末倒置!
2014年06月27日 09点06分
4、若毛文龙无心自立,为什么脱离明朝的行政管辖(朝命频违,节制不受),把东江经营成自己的独立王国?为什么私通敌国、提兵进登?阔科事件爆发时毛文龙尚未做好自立准备,玩两面手法将阔科解送京师有什么稀奇?
2014年06月27日 09点06分
“听到袁矫诏的圣旨就能甘愿受绑”出自小说传言。《崇祯长编》卷23:“语毕,西向请命,缚文龙去冠裳,文龙尚掘强不就缚”。“掘强不就缚”证明毛文龙试图反抗,东江众将无人响应,反抗无效!
2014年06月27日 09点06分
毛文龙有没有罪根据他的行为事实确定!袁崇焕督师蓟、辽、登莱(含东江)、天津军务,授尚方剑准便宜行事,行使战区军事法庭职责,双岛斩帅相当于省高院批准执行原应由最高院核准的死刑,虽有越权情节,仍属司法行为,崇祯帝圣旨“声罪正法”。
2014年06月27日 09点06分
level 3
“喀喇沁部之汗领率五百三十人至,大宴来使”,【《满文老档》太宗皇帝第十册】 “宁远总兵满桂塘报,三十六家俱归于大清”清初汪楫《崇祯长编》明思宗卷十“据报西夷市买货物,是接应东夷,岂容听许?”《明清史料甲编》 还有: 天之心即汗之心 亦即我之心也
—— 袁崇焕卖粮资敌 通夷有迹!
《崇祯实录》卷之二 怀宗端皇帝(二)记载: 崇焕之杀毛文龙也,龙锡密语手书,往来不一,可覆案也。又崇焕与王洽书,言「关东款议,庙堂主张已有其人。文龙能协心一意,自当无嫌无猜;否则,斩其首,崇焕当效提刀之力。
——袁崇焕谋款斩帅,铁证如山!
2014年06月27日 07点06分
15
回复 玄_同 :你怎知情报有误
2014年06月27日 10点06分
回复 热闹日子马克西:崇祯元年五月满桂“三十六家俱归于建州”情报有误,请细看楼上链接贴16楼。崇祯元年八月《满文老档》记载与喀喇沁“议和定盟”,是盟友关系,双方誓词也证明是盟友关系。崇祯二年春喀喇沁对皇太极编蒙古旗的要求置之不理;己巳之变束不的未响应伐明,崇祯三年正月与后金发生冲突。
2014年06月27日 10点06分
回复 热闹日子马克西 : “西夷……接应东夷”的情报源于未经证实的市井传言,看19楼。
2014年06月27日 10点06分
level 3
以二百骑尝崇焕,崇焕军闻炮遽退”《明崇祯实录》卷二 嘟嘟让满清00人吓跑了.......
2014年06月27日 07点06分
16
“闻炮遽退”的是后金两百侦骑。
2014年06月27日 11点06分
回复 Carlsas007 :明方第一手资料《辽事入卫纪事》:“十三日,侵晨,报奴全军过石门驿,公令马步兵尽出城外列营。营甫定,有奴骑二百余,分四队扎我军之东南,相持两时,并不件贼大兵。公令我发炮,贼闻炮即四队排为一字,忽退去。竟日无一骑复至,使我欲战而无可战”。
2014年06月28日 03点06分
回复 Carlsas007 :历史学讲究兼听各方,《崇祯实录》是史料之一不是唯一。 周文郁《辽事入卫纪事》是《崇祯实录》记载己巳之变战事的主要来源,《崇祯实录》可能兼取其他记载作了小小改动,改的部分恰恰错了。
2014年06月28日 03点06分
回复 Carlsas007 : “癸巳,清兵破石门驿。袁崇焕移营城外,(清兵) 初以二百骑甞崇焕,崇焕军闻炮遽退,竟日不见一骑”。这一句就有两处错误。首先,“清兵破石门驿”记载有误! 《辽事入卫纪事》写的是“过”, 《崇祯实录》改为“破”字,意思全变了。
2014年06月28日 03点06分
level 7
袁黑总是断章取义!单把“天之心,即汗之心,亦即吾之心也”取出来任意发挥!
引全文:“天聪三年七月,袁崇焕再复书云:钦命巡边使、兵部尚书袁,敬复书汗陛下。使者还,并二书。今阅赵登科复来之信,知汗之善心,顺天受福,人言不足信也。夫军情秘密,外人何以得知!汗惟反躬自问,以应天心耳。天之心,即汗之心,亦即吾之心也。汗若诚心,我则岂可欺妄!汗若实心,我则岂可虚伪!兴亡由天,何欺妄虚伪为哉!惟十载军旅,今欲一旦罢之;虽有大力,非三、四人所能胜任,非二、三言所能结束,要在汗之明决耳”。
把前文“汗惟反躬自问,以应天心耳”与后文“汗若诚心,……,汗若实心,……”联系起来,言下之意是什么?为什么说“十载军旅,今欲一旦罢之……要在汗之明决耳”?
现代外交,两国会谈都要找一个共同的基点。敌国到了谈判桌上也是表面上和和气气,私底下里暗藏机锋。
联系上下文,“天之心(《论语》:“上天有好生之德”),即汗之心,亦即吾之心也”不是对皇太极的赞美,而是要求!这也是与后金谈判的共同点。前文请皇太极“反躬自问,以应天心”——明金战争因何而起?后金以往作为是否符合天心?后文要皇太极“诚心”、“实心”,能不能休战罢兵“在汗之明决”——不拿出诚意是不可能罢兵的!
把这封信与袁崇焕和皇太极以往的通信联系起来(双方围绕战争起因等互打嘴仗),这样解释才对。我不知道有什么问题?
再看时间,袁崇焕写这封信是在崇祯二年七月——双岛斩帅后一个月,信中说“惟十载军旅,今欲一旦罢之;虽有大力,非三、四人所能胜任,非二、三言所能结束”,可见袁崇焕与后金只是进行外交接触,尚未允和。
这是推翻“以谋款则斩帅”的原始资料。
2014年06月27日 10点06分
18
我就很好奇啊,袁崇焕写给皇太极的信基本都有回信啊!毛文龙写的信基本都没回信啊!如果我是皇太极,我肯定也是给最有可能投靠我的人写信拉拢啊!
2015年06月26日 01点06分
level 7
看反方的证据: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翰林院编修陈仁锡使辽东,未出都,报建洲兵十五万攻宁远,及抵关不见一骑,问之,曰往朝鲜矣。抵南台堡,知朵颜束不的为插汉买妇女,为建州积谷。宁远武进士王振远陈国威入谒仁锡。曰:束不的居关外,阳仇插汉,其实昵之,又建州姻也。驻宁远关外者六七千人,此地开市止二千人,卒不及备,乘夜掩而杀之,傅介子所以斩楼兰也。建州哨在束不的部内计四百余人,不将弓矢,插汉远在漠外,驰援不及,斩头寝内,敌氛可息。……”
仔细看该“情报”内容,荒谬不堪!
——“建州兵”哪来十五万?一会“攻宁远”,一会“往朝鲜”,大方向都能搞错?
而且连朵颜与察哈尔敌对关系都没搞清楚,大战都打了好几场,竟然说速不的为察哈尔“买妇女”、“阳仇插汉,其实昵之”。
象这种通过市井传言打听来的“情报”,有几分可信?
再作一下计算:当时后金二十几万人口,需要多少粮食?
这么大规模的粮食采购、运输能瞒过人吗?囤粮何处?如何转运?
该“情报”说束不的“驻宁远关外者六七千人,此地开市止二千人”。
这么大的事情“二千人”就能悄悄地办了,明方竟然只听到“传言”,找不到实证?
最后看“乘夜掩而杀之,傅介子所以斩楼兰也”。
这才是建言者的真实目的,想杀前来互市的蒙古人“立功”,挑起战争则不在考虑。
人家傅介子斩楼兰王是扶持楼兰的亲汉势力搞宫廷政变——斩了过后能控制局势。
他杀蒙古平民起什么作用?
补充:《明史纪事本末补遗》这段记载源出自陈仁锡《与宁远武进士门生王振远陈国威料束虏必引奴入犯谋以扈送前屯兵夜擒之高台堡纪事》:“三月至高台堡,行道纷纷,有谓插酋将所劫女妇,令束酋卖与此中,将官价止八金者;有谓四方稇载粮米出售,来酋转而转之奴者”。
看清楚!陈仁锡的情报来源于“行道纷纷”,也就是道听途说。——国家重大战略怎能因市井传言轻易改变?!
2014年06月27日 10点06分
19
@HeroKingMax03 你是指“顷闻奴兵十万掠鲜,十万居守“吧?读史要结合具体历史环境。当时,毛文龙奏报说后金十万攻朝,盛京空虚,建议辽镇捣虚,当朝信之。辽镇探得无虚可捣,故有此说。“十万掠鲜”是毛文龙报的,“十万居守”是辽镇斥候打听到的,“闻”字表明只是听说,尚未查实。
2015年06月21日 00点06分
@HeroKingMax03 数字夸大主要是两个原因:1、情报误差。后金不可能把兵丁集中起来让明朝清点,高估是很常见的。2、辽镇与东江的内部矛盾。由于东江把三万余误报为十万,朝廷向辽镇施压;辽镇探得无虚可捣,也报成十万还回去。朝廷如果没糊涂到家,看了就应该发现问题,派员核查。
2015年06月21日 00点06分
@HeroKingMax03 从本论题来看,十五万、二十万不管怎么来的,都是情报不准确的表现。我只需要证明情报不准确,要通过专业分析辨别真伪就行了。袁崇焕”十万掠鲜,十万居守“虽然数字不准,但至少奴穴非虚的基本情况是准确的,核心内容没问题。陈仁锡报告谬误太多,可信度极低。
2015年06月21日 00点06分
回复
��_ͬ
:不需要你的推理,关于满清兵力今天已经有了科学的分析。袁崇焕说什么十万留守,无非就是主守,不想进攻,他和他老师自始自终都没能踏过三岔河口。按他的说法满清至少一半的兵力进攻朝鲜去了,需要史料么?袁崇焕还是不想进攻,如此畏敌不前,很难想象他面对敌人时的怯懦的表现。
2015年06月26日 01点06分
level 6
一是看他不顺眼,二是他觉得毛有私心于是他犯了毛病直接杀掉,没给皇帝说一声砍了。皇帝怒了所以大家懂得
2014年06月27日 13点06分
21
@Carlsas007 你是看学校里历史知道的吧?袁崇焕卖国?他要是卖国早就把大明王朝给卖了。皇帝要砍他头那他为什么不造反?他要卖国大明帝国第一大卖国贼吴三桂恐怕就是第二了
2014年06月27日 17点06分
回复 日暮夏梦 :吴三桂当然是第二,吴三桂就是他培养的关宁铁骑啊
2014年06月27日 23点06分
@练尔多方练未成 楼上那个人是二愣子你也是二愣子真是绝配
2014年06月27日 23点06分
level 7
综合明清双方史料,复原广渠门之战经过如下:
战前,辽镇分三面列阵——祖大寿阵于南,王承胤等阵西北,崇焕阵于西,缺东面待敌(稍偏东北)。
午时,奴“拥众直突东南角,我兵奋力殊死战奴,奴奔北,见前处有承等兵,方立马无措”。
《清实录》记载:莽古尔泰冲杀至此,发现右面有明军“伏兵”(王承胤部),与诸贝勒议定全军右突,集中兵力击败王承胤部。
周文郁不了解情况,判为“立马无措”。
后金对西北展开攻击队型,王承胤发现意图,“徙阵南避”。
战场突然变化,后金只有豪格按原计划向右突击,其余贝勒率军转而向西(推测是阿巴泰处于第二阵列,转向西击,其余各部以为计划改变,跟随进攻),猛攻袁崇焕本阵。
袁崇焕坚守本阵,力战不退。
此时,祖大寿从南面攻击金军侧翼,豪格追王承胤至城壕,遭王部反击。
后金突击袁崇焕本阵不克,侧翼受祖大寿猛烈攻击,明军“南面大兵复合”,后金战败撤退。
最后“游击刘应国,罗景荣,千总窦浚等,直追贼至运河边。贼忙迫拥渡,冰陷,淹没者无数。此一战也,自午至酉,麋战三时,杀贼千计,内伤东奴伪六王子,及西虏名酋都令。我兵亦伤亡数百”。
后金视角:左翼对祖大寿,右翼对王承胤,正中是袁崇焕本阵。
战斗结果:后金退却,明军小胜。后金追究了部分将领作战不利的责任
2014年06月28日 04点06分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