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2
我靠!太高端太长不看…
…………………楼楼好(微笑),很高兴认识你(又是微笑),这里是水老虎(酷),请扮猪吃了我(沮丧),谢谢(还是微笑)……
2014年06月24日 11点06分
3
level 11
首先是打孔。“玻璃又硬又脆,用金刚石在玻璃上打孔,稍不注意就会蹦边打出裂纹。”丁金星回忆,为了学习打孔技术,他来到北京玉器厂,学习怎么划线、怎么钻不蹦边、不掉钻头、不炸裂玻璃等等。“钻一次10多个小时眼睛要时刻盯着,酸得都不会转了。”四个月后,丁金星终于学成。
镀膜是世界公认的技术难题。“膜片的反射率要求非常高。”高伯龙说:“否则激光在闭合回路的强度将不断衰减。”
从膜系计算、分析,到膜系设计,再到工艺设备制作,高伯龙带领团队成员一点点攻克。上世纪70年代末,他们终于成功研制出高精度反射率透射率测量仪,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然而,困难似乎远未结束:超抛加工、超抛检测、化学清洗……一个个技术难题又在等待着解决。
一个个无眠之夜,一次次全力奋战,通往成功路上的障碍被一一清除。今天,高伯龙和他的团队已成功研制出多种型号的激光陀螺,多项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创造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多个第一:第一台高精度反射率透射率测试仪;第一个激光陀螺实验室样机、工程化样机;第一个实现激光陀螺产业化生产;第一家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并能全闭环研制生产激光陀螺的单位……
“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才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政委姚炳洪说。
奉献精神代代传承
勇立潮头、抢占前沿,饱含着多少中华激光陀螺人的默默奉献!
为了攻克难关,他们每年加班达1000多个小时,一年相当于普通人3年的工作量。
团队成员每个人都担当着教师、学者和工人‘三位一体’的角色。可没有谁为此抱怨,“大家早已习惯这种状态。”教授金世龙说。
常年哮喘的高伯龙为了不影响工作,长期靠超剂量药物支撑着疾病缠身的躯体。
副教授谢元平强忍着颈椎错位带来的疼痛,冒着高位截瘫的危险,连续工作2天2夜,直到实验结束才被人扶出来。
“老一辈创造的优良传统是团队取得成功的致胜法宝。”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研究所副所长杨开勇说。
由于保密需要,团队成员的学术论文不能公开发表;虽然取得了大量创新成果,但由于攻关进程紧张,分不出精力准备报奖材料,43年来只报了3次奖。
然而他们并未感到失落——
教授张斌认为:我们创造价值的乐趣远快乐于拥有金钱和荣誉。
工程师李晓红这样说:虽然我们失去一些东西,可我们有属于自己的自豪感……
无声的坚守,无畏的攀登,无悔的付出,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技术团队的队员们,以他们的赤诚之心映红了八一军旗,让创新之光在海天间闪
2014年06月24日 11点06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