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9
【卷十七】 王安石 【派别】 雅正派 【文集】 《乐临川先生文集》
2008年01月16日 03点01分
1
level 9
纵被东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做尘 千古一相王安石,历史罩在他身上的光环太多,唐宋八大家之一,熙宁变法的主导者。王安石对时人影响甚深,苏轼屡遭贬斥,其中便有王安石一份“功劳”,相传王安石出生之时,有一獾入其室。忽又隐而不现,家人因此唤其为獾郎,獾郎年少时便不平凡,在其乡里处,有一道人常戴花于头,被人称之为戴花道人。道人一日访王安石父言:“是儿他日以文名天下,俟其执政,当见之。”后王安石官高至相,此道人果然前来,又言:“公前身为李王,当戒之。”道辞去。(见《云麓漫钞》)后王安石在钟山读书,有一长老对其语:“汝辈必做宰相,但不可念旧恶,祖宗之法不可改。”又言:“曾坐禅入定,见秦王入寺来。知汝为秦王前身也。”此李王、秦王皆为前世名臣,以之喻王安石,意在其日后必是有一番作为。 王安石面相不佳,史料上记载言:“安石面黑,牛耳虎头,目睛如龙,又皮肤粗糙如蛇皮。”其年少之时锐意读书,胸怀大志。其舅为进贤,王安石欲寻举进士,乃作一诗寄其舅云:“世人莫笑老蛇皮,已化龙鳞衣锦归。传语进言饶八舅,如今行货正当时。”从诗中可以见王安石有一种当仁不让之风。年少意气,欲乘长风破万里浪,如此壮志豪情,实应为当世年轻者所学。但也由于这种性格让王安石个人主义感日益增强。昔日曾巩在其面前力荐才人欧阳修,而王安石终不肯相见,此为憾事。 大凡才子有特殊之处,王安石性不喜修饰,常时不洗沐,衣服也是污迹连连而不洗濯。与吴仲卿同为群牧判官时,两人相约每过一两月即去定力院浴洗,方换新衣。真是读之让人瞠目结舌,千古名相竟有如此癖好,完全同人们心中的那个孤高气洁的形象不符。 王安石妻吴氏,好洁成癖。又王安石此人性坦率,由是两人多有不合。夫人不仅恐污己,亦恐污人。昔制得华丽衣物数件,欲赠其甥。忽发现有猫卧于衣上,夫人即斥奴婢将衣置于浴室中,终不为用。以王安石散漫性格,遇上如此谨细女子,当是有苦也说不出。 王安石素为人正派,不曾听到其有买醉寻欢之事。在《枣林杂俎》中记载其一件轶事。天台山桃源洞,千山万山,人烟稀绝。其间有一古桃树,年深化为精魅。王安石游天台,夜宿山寺,梅月斜照轩窗,其人正在伏案研读周易,忽一容颜姝丽女子推门进来,见了王安石言自己知周易,于是两人一番探讨。发现女子能发人所未发之言,王安石甚喜。后挚友司马君实敲门拜访,至屋中,女子隐身不出。及司马离去,又复现。王安石怪而问之,对曰:“妾乃梅花月之魄,君实为正人,妾不敢相见。”怪不得后有东坡称王安石为“野狐精”,或许是听说此番传闻。
2008年01月16日 03点01分
2
level 9
王安石为人孤高气傲,但其学识纵贯古今,连大文豪苏轼也是不免叹上几分。王安石有《咏菊》诗云:“黄昏风雨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苏轼从没见过菊花落英,以为其诗不通,便续上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因此两句而得罪王安石,后苏轼贬谪黄州时,见到有残菊落瓣满地始信之,乃愧服不已。也有人说后两句为欧阳修所续,王安石见此两句言:“欧九不学之过也。不见《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乎’。”一次苏轼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成的诗——“明月当空叫,黄狗卧花心。苏轼见了好不质疑,明月如何能当空啼叫,黄犬又如何能侧卧花心。便将其诗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王安石回来见改诗极为不满,遂将苏轼贬至合浦,其后见到当地有鸟名为明月,有虫名为黄犬,苏轼不得不叹王安石为“野狐禅”。 王安石博学,对历史典故熟悉地如数家珍。好写集句诗,也写过集句词。虽然尽化用前人诗句,但却是混如己出,更显现出笔力不凡,见其《菩萨蛮》: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据《能改斋漫录》记载言:“王荆公筑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叠石作桥。为集名填《菩萨蛮》。荆公好雅兴,晚年得有山水园林之趣。临水而立的数间茅屋倚于群山脚下,衣着窄衫短帽的老翁在绿杨阴里闲看着花开花落。刘禹锡有诗云:”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王安石将其句子信手拈来为己用,诗意中有一种宁静致远的村野情趣。去年的红花今朝又开,却是风景依旧,物是人非了。王实甫《牡丹亭》中云:“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花开无人来赏;人贤无人能识,见到这开得正艳的红花王安石心中也许就会想起自己的那些前尘往事,如过眼云烟般地逝去,还有自己的岁月与青春。花开之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斟自饮也会使自己醉去,醒来之时天已入暮,平林中的新月已经挂上了树梢。韩愈诗云:“点点暮雨飘,梢梢新月偃。”王安石取其下句,“午醉醒来晚”见于唐人方棫诗:“午醉醒来晚,无人梦自惊。”一个人临窗,对着苍山,望着远水,举起酒杯,原来浅斟低酌也是如此有诗意之事。什么事情能让王安石如此心许呢,那叶底下黄鹂的三两声最是关情,王安石寄情黄鹂,寄情山水,更可显现出其孤芳傲洁、超尘脱俗的耿直品性。后黄庭坚极爱此词,便仿效王安石亦作《菩萨蛮》一首: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王安石晚年醉心于字说,多与苏轼探讨。苏轼曾戏言:“以竹鞭马为笃,以竹鞭犬为何?”又举“坡”字问王安石何义,答言:“坡字,土之皮也。”苏轼言:“然滑字为水之骨乎?”王安石默然,又王安石问苏轼鸠字何解?苏轼言:“《诗经》有云,鸤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是九个。”王安石悦然,后乃悟苏轼借鸠字来戏谑他。 王安石之子王雱曾作其父画像赞云:“列圣垂教,参差不齐,集厥大成,光于仲尼。”是以将其父与圣人孔子相比并有超越之意。此言虽然失实,但是王安石才学豪情及他那传奇的一生亦为后人叹服。 【小传】: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后辞官退居南京。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成就颇高,影响甚巨。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有《临川集》。
2008年01月16日 03点01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