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成长贴-时隔一年半的第二弹
国学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0
端木歧然 楼主
懈怠了好一阵子,终于能再静下心来写点什么,做点什么...
其实每天都在看吧里的帖子,总感觉越发沉重呢...所以我想说,初衷不变——成长自己,娱乐大家~ 。◕‿◕。
为了避免挖坟贴的嫌疑,所以新开一贴。挨下来可能不仅限于说吃的喝的(虽然我还是觉得所谓人生,不过“吃喝”二字...),所以起个名字叫“成长”。
2014年06月12日 07点06分 1
level 10
端木歧然 楼主
想了半天,还是决定从吃的说起..o(* ̄▽ ̄*)ゞ
农历蒲月,江南最近虽然没有落雨,但基本每年这个时候已是梅雨季节。宋代贺铸的一首《青玉案》,最后一句“梅子黄时雨”是无论如何难以忘怀。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
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梅雨其实原来叫“霉雨”,因连绵不断的湿潮天气使得衣物墙壁等不能充分干燥,会产生黑色的霉点而得名。然而在杨梅盛产的江南,霉雨季节正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于是这恼人的天气才有了如今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连久久不愿停歇的雨声都不再那么令人烦心了。
我的故乡正是杨梅的原产地,据那些个考古发现,7000年前就有记录了。惭愧的是,至今未能亲眼去见一见那梅子成熟时,漫山遍野的绛红。
从小到大,几乎每年这个时候都能吃上乡下的亲戚送来的最甜美的新鲜杨梅。以前不觉得,最近变得特别多愁善感...o(*////▽////*)q ...才感觉到这一颗颗饱满的果实里面,充盈着亲人的辛劳,以及家族内部,任历史地理变迁都振脱不断的牵绊。(其实往大了说,自古以来,家族是构建天下的基本单位。《礼记·大学》当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概念应该也是基于这个基础。)
撇开大道理不说,真正让我想起写杨梅,是前阵子爸爸搬出了窖藏已久的杨梅酒。据他所说,是当初奶奶不知何年酿下的,差不多和我一样岁数...
(一楼写太长很累,大家应该看得也累...还是偷懒分段写好了o(* ̄▽ ̄*)ゞ )
2014年06月12日 08点06分 2
level 13
还是从吃说起?这是怎样的吃货啊
2014年06月12日 08点06分 3
捏哈哈~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嘛~~写的不好多包涵撒~
2014年06月12日 08点06分
回复 端木歧然 :散文诗一样美,可见是个多么清澈的妹子呀,混个前排,占个眼熟。
2014年06月12日 08点06分
回复 性仁心 :哈哈哈哈够了你~~娱乐大众而已~~~
2014年06月12日 08点06分
level 10
端木歧然 楼主
当我听到这坛酒的年岁的时候,是真的惊呆了...“年份”这个概念在这坛酒身上真是弱爆了,压根就是女儿红的节奏。(关于“女儿红”,它是绍兴的花雕酒的一种,百度百科写得不错,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喽~)
时隔二十多年,玻璃坛里的液体已然清彻,沉在坛底的杨梅依然颗粒可见;而酒的颜色已经从当年的透明变成了琥珀色,暗黄的灯光下,仿佛能看到时间的流转...
看着杨梅酒从坛中倾倒而出,也是一种享受:涓涓细细地,醇厚的琥珀色液体流入碗中,那个时候才能理解为什么描写美酒的都是用“琼浆玉液”四个字。和葡萄酒一样,成功的上了年份的酒,在流淌的时候表面张力会很大,看起来是很“厚”,称得上“琼浆”二字;但尝过就知道,它的味道其实是清洌轻柔(至少杨梅酒是这样),长久的时光带走了激烈的酒精,留在口中是轻柔的回味,是揉进了的时光...
(煽情了我又...)其实中国好多料理,对食材的处理都很简单,关键在时间上,有机会可以再写点这个,o(* ̄▽ ̄*)ゞ
我是真的不舍得喝...
那些个杨梅在酒里躺了那么久,个个还都是很精神,吃起来还略带一些脆。由于酒精是很好的溶剂,原先藏在梅子里的果汁早就到了酒里,所以如今也吃不出什么味道了。大家可以去尝尝新鲜的杨梅。好的杨梅是脆脆的,甜酸各半,不是“望梅止渴”那个故事里那样说的,酸到口水直下的那种..._(:з」∠)_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余光中先生写李白的一首诗当中的一段。但我想说的是...李白当时喝的肯定不是杨梅酒,哈哈哈哈...
喝起来甜甜的,几乎已经没有酒精味了,但是还能感觉到酒味...(这...语文弱爆了,大家能明白不...)那缕清甜和浓醇可以回味很久很久...整整一晚上一边喝酒一遍听家族里的老故事,也才喝掉半小碗。我想,喝酒真正的意义其实在这里。如果说到酒,就想起商纣的酒池肉林,是否有些片面了呢?更多的,还是“红泥小火炉,绿蚁新醅酒”的闲情与温馨吧。
另外,大概四年前有幸喝到过贵州当地正宗的茅台,总结一下就可以发现好酒的共有特征:集清洌与浓醇于一身;品得到酒味,但尝不到酒精味o(* ̄▽ ̄*)ゞ
馋到大家没有?
2014年06月12日 09点06分 4
level 13
置顶推荐。
2014年06月13日 00点06分 6
level 11
呵呵
2014年06月13日 04点06分 7
level 10

2014年06月13日 04点06分 8
level 9
更求@
2014年06月13日 05点06分 9
level 10
端木歧然 楼主
馋过大家之后,来说说杨梅的性味与功效~
杨梅性味甘酸,温。归经肺、胃经。
《本草纲目》说杨梅生津、止渴、调五脏、涤肠胃、除烦愤恶气。
新鲜的杨梅可以生津解渴,和胃消食。确实是夏天当季的绝佳水果~
人们一般都喜欢在炎夏吃冷饮降温解暑,但这其实是对脾胃有害无益的。猛吃冰冷的食物自然会拉肚子,而即便吃得不多,也容易引起脾胃不和。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脾胃本来就容易虚,再吃冰冷的东西,只会引起恶性循环,开始食欲不振,浑身乏力;吃不进东西自然不能补充能量,就更加无力了...(但其实我从来没管住过自己的嘴_(:з」∠)_...)
一般没有什么厌食症状的,可以偶尔吃点新鲜杨梅;如果有感觉肠胃一直胀胀的又吃不进东西,可以试一下用盐腌制杨梅,越久越好,拿来泡茶喝,可以减缓胃肠胀满的感觉。
接下来就说到杨梅酒啦~
杨梅酒有收敛的作用,可以止泻。(这里应该指的是由于吃坏东西引起的腹泻,对于寒邪入体应该没有用吧...)
挨下来说说这个酒。
2014年06月13日 06点06分 10
level 9
很棒
2014年06月13日 06点06分 11
level 9
很棒
2014年06月13日 06点06分 12
level 10
端木歧然 楼主
酒这个东西,和中医还颇有渊源。
医字繁体写作“医”:左上的“医”字,开口的框框里面一个“矢”,是个箭框;右上,下半部分是个“又”,在最早的汉字当中是个手的形。右上部分合起来是个持械攻击的动作;字的下半部分在篆文里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个“酉”字,代表酒,一种是个“巫”字。从酉,是因为酒是由种子酿成,具有生发之力,经常被用作药物的增效剂,整个字的造字本义是“用药酒为战斗中的箭伤消毒、治疗”,从巫,是说古代巫、医同源。无论哪种写法,都体现的医的源头。
用酒浸泡药材,是从宋朝开始,当时基本都用的黄酒(因为白酒还没生出来o(* ̄▽ ̄*)ゞ )元朝之后有了白酒,药酒才开始真正盛行起来。
《本草纲目》谓其“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风,
消愁
遣兴……”,并称“酒能引诸经与附子相同,导引它药,可以通行一身之表。”(可以御风真是太销魂了...)
各式各样的药酒,由于被浸泡的药材及浸泡时间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功效,如今随便一搜就能搜到好多好多方子。即便没有精确的药贴,通常人们也会自己浸一些人参、杜仲之类的补药,因以强身健体。(外公家里坛坛罐罐的有好多...)而无论是哪种药酒,溶剂总是那个白酒或者黄酒,是借因其生发之力,将药材的功效通过气血的运行带到相应的脏器。
即便不做药用,偶尔小酌几杯也是很好的~( ̄▽ ̄)~*
大致先说这些吧~大家梅雨季愉快,莫要消沉~~[鞠躬]
2014年06月13日 06点06分 13
level 12
学习了。。。[呵呵]
2014年06月13日 08点06分 14
level 1
好清新的文笔,好清晰的思路,好博学的知识,好,怎一个好字了得。。。。。。
楼主到底是学文科的还是学理科的!
2014年06月14日 01点06分 15
level 13
2014年06月15日 01点06分 16
好啊~回头就把帖子转到那边去~虽然简单的一式两份显得没有诚意...
2014年06月15日 05点06分
level 5
占座 学习
2014年06月15日 10点06分 17
level 12
  乱世慷慨我行歌,千万人中有相和。
2014年06月16日 22点06分 18
level 12
多谢楼主无私分享
2014年06月19日 04点06分 19
level 10
端木歧然 楼主
要感谢各位的支持与称赞~!会骄傲的p(# ̄▽ ̄#)o
终于入梅了...今天撑着伞走在路上,不自觉地就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平常我很少读诗词,《花间词》也只是感受一下那些个风柳花月、离思愁肠,随便翻翻就算读过了;现代诗更是很少涉猎。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天生是个急性子,完全静不下心去体会诗词那文字背后的情愫。
但破例的是这首《雨巷》(原本想按照原格式和原断句贴在下面和大家分享的...不知道为什么度娘老是改我格式...所以只好请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搜索一下,按照原断句读一下,效果比较好哦~)
2014年06月20日 08点06分 22
level 10
端木歧然 楼主
《雨巷》是我觉得为数不多的超有代入感的一首现代诗。
从第一句开始,仿佛身置那条深长幽远的雨巷,灰灰的,蒙蒙的;两边屋檐嘀嗒地落着雨珠,随鞋底在青石板上奏出江南独有的节奏;好像可以闻到草籽被滋润后破土而出的清香;随着作者看似不经意,抑或随机的断句,那个悠悠的丁香一样的身影总是时隐时现,而“我”的惆怅与彷徨,也总是随之若即若离、似有似无、欲诉难言......
全诗不长,但有足够的魅力引导着我安静地读下去,随着那个丁香一般的身影在这条雨巷漫步走下去。撇开诗成时的政治背景,不去看各大评论家、分析家对作者和诗的深层次挖掘,单纯地随着这丁香结去体会江南的雨季,体会人生中常有的踯躅与惆怅,也不错。
想起当时老师说丁香是个意象。嗯~ o(* ̄▽ ̄*)o 这是贯穿文字史的一种手法了~
丁香素来是与愁心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 李璟《浣溪沙》)这又是丁香又是雨的,如何不愁,如何不彳亍?
其他的评论,就不敢写了。料想网上七七八八各方面的也都有,大家取其精华就好啦~~挨下来想扯些零碎的...o(* ̄▽ ̄*)ゞ
2014年06月20日 08点06分 23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