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白开水732
楼主
小太阳:《舌尖上的中国2•高唐老豆腐》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个异常繁华的城市,它被人们称为祖国的心脏“北京”。这里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购物天堂,这里汇集着来自天南海北的各色人们,要说这里汇聚了全世界的不同肤色的各类人群,一点也不过份。在汇聚各色人群的这样一个城市里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特色小吃,南北大餐。似乎就在那么不经意间突然出现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或者装修豪华的星级大饭店,或者充满北京特色的四合院,胡同口。满满的全是各种佐料混合在一起所发出的令人难以抗拒的香味。
北京城往南大约500公里,一个不起眼的,山东鲁西北地区的一个小县城“高唐”。这里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为特色小吃的食物“高唐老豆腐”一直让那些远离故乡的人,想起熟悉的家乡味,如果你在北京,碰见一个地道的高唐人,问他最怀念家乡的味道,他一定会说出“高唐老豆腐”。
常年在外打工的小王夫妇,是土生土长的高唐人,夫妻二人趁着秋收季节,给老板请了假,特意回来收庄家。小王家里总共有五口人,是典型的普通农村家庭。小王的爸爸,老王在农闲时间会挑起扁担,走街串巷的叫卖老豆腐,老王卖老豆腐的方式和其他小贩有个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从来不吆喝,不叫卖。都说干啥吆喝啥,那么老王是怎么走街串巷卖豆腐的呢?原来奥妙在他手里的一个木梆子,就是一种类似于寺庙里用的“木鱼”差不多。只不过没有那个形状。这种木梆子也是很多地方剧种的一个常见的打击乐器。
老王就用扁担挑着老豆腐和各种食材佐料,沿街叫卖,只需要轻轻的敲击这个木梆子,发出“梆梆梆”的声音,老乡们就知道是卖老豆腐的来了。至于从什么时候开始用这种打击乐器沿街叫卖,老王也说不清楚,总之这个“梆梆梆”的声音,在这个小县城里,路人皆知。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地里满身黄灿灿的颜色。
“大豆”是制作“高唐老豆腐”必不可少主要食材之一。老王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就开始起床,准备去收割自家地里种的大豆,收割大豆必须在上午温度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进行,因为如果在中午或者下午进行收割作业的话,被太阳烤晒了一天的大豆夹会爆裂,就会有许多豆粒掉落在地上钻进泥土里。草草的吃过早饭,老王带着儿子去收割大豆,他们要赶在一天中最炎热的时间之前把大豆收割回家。在临近中午的时候老王把上午收割的大豆装在机动三轮车上拉会家里的院子里,并散乱的平铺在整个院落,开始进行对大豆的暴晒。正中午的烈日,像下火似的烘烤着院子里的大豆,如果你坐在院子里还会听到豆荚被强烈的阳光晒爆裂的声音。老王在这期间还要隔一会就把整个院子的大豆翻一遍,这样就可以让所有的大豆荚均匀的得到阳光的暴晒,有利于下一步个大豆脱皮的工作。经过了几遍的翻晒后,老王感觉差不多了,是时候脱皮了。
这个时候正是下午三点左右,也是一天当中最炎热的时刻。老王发动起来了机动三轮车,慢慢的开上去,不停的转圈,靠三轮车的碾压,大豆的豆粒就从大豆荚里面碾压出来,当然能这么轻松的使大豆脱壳,和今天的好天气是分不开的。
再经过几遍的碾压和翻场。最后就是把这些连通大豆和大豆秧子一起堆在院子中间,等到把地里所有的大豆收割完毕,最后再集中筛选出豆粒。
虽然现在可以使用机械化作业收割 但是老王一家人还是喜欢用这种最原始的方法来收割大豆,老王说这样收割的大豆才能制作出味道鲜美的豆腐。
夜晚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打破了宁静的小村庄,同时也忙坏了老王一家人,他们要赶紧的把来不及晾晒的大豆盖上塑料布,防止被雨水淋湿。老王一家人用最快的速度把院子里所有的豆子豆秧盖好后,才又去睡觉了。
次日清晨雨停了,天空开始放晴,院子里角落里,那些被遗忘或者来不急收拾的豆粒,在经过雨水的浸泡后,变的格外饱满圆润。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鲜亮发出大豆特有的豆香气息。
“高唐老豆腐”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但是做法非常讲究,先把大豆粒在磨盘上研磨成粉,然后在加入适当的水,在大锅里熬制煮沸,这时候一股浓烈的豆香味道扑面而来,现在的应该是最纯正的豆浆,以至于浓烈的豆浆香味可以随着微风飘到很远的地方。还有就是做“高唐老豆腐”用水非常讲究,就是不能用“死水”,也就是不能用井水,或者地下水,必须使用地表水“活水”。老王的取水地点是在村子前面的一条小河,据老王说,这条河里的水是黄河水,经过沉淀后流过来的,这条河不大,也就是有十几米宽,河水清澈见底,时而还能看见成群的野生小鱼游过。
在食材的选择上非常讲究。配料简单而又不失完美的高唐老豆腐就这样做好了。然后还有一个主要的辅料,就是汤料。当地人叫做“卤”是高唐老豆腐里面必须的一项重要食材。鲜嫩的豆腐脑,配上香美的汤料。就是最佳匹配了。一碗豆腐半碗汤,就是这种小吃的最大特色。当然在吃的时候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辣椒油、香菜或者再加一个茶叶蛋。或者再来一个驴肉烧饼就更美味了。
还有一种植物油也是必不可少的食材。老王说以前的时候都是使用棉子油,现在因为各种原因已经没有原始的那种棉子油了,现在改用菜籽油或者花生油。
大豆在碾磨成粉后加入水放入大锅煮沸使大豆里的蛋白质得到充分的释放,然后盛入一个专用保温桶里,再加入一种辅料等待几分钟,就可以了。
味道鲜美的高唐老豆腐就这样做成了。
无论身在何处,都不会忘记家乡的味道,即使在外面吃惯了山珍海味也永远不会忘记高唐老豆腐的味道。
这个小吃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只有在高唐才能吃到最正宗的,即便是地道的高唐人,有着几十年制作经验的老王,如果离开高唐去外地,就制作不出来这个味道了。至于其中的缘由谁也解释不清楚,这也许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的制作工艺离开这里就没有它本来的味道了。



2014年05月30日 05点05分
1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个异常繁华的城市,它被人们称为祖国的心脏“北京”。这里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购物天堂,这里汇集着来自天南海北的各色人们,要说这里汇聚了全世界的不同肤色的各类人群,一点也不过份。在汇聚各色人群的这样一个城市里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特色小吃,南北大餐。似乎就在那么不经意间突然出现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或者装修豪华的星级大饭店,或者充满北京特色的四合院,胡同口。满满的全是各种佐料混合在一起所发出的令人难以抗拒的香味。
北京城往南大约500公里,一个不起眼的,山东鲁西北地区的一个小县城“高唐”。这里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为特色小吃的食物“高唐老豆腐”一直让那些远离故乡的人,想起熟悉的家乡味,如果你在北京,碰见一个地道的高唐人,问他最怀念家乡的味道,他一定会说出“高唐老豆腐”。
常年在外打工的小王夫妇,是土生土长的高唐人,夫妻二人趁着秋收季节,给老板请了假,特意回来收庄家。小王家里总共有五口人,是典型的普通农村家庭。小王的爸爸,老王在农闲时间会挑起扁担,走街串巷的叫卖老豆腐,老王卖老豆腐的方式和其他小贩有个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从来不吆喝,不叫卖。都说干啥吆喝啥,那么老王是怎么走街串巷卖豆腐的呢?原来奥妙在他手里的一个木梆子,就是一种类似于寺庙里用的“木鱼”差不多。只不过没有那个形状。这种木梆子也是很多地方剧种的一个常见的打击乐器。
老王就用扁担挑着老豆腐和各种食材佐料,沿街叫卖,只需要轻轻的敲击这个木梆子,发出“梆梆梆”的声音,老乡们就知道是卖老豆腐的来了。至于从什么时候开始用这种打击乐器沿街叫卖,老王也说不清楚,总之这个“梆梆梆”的声音,在这个小县城里,路人皆知。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地里满身黄灿灿的颜色。
“大豆”是制作“高唐老豆腐”必不可少主要食材之一。老王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就开始起床,准备去收割自家地里种的大豆,收割大豆必须在上午温度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进行,因为如果在中午或者下午进行收割作业的话,被太阳烤晒了一天的大豆夹会爆裂,就会有许多豆粒掉落在地上钻进泥土里。草草的吃过早饭,老王带着儿子去收割大豆,他们要赶在一天中最炎热的时间之前把大豆收割回家。在临近中午的时候老王把上午收割的大豆装在机动三轮车上拉会家里的院子里,并散乱的平铺在整个院落,开始进行对大豆的暴晒。正中午的烈日,像下火似的烘烤着院子里的大豆,如果你坐在院子里还会听到豆荚被强烈的阳光晒爆裂的声音。老王在这期间还要隔一会就把整个院子的大豆翻一遍,这样就可以让所有的大豆荚均匀的得到阳光的暴晒,有利于下一步个大豆脱皮的工作。经过了几遍的翻晒后,老王感觉差不多了,是时候脱皮了。
这个时候正是下午三点左右,也是一天当中最炎热的时刻。老王发动起来了机动三轮车,慢慢的开上去,不停的转圈,靠三轮车的碾压,大豆的豆粒就从大豆荚里面碾压出来,当然能这么轻松的使大豆脱壳,和今天的好天气是分不开的。
再经过几遍的碾压和翻场。最后就是把这些连通大豆和大豆秧子一起堆在院子中间,等到把地里所有的大豆收割完毕,最后再集中筛选出豆粒。
虽然现在可以使用机械化作业收割 但是老王一家人还是喜欢用这种最原始的方法来收割大豆,老王说这样收割的大豆才能制作出味道鲜美的豆腐。
夜晚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打破了宁静的小村庄,同时也忙坏了老王一家人,他们要赶紧的把来不及晾晒的大豆盖上塑料布,防止被雨水淋湿。老王一家人用最快的速度把院子里所有的豆子豆秧盖好后,才又去睡觉了。
次日清晨雨停了,天空开始放晴,院子里角落里,那些被遗忘或者来不急收拾的豆粒,在经过雨水的浸泡后,变的格外饱满圆润。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鲜亮发出大豆特有的豆香气息。
“高唐老豆腐”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但是做法非常讲究,先把大豆粒在磨盘上研磨成粉,然后在加入适当的水,在大锅里熬制煮沸,这时候一股浓烈的豆香味道扑面而来,现在的应该是最纯正的豆浆,以至于浓烈的豆浆香味可以随着微风飘到很远的地方。还有就是做“高唐老豆腐”用水非常讲究,就是不能用“死水”,也就是不能用井水,或者地下水,必须使用地表水“活水”。老王的取水地点是在村子前面的一条小河,据老王说,这条河里的水是黄河水,经过沉淀后流过来的,这条河不大,也就是有十几米宽,河水清澈见底,时而还能看见成群的野生小鱼游过。
在食材的选择上非常讲究。配料简单而又不失完美的高唐老豆腐就这样做好了。然后还有一个主要的辅料,就是汤料。当地人叫做“卤”是高唐老豆腐里面必须的一项重要食材。鲜嫩的豆腐脑,配上香美的汤料。就是最佳匹配了。一碗豆腐半碗汤,就是这种小吃的最大特色。当然在吃的时候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辣椒油、香菜或者再加一个茶叶蛋。或者再来一个驴肉烧饼就更美味了。
还有一种植物油也是必不可少的食材。老王说以前的时候都是使用棉子油,现在因为各种原因已经没有原始的那种棉子油了,现在改用菜籽油或者花生油。
大豆在碾磨成粉后加入水放入大锅煮沸使大豆里的蛋白质得到充分的释放,然后盛入一个专用保温桶里,再加入一种辅料等待几分钟,就可以了。
味道鲜美的高唐老豆腐就这样做成了。
无论身在何处,都不会忘记家乡的味道,即使在外面吃惯了山珍海味也永远不会忘记高唐老豆腐的味道。
这个小吃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只有在高唐才能吃到最正宗的,即便是地道的高唐人,有着几十年制作经验的老王,如果离开高唐去外地,就制作不出来这个味道了。至于其中的缘由谁也解释不清楚,这也许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的制作工艺离开这里就没有它本来的味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