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拍照逼人让座”反观“蹂躏道德”现象
包头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8
叶扩1月1日下午,南京一公交车上,大学生徐某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一名70多岁的老太后,要求身旁的许女士让座给老大爷,许女士拒绝。争吵之中,徐某及其同学开始拿出相机,对准许女士的一举一动。双方再次争执,直待民警协调方休。(《南京晨报》1月2日)两位大学生以身作则,先是让座,继而谋求拍照逼人让座,以此将让座扭转为良好的道德风尚。这种动机无疑是良好的,善意的。换言之,与其说这是一种逼迫,倒不如说是一种无形的痛切,是对道德底线下滑后退的支撑,使之免于溃败。但笔者以为,两位大学生拍照逼人让座,却找错了对象,因为道德的约束力,从来都是对有耻感的人才有效的。现实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当坐在老弱病残专座上的许女士,自觉让座是个人自由时,她的人,她的行李包,和她的自私自利便取代了道德的位置,而大学生逼这样的人让座,结果也便可想而知了——先是争执,后是民警协调。道德的问题,最终由法律出面解决,由此可见,道德是何等脆弱、难堪。或者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蹂躏道德”现象。正如著名学者孙立平所总结的,“蹂躏道德”是指这样一种现象:故意将社会中的某些道德规范加以违反、嘲笑和奚落;将违反道德的言语和举动做得故意张扬,以引人注目;对符合道德的现象故意加以嘲弄和羞辱,以表明自己与道德势不两立,等等。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还在将道德作为一种有力的武器加以使用,最终一定是将你自己弄得荒唐可笑,正如两位大学生一样。但是那位女士恰恰相反,她不把违反或蹂躏道德当一回事,倒像是将之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生活方式和潇洒的人生境界了。毫无疑问,价值的多元化,急剧变迁时期的“道德失范”,是非和荣辱标准的模糊,失衡的心态等,都可以用来解释中国现有的道德混乱状态,但问题是为什么有些人非得要把道德蹂躏、戏弄一番呢?也许道德只是一个无辜的被蹂躏的对象?是种种的历史与现实的因素赋予了它以悲剧性的命运?或者也可以解释为,当社会中的公平与正义被破坏的时候,道德便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当道德无力维护公平和正义的时候,它在小人物的面前总是不那么理直气壮,而小人物则可以将它拿来作为替代性的发泄对象,因为它弱不禁风。而当公平和正义能够得到基本的维护时,道德的力量就会因为人们的耻感增加而强大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有赖于体现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秩序的支撑,更有赖于耻感文化的建立。曾记得《菊与刀》的作者鲁思·本尼迪说过:道德的原动力并非奖励带来的快乐,而是耻感中所带来的痛苦。实质上,耻恰好是道德伦理底线的基础,比如给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乘客让座,就是一种底线,而这种底线需要道德耻感这个基础。从个人角度说,如果一个人对底线伦理可以置若罔闻,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知耻之心、羞恶之心,也就意味着他的人性缺失。当然,如若希望在中国让座成风,肯定不是几位大学拍照逼人让座所能解决的,而应该养成“换位思考”,体谅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乘客的乘车之苦,还要鄙视、嘲笑甚至唾骂不让座者。但更重要、更深远的是国人的文化素质、道德品质的整体提升,当丑陋者有了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之感,当缺德者有了忏悔和负疚意识,当作恶者有了心惊肉跳之感,而遵守和维护道德的行为不至于付出太大代价的时候,才能真正构筑和维系底线伦理,才能带来自觉让座、见义勇为的快乐动力。
2008年01月03日 13点01分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