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8
吴姓在大陆是汉族大姓,据今年3月公安部治安局最新人口统计,全国吴姓人口总数达2000万人以上,排姓氏总人口第九位。 在海南岛,吴姓也是望族大姓,子孙遍布全岛十八个县市,为“吴、符、林、王、陈”五大姓之一。笔者日前翻阅清道光年间编篡的《琼州府志》,其载:海南岛吴姓乃是有史料记载最早迁琼的姓氏。其迁琼始祖吴贤秀,是唐朝永贞乙酉年(公元805年)渡琼,至今已有1202年,比另两家符、林二姓分别早86年和94年。这三家都是在唐朝迁琼的,也是海南岛史载最早迁琼的三个姓氏。
2007年12月30日 06点12分
2
level 8
吴氏最早卜居地为灵山镇的大林村,也称林市,笔者近日到该村采访,得知村中有林、吴、许、张、陈等多种姓氏,吴姓在村中已不是人口大姓。而在离大林村仅一公里的道群村,却是全村都姓吴,宗祠所供奉的正是迁琼始祖吴贤秀。村中老人告诉笔者,据他们先辈老人讲,在唐末宋初,吴氏族人大多聚居在琼北,到了宋末明初,人口繁衍加快,吴氏族人纷纷外迁,不少地方终成望族。也是从那时开始,吴氏子孙逐渐遍布全岛。1980年全岛吴氏全族修篡的《三在堂》族谱所记,全岛整个村庄都姓吴的不下十几个之多。
2007年12月30日 06点12分
4
level 8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海口长流地区吴氏族人都是迁琼始祖吴贤秀的后代,但他们说的方言却与岛内其它吴氏后裔们不同,灵山大林、道群、十字路等吴姓族人所说的都是海南话,而长流西秀一带吴姓族人所讲的方言都是长流话——即临高语系(古骆越语)。在像传桂、康安、棠甘等吴姓人集中的村落,村民除了所说的长流话外,大多数还能说广东话(粤语),而在其它市县的吴姓人却很少有人会讲粤语。 传桂村82岁吴国裕和62岁吴仁儒向笔者介绍说,他们的确是迁琼始祖吴贤秀的子孙,是四百年前,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迁徙过来的,至于他们所说的语言为什么和其它的吴氏子孙不同,他们也弄不明白,可能和古代居住地有关,因为在长流西秀一带49个自然村中大家说的都是长流话。 笔者从《传桂村志》(2002年编撰,笔者注)上看到,长流地区吴姓先祖是吴贤秀第25世孙吴汝恭,汝恭生孔亮,孔亮生吴长和吴发祥两兄弟。吴发祥是康安村的先祖,吴长是传桂村的先祖。目前整个长流西秀有五个村有吴姓。康安、传桂、棠甘等村绝大多数都姓吴。据《吴氏族谱》记载,长流一带吴氏子孙都是吴贤秀次子吴玟的后裔。 史料载:长流地区吴氏一支,是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由吴贤秀第25世孙吴汝恭从灵山大林迁居今长流博养西边沙滩的吴仙村,因公元1605年7月13日夜,琼北发生大地震,整个村庄被毁,吴氏族人陆续迁徙他乡,后逐渐形成了康安村(明代叫谭安村)、传桂村为中心的吴氏族人聚居地。
2007年12月30日 06点12分
5
level 8
吴姓是以国得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篡》等研究姓氏起源的书籍介绍,吴姓始出自姬姓。这里有一段让贤和失国而得吴姓的典故。 吴姓始祖是周太公(古公 父),上古周族的领袖,相传是后稷第十二代孙,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周太公有三子,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一作王季、公季),是周太公的小儿子,文王(姬昌)的父亲。季历勇敢谋略俱备,而季历的儿子姬昌从小就智慧超群。周太公想传位给季历,未来好传位给孙子姬昌。如果这样的话,就是废长立幼,有违祖制,令周太公左右为难。 泰伯和仲雍看出了父亲的意图,为了自动让贤,泰伯和仲雍就悄悄地离开了周族领地,到了今江浙一带隐姓埋名。天长日久,兄弟俩在东南沿海创立个诸侯小国吴国。到了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到了吴王夫差时,因骄傲自满,结果被越王勾践打败,国破身亡。从此,吴王夫差的子孙和失国百姓流落四方,大家纷纷以故国为姓,称吴氏。经一千多年的繁衍,到了隋唐时期,吴姓已成中原大姓。时至今日,吴姓已遍布全国各地,总人口已超2000万,名列中国第九大姓氏。
2007年12月30日 06点12分
6
level 8
吴王典是琼山十字路马定村人,1740年生于府城草芽巷,其祖父是当时琼山名人吴梦周。吴王典自幼聪慧,成绩优异,年仅14岁参加童子试,名列府城第一,名震一时。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8年)选为拔贡,再举乡试。乾隆三十四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任校中秘书,成了天子门生。 吴王典因学识渊博,受到乾隆的赏识,先后任国史馆,三通馆,四库馆编修官,武英殿分校官,《四库全书》总校官。还曾两度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在编鸿篇巨著《四库全书》时,乾隆帝委托吴王典从已缺失的《永乐大典》中辑出佚书500余种,受到皇帝的嘉奖。《四库全书》完成后,乾隆帝论功行赏,赐给吴王典龙尾砚,白玉如意和文绮等贵重御用品和“逢库支银”手册一本。 吴王典热爱家乡,热心公益事业,54年致仕回到海南,他见海口白沙村到海口没有桥,村民来往都是涉河水而过,遇台风暴雨涨潮时,不时有人被洪水卷走而丧生,于是心生义念,将致仕养老奉银捐出,建造了东西两座横跨美舍河的大桥。为了鼓励儿童读书,他在万寿亭街创办了“珠崖义学”,鼓励贫穷人家送子入学,还带头出资修复了当时府城标志性建筑鼓楼,受到时人一致好评。
2007年12月30日 06点12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