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7
千古传承
楼主
清初,《易经》传入德国,促使用于电子计算机的二进位制数学首先在欧洲开花结果了。世界著名的科学技术史专家,英国人李约瑟博士在他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对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和易图的关系,做了详细的研究,用许多令人信服的第一手材料证明,莱布尼茨在发现二进位制数学的过程中,深受易图的启发和影响。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莱布尼茨对二进位制数学作了最初的描述。1679到1702年,这位数学家和曾经到过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鲍威特,保持着频繁的通信联系。鲍威特最先发现易图符号--,即阴爻,相当于数学中的0;—,即阳爻,相当于数学中的1。1698年这位传教士以自己的发现引起了莱布尼茨对《易经》的注意。 1701年4月莱布尼茨把自己制成的一个二进制数学表送给鲍威特。《易经》卦爻与二进制数学的统一性得到了确认。半年以后,即同年11月,鲍威特把两张易图送给他的朋友(即李约瑟在著作中转载的两张)。莱布尼茨惊奇地发现,这些图象中的符号变化规律与自己研究确认的从0到63的二进制数学完全相符。他提出的“八卦图象与二进制数学的关系”,给现代算法语言奠定了基础。 《易经》最早是在17世纪以拉丁文为译本传给西方的。至19世纪以后,研究《易经》的国家逐渐增多。现在《易经》已被译为法文、日文、英文、德文、朝鲜文、拉丁文、荷兰文等广泛传于世界。其中以欧洲和日本国、美国、朝鲜最为盛崇。不过日本等亚洲国家多潜研于易学哲理意义,欧美等国家多注重从易经占卜预测中探索心理奥秘。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的自传里,说到他的正、反、合辩证三律是导迪于中国的《易经》的阴阳消长道理。德国学者戈德伯,从太极八卦图中受到启示,提出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与阴阳假说。本世纪科学泰斗爱因斯坦和玻尔也十分赞赏中华易学。《爱因斯坦文集》里有“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之言。英国物理学家玻尔说,中国的阴阳图是并协性的最好标志,认为中国的太极图蕴含着“并协性原理”。甚至于将自己创立的哥本哈根学派的标志选用太极图,并以此为最大荣幸。英国学者克利斯朵夫·马克特称《易经》为“第一号成功预测”。七十年代末,美国前总统卡特就提出将《易经》移用于核战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则认为,他们对宇称守怛的怀疑系缘起于对易学的长期信奉。国外还有学者提出:“《易经》的数理周密、广阔、巧妙,应列入世界数学史中的最高位置。”近代欧美各国用它来进行科学决策和推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热门学科,被奉为一部神奇的未来学著作,是最高层次的科学,科学皇冠上的明珠。 总之,当西方分类实证科学发展到空前先进且越来越细的时候,他们发现他们把一张完整的图画分解成了一个个象素,却没有能力再把它重新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西方学术自由争鸣的大环境,使他们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开始向东方寻求真理,“崇古媚外”起来。蓦然回首,他们发现了中国的易学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宝贝。因而从总统到学者都把易学奉为至宝,所以易学的国际热潮的掀起就不足为怪了
2007年12月29日 05点12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