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俺是村儿的
楼主
北京又开了一家豪华高端商场,卖的全是国外奢侈品牌,号称所有品牌上货均和全球同步。一时间,逛该商场成了一种时尚,拎一个该商场的手袋也是一件挺有面子的事。 自己做过一个比较:中国的商场里买的国际奢侈品牌普遍比美国贵50%以上。同样一个名牌的水晶花瓶,在北京买1400元人民币,而在芝加哥只卖90美元,同样一条名牌领带,在北京买1300块钱,而在纽约,已经被打折出售——50美元,等等等等。汽车就更是这样,进口豪华轿车在中国的价格也常常是贵至少50%以上。价格如此昂贵(这其中当然有关税的因素),但买的中国人却趋之若鹜。很多法国服装奢侈品牌在法国全国的专卖店数量远远少于在中国或其他亚洲国家专卖店的数量。这些奢侈品牌在欧洲是一家接一家的关门,但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却是一家接一家的开。这些奢侈品牌大都是为欧美人的皮肤/身材/比例/传统和习惯设计的,亚洲人买回来不仅需要改这儿该那儿,而且穿上未必就一定好看。 也许是我们以前没有富裕过,需要经过这个阶段。也许是我们还不够自信,还需要堆砌些品牌来证明自己。也许是有些人的财富实在是来得太容易。 奢侈品的需求是创造出来的。我们其实并不需要它们,但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其他种种关乎生活方式的营销手段,让我们认为我们没有钱就应该向往它们,而有了钱就一定要拥有它们。那些时尚杂志里的广告,那些街头的灯箱和背板,其实也是一种洗脑,而我们这些NewMoney或是Nouveau Richer们,对它们的免疫力最差,说接招,就接招。 短短的几年里,从手表到汽车,眼看着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各大奢侈品牌的最大或是第二大市场。 我于是想起那据说是某位按摩女给老家的妹妹汇款时的留言——钱多,人傻,速来… 为什么中国的奢侈品在美国这么便宜? 很久以前,我曾经读到过安妮宝贝的一段文字。她买了一盒哈根达斯,用干冰包裹起来,坐在出租车里,小心翼翼的捧着,然后不停的流泪,悲伤的想:那个爱我的人到哪儿去了?那个爱我的人到哪儿去了?剩我独自享用这美丽而昂贵的食物。 彼时,我是一个靠家里供钱读书的穷学生,出租车都很少打,更不要说去买哈根达斯那样 " 昂贵而美丽 "的食物。但我的头盖骨下充满了对于小资生活的仰慕与渴望。于是我觉得这篇东西写的凄美伤感摧人五内,字里行间都有饱含了那个阶层的华丽与绝望。她那如同捧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或人血馒头的姿态深深地印在了我无邪的心灵上。 若许年后,我辗转到了美国,站在食品店的冷藏柜前发呆。原来哈根达斯在这里卖得如此便宜,三块多一大桶,买俩桶的话还有优惠。即使换算成人民币,它也称不上昂贵。既然不昂贵,姿色也就大减。它与一堆杂七杂八的我没有听说过的牌子的冰淇淋推推搡搡的挤在橱窗后面,在我的眼中如同遭遇战乱流过风尘的宫女。而陪我购物的美国友人的一句话粉碎了我这最后的幻想:"哈根达斯?那是什么东西?我从不吃这个牌子。" 当然,我还是买了两盒促销装的哈根达斯来满足我当年心底隐秘的愿望。平心而论,味道还是不错的。只是,当某些东西变得太容易的时候,实在没有什么趣味。 我在这种若有所失的感伤情绪中展开了在美国的生活,逐步接受了一连串的新的打击。比如,有朋友托我买CK的内衣。然后我发现CK在这里大约只相当于班尼路在国内的地位。不,准确地说,GAP才是班尼路,CK的品稍为高那么一点。但也就那么一点。再比如,有朋友托我买倩碧的黄油。倩碧一直以黄油的畅销而引以为豪。果然,畅销的象大宝,便宜的也象大宝。 你看,我们用来作为生活品质的标志的东西,其实都很廉价。 我脆弱的心灵在倍受打击之后终于痛定思痛。于是,我开始在键盘上敲这篇文章。而这篇文章,其实,无关于自我反省或小资批判。我想说的,是一个经济问题,即,美国人的生活成本,为何这样低?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他们的生活成本究竟有多低。根据今年劳动节时(当然是美国的劳动节,
2007年12月27日 07点12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