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拉热空蒲巴甲】关于<<色.戒>>的评论
蒲巴甲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9
Cross_Pacific 楼主
自<<色.戒>>公映后,在网上看到的评论不下几十篇.褒贬不一,解读也不同.没想过要转贴到蒲吧,因为觉得关系不大.今天看到大家的讨论,看法很不一样.就想转几篇过来.先说明一下,本人还没看过这部电影(一放寒假马上去看),所以转的评论不代表本人见解.我挑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部电影的评论.为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心平气和地讨论的平台.不喜欢这种严肃话题的朋友就不要看了.为了大家看起来方便,就尽量不分楼贴.
2007年12月19日 04点12分 1
level 6
SF~
2007年12月19日 04点12分 2
level 9
Cross_Pacific 楼主
最后来谈谈人物刻画。从一开始王桂芝就是一个reluctant participant,她既没有邝玉民和吴头那样对日寇汉奸的深仇大恨,也没有其它几位青年的爱国热忱和满腔正义,她只想离开战乱的中国,去英国和她的父亲团聚。因此,王桂芝在每次关键时刻都tag along参加极其危险的刺杀行动就很缺乏说服力了(尤其在第一次行动泡汤后,目睹了邝玉民等人的血腥暴力,她一个人吓跑了)。到了上海后,当她再次被同伴找到劝其加入国民党特务时,她完全可以拒绝,可她却偏偏答应下来。甚至在特务头子吴头严肃地提出要她在行动失败时马上吞毒药自杀时,她还是答应下来,尽管吴头给了她退出的机会。这样糊涂的人都让人怀疑其智商有问题。结果,在被易先生一弄上床,并且性虐待一翻后,马上投降了。从她和易先生的交往中,看不出爱情,而只有性欲--虐待狂般暴力的肉体占有欲。这位易先生既不英俊,也不年青,既不萧洒,也不柔情,而是一副阴沉、残酷、暴力、丑恶的嘴脸。这样的反差,在导演看来是出神入化之笔,在我看来是perversion。人物发展到最后,那王桂芝被易先生送她的一颗六克拉粉红钻戒完全搞定,竟催易先生在刺杀行动的关头逃走,把影片推向高潮。行动败露后,王桂芝坐在黄包车上,拿出毒药看着,还是没舍得吞下去。影片最后一幕里,六位青年,包括王桂芝,都被易先生下令枪决了。这样的人物刻化,可以用几个字概括:sex+diamond+surrender。正是由于这些,有人提议罢看这部电影。我是坚决不主张禁x罢看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有表达自己的xx自由,观众也应该有选择各种作品的奢侈。以上就是我对《色》片的观感。总体上我给它三颗星,比《纽约时报》多出两颗。
2007年12月19日 04点12分 6
level 9
Cross_Pacific 楼主
最后来谈谈人物刻画。从一开始王桂芝就是一个reluctant participant,她既没有邝玉民和吴头那样对日寇汉奸的深仇大恨,也没有其它几位青年的爱国热忱和满腔正义,她只想离开战乱的中国,去英国和她的父亲团聚。因此,王桂芝在每次关键时刻都tag along参加极其危险的刺杀行动就很缺乏说服力了(尤其在第一次行动泡汤后,目睹了邝玉民等人的血腥暴力,她一个人吓跑了)。到了上海后,当她再次被同伴找到劝其加入国民党特务时,她完全可以拒绝,可她却偏偏答应下来。甚至在特务头子吴头严肃地提出要她在行动失败时马上吞毒药自杀时,她还是答应下来,尽管吴头给了她退出的机会。这样糊涂的人都让人怀疑其智商有问题。结果,在被易先生一弄上床,并且性虐待一翻后,马上投降了。从她和易先生的交往中,看不出爱情,而只有性欲--虐待狂般暴力的肉体占有欲。这位易先生既不英俊,也不年青,既不萧洒,也不柔情,而是一副阴沉、残酷、暴力、丑恶的嘴脸。这样的反差,在导演看来是出神入化之笔,在我看来是perversion。人物发展到最后,那王桂芝被易先生送她的一颗六克拉粉红钻戒完全搞定,竟催易先生在刺杀行动的关头逃走,把影片推向高潮。行动败露后,王桂芝坐在黄包车上,拿出毒药看着,还是没舍得吞下去。影片最后一幕里,六位青年,包括王桂芝,都被易先生下令枪决了。这样的人物刻化,可以用几个字概括:sex+diamond+surrender。正是由于这些,有人提议罢看这部电影。我是坚决不主张禁x罢看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有表达自己的完全自由,观众也应该有选择各种作品的奢侈。以上就是我对《色》片的观感。总体上我给它三颗星,比《纽约时报》多出两颗。
2007年12月19日 04点12分 7
level 9
Cross_Pacific 楼主
最后来谈谈人物刻画。从一开始王桂芝就是一个reluctant participant,她既没有邝玉民和吴头那样对日寇汉奸的深仇大恨,也没有其它几位青年的爱国热忱和满腔正义,她只想离开战乱的中国,去英国和她的父亲团聚。因此,王桂芝在每次关键时刻都tag along参加极其危险的刺杀行动就很缺乏说服力了(尤其在第一次行动泡汤后,目睹了邝玉民等人的血腥暴力,她一个人吓跑了)。到了上海后,当她再次被同伴找到劝其加入国民党特务时,她完全可以拒绝,可她却偏偏答应下来。甚至在特务头子吴头严肃地提出要她在行动失败时马上吞毒药自杀时,她还是答应下来,尽管吴头给了她退出的机会。这样糊涂的人都让人怀疑其智商有问题。结果,在被易先生一弄上床,并且性虐待一翻后,马上投降了。从她和易先生的交往中,看不出爱情,而只有性欲--虐待狂般暴力的肉体占有欲。这位易先生既不英俊,也不年青,既不萧洒,也不柔情,而是一副阴沉、残酷、暴力、丑恶的嘴脸。这样的反差,在导演看来是出神入化之笔,在我看来是perversion。人物发展到最后,那王桂芝被易先生送她的一颗六克拉粉红钻戒完全搞定,竟催易先生在刺杀行动的关头逃走,把影片推向高潮。行动败露后,王桂芝坐在黄包车上,拿出毒药看着,还是没舍得吞下去。影片最后一幕里,六位青年,包括王桂芝,都被易先生下令枪决了。这样的人物刻化,可以用几个字概括:sex+diamond+surrender。正是由于这些,有人提议罢看这部电影。我是坚决不主张禁演罢看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有表达自己的完全自由,观众也应该有选择各种作品的奢侈。以上就是我对《色》片的观感。总体上我给它三颗星,比《纽约时报》多出两颗。
2007年12月19日 04点12分 8
level 9
Cross_Pacific 楼主
转发一篇评论被检查N次!讨厌这种干预!
2007年12月19日 04点12分 9
level 0
这应该是男人写的,他不懂女人。
2007年12月19日 04点12分 10
level 9
Cross_Pacific 楼主
施化:《色戒》终于看完了·施 化· 前几天写了一篇《我所理解的色戒》,毕竟只是道听途说,没有亲眼见到,根据不足,心里不是很踏实。今天中午终于去了电影院,一个镜头不漏地看完了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从电影院出来,迎着秋天的和煦阳光,心里还在打寒颤。 第一印象,这是一部反战片,又是一部心理片。连在一起就是反战心理片。说是反战片,因为影片虽然没有从正面反映战争的残酷,但是从战争阴影下众人的遭遇来看,没有一个人逃脱了战争的摧残,首先是对人性的摧残。说是心理片,虽然画面都很直白,手法也很传统,但是细腻的藏在画面背后的深层寓意,很耐人寻味。如果不是先看了张爱玲的小说原著,又看了许多影评,我想也许再多看几遍电影才能领悟。 只要看完这个电影,就很容易把有人送给李安的两个纸糊帽子揭掉。一个是汉奸帽子。一个是色情帽子。 不止是少数人,望文生义,把这部电影看作是歌颂一个变节女人的故事,断言李安是汉奸。完全搞拧了。影片交待得很清楚,王佳芝不是职业间谍,她被引进这个暗杀秘谋,纯属偶然。她是一个出生在布尔乔亚家庭的小家碧玉,从小失去母爱,又被远在英国的父亲抛弃。仅有的亲人上海姨妈对她只有敷衍,完全没有亲情。所以她只追随同学。同学当中唯一她以为可以寄托的邝裕民,因为死去了哥哥,誓言复仇,把正常人对身边女性的爱慕,推迟了三年,给年轻的仰慕者一块冻冰。王佳芝的生活圈子小得可怜,无人可以交流情感,无处可以舒适安身。打麻将的
太太
们绝不是她的同类,学校的日语课程,简直是折磨。这时候,生活里由于工作需要出现了易先生。
2007年12月19日 04点12分 11
level 9
Cross_Pacific 楼主
梁朝伟演饰的易先生,是一个很具男子气的男人。这个人有着标准男人的内敛,严峻,不轻浮,又有着由于特殊环境压抑下燃烧的欲火。他的身份,是绝对不可以随便寻花问柳的那种。他的敌手不断试图用美人计来诱他上钩,也不止一次被识破。这时候,一个看来清白可靠的旧相识,一个早已有所好感的青春少妇,只要几个媚眼就可以俘虏他。汤唯作为一个新秀女演员,似乎没有什么独到的特色。身材很标准,但不魔鬼。脸上有点戏,仅限于几个甜笑。但有一个媚眼却着实勾魂,那是在易太太麻将桌边的那一眼,非常经典。 说假戏真做也好,说不忠于职守也好,对王佳芝处境的形容都不够贴切。她只是在一个特定的条件下,被偶然地推向了一个男人。前面说过,她是一个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不正式属于任何地下组织机构的孤立无援的弱女子。但是亲眼看见国土沦丧,同胞受难,自愿献身,接受了同学(后来这些同学加入了组织,她没有)嘱托的任务,而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做。不能要求再高了。王佳芝不止一次对易先生说不在身边的时候想他,可以看作虚伪的托词,更可以看作真心的告白。把自己放进这个角色,你就知道易先生可能就是她感情荒漠上唯一的甘泉了。地下组织只有冷冰冰的任务布置,还有几句不痛不痒的道歉。唯一的事成后送到英国的许诺,遥远渺茫。 这段虽假又真的感情,在收到易先生的六克拉的钻戒之后,升华到顶点。你可以说被物质收买了,但是真心也是可以被物质衬托的。我完全可以推演出王佳芝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她一定在对自己说:你为什么这么命苦,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华,没有得到过一点真爱,这个世界上唯一对你有所表示的男人,竟然是一个在几分钟之后就要血肉模糊的死尸。你不要再看见血了。三年前你同学杀人的场面,不能再重演一次,而且这次是发生在你已经肉身托付的男人身上。与其他死,不如你死。 这样一来,下面的场面就顺理成章。她用轻轻的一句“快走”,把自己从容地送上黄泉之路。因为即便不被敌人逮捕,也会被自己人当叛徒结束。这是一个不可言说的义举。一个被不幸地抛入生死旋涡的弱女子,不想见更多的流血,不愿亲手染指杀戮,这当然是合情合理的人性善,无可指责。当然她事前完全不知道同谋的行动早已被敌人掌握,一旦放走易先生,赴死的将不止她一个。如果知道,也许有另外选择。
2007年12月19日 04点12分 12
level 0
转发一篇评论被检查N次! 讨厌这种干预! 作者: Cross_Pacific 2007-12-19 12:30   回复此发言 是太长了吧,它帮你砍成几楼了。
2007年12月19日 04点12分 13
level 0
其实有很多人都是糊里糊涂生活
2007年12月19日 04点12分 14
level 0
教授好.我今早在新浪首页也看到一篇殷谦写的不知道何许人也.他批得更惨.本想贴过来不过怕大家烦,这里毕竟不是色戒吧.呵呵
2007年12月19日 04点12分 15
level 9
Cross_Pacific 楼主
谁说女人一进入就改变?她就是她,并没有改变。唯一的改变是从为民复仇的空想回归到真实的自我。复仇当然没错,但送一个自己没有仇的少女去复仇?战争是残酷的,根本就不该发生。即便发生了,也是男人们的职责。把弱女子推入虎口,那是男人们的羞耻! 最后再说人人关心的床戏。以我的眼光看,床戏基本失败。可能这种说法让献身的男女演员伤心,也是无可奈何。影片中最被打动的两段感情戏都没有十分暴露。一段是初次上床,王被皮带抽打和捆绑。另一段是在日本料理饮酒微醉唱小曲。反而是看暴露的床戏没有感觉。可能在x生活中前戏最性感,可惜这里的只有赤身肉搏的后戏。加上镜头切换频繁,都无法辨别这是哪一块身体部位,是谁的身体。女演员的肌体不是最合适上裸镜,皮肤如果再细腻如绸缎一般,x头是粉色一含即化的那种,效果更好。这也很难为李大导演了,毕竟中国人很少有暴露戏导演经验。当然更缺少看的经验。李安的这部电影,以心理取胜,不是以色情取胜。如果把这种床戏也称做色情,那真是没见过色情。 战争,让女人走开。让道德家走上死亡第一线。
2007年12月19日 04点12分 16
level 9
Cross_Pacific 楼主
廖康:点铁成金——评李安的电影《色·戒》·廖 康· 一般来说,由长篇小说改编的电影都比原作差。这不仅由于电影是综合艺术,任何一方面做得不够理想,都会引起那方面的专家和一些细心的观众不满;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电影受时间限制,很难把一部洋洋洒洒的巨著塞入二、三个小时的框子而不丢失原著的任何精彩之处。这也是为什么把话剧改编为电影比较容易成功,而且不乏电影胜出话剧的范例。李安把张爱玲短短的一万三千多字的同名小说改编成长达两个半小时之久的电影,在时间上占有极大优势;不仅没有丢失原作中的好处,而且增加了一半以上新的内容,填充了原作的空白,修补了张爱玲的败笔。更重要得是,电影的主题思想不再模糊,不再因政治和历史问题而令人不知所措。观众方才可以理所当然地同情主角王佳芝,从而欣赏这部悲剧。 电影增加的内容让我们看到王佳芝的身世,她当学生时的纯真,对邝裕民的崇敬和暗恋,以及和易先生的几场交往。这些铺垫绝非可有可无,也不是原著应该“疏可跑马”的地方。没有这些铺垫,观众就无法同情王佳芝,也无法明白她为什么肯用自己的色相和身体作代价来为国除害,更无法理解她为什么会临阵变卦。在增加的内容中,有三部分尤其值得注意。 首先是几个大学生杀人那场戏,十分血腥,但不可或缺。他们不是职业杀手,甚至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凭着一腔爱国热血,就来从事暗杀活动。他们真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曾经有机会,冲出去就可以把汉奸杀死在门外,但他们在屋里紧张地等待,错失良机。而面对一个有备而来,凶悍的莽汉,他们不知所措,杀不得法,一刀刀乱刺,让我们看到——更重要的是,让王佳芝看到——把一个人活生生地刺杀至死,无论他多么可恨,也是一件非常恐怖的行为。而当这样的事可能再次发生在一个至少表面上看来并不那么可恨的人身上,她能不迟疑吗?
2007年12月19日 04点12分 17
level 9
Cross_Pacific 楼主
有谁可以拍着胸脯说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坚决铲除汉奸?不错,王佳芝的软弱导致放虎归山,导致以身饲虎,导致饿虎反扑,咬噬她那么多同学,但看着电影,设身于她的境况,有谁能够理直气壮地指责她呢?连她的同学都不能。大家唯有悲哀。这部电影与张爱玲的《色·戒》,除了名字以外,已经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与张爱玲及胡兰成的往事也没有什么关系,与郑萍如刺杀汉奸未遂,为国牺牲的历史事件更没有关系。这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读小说,我对其主题感觉模糊,对其道义无所适从。与此相反,看电影,我没有这种困惑,并不觉得同情王佳芝有同情叛徒之嫌。因为王佳芝的软弱是她善良的自然表现,她并没有沉湎于性爱之中,也没有同汉奸陷入情网,才误了大事。她只是不该卷入这本来就不应该发生的恐怖活动。 其实,李安的这部电影最多只能说是受张爱玲的小说启发而已。他完全可以像电影《特洛伊》那样说是受原著启发,而不是基于原著。这部电影无论在分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小说。看过电影,回过头来再读小说,觉得张爱玲只是为李安写了个大纲,而且还没有把握住主角的心理。李安点铁成金,把原著的毛坯拿来重铸,精雕细镂成一件凄美的艺术品。但它不会让你感到愉悦,因为这是一部典型的把“美毁坏给人来看”的悲剧。我赞成很多人已经表达过的看法,这电影令人深切地感到:要打仗就堂堂正正地打,暗杀和色相不是正义的作战方法;战争太残酷了,应该让女人走开;战争已经让那么多美好的人和事物都毁灭了,不要在消灭敌人的同时,把人性中的善良也消灭。
2007年12月19日 04点12分 20
level 9
Cross_Pacific 楼主
于是峥:庖安解牛——《色·戒》观后感·于是峥· Eileen张的原著我没看过,不知道她写了些什么。李安的电影也许是借题发挥,说的是人性,是去社会化的人性。去社会化的人性和社会的冲突是李安的电影的一贯主题。看完《色。戒》总的感觉是很美,但是很西方化--片中的上海太干净,太欧化了,台词更是有点英译中的感觉。这去社会化的人性,也是一个很西方的概念。在网上有李安的一篇采访,李安说到拍这个片子是要”看看中国人的反应“。他又说二战是东亚各国的”神牛“(sacred cow),他拍《色。戒》是要向神牛开刀。李的片子里有过人性和各种各样社会化因子之间的冲突-文化习惯(《推手》),伦理(《饮食男女》,《冰风暴》),阶级和道德(《sense and sensibility》,《卧虎藏龙》,《喜宴》,《断背山》)。“The Hulk”我没有看,不知到是不是有人性和“国家需要”的冲突。电影拍了不少,老李终于找到一个题材把去社会化的人性和“民族大义”赤xx的对立起来。 人性其实很简单:需要爱,需要安全感,需要自由,需要感官xx。也就是“senses”。国家,群体,责任感,一夫一妻,民族大义,“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这些都是每个人社会化(sociailization)的结果,可以总称为“sensibilities”。人的社会性把他的人性一层层包裹压抑着,以至于很多人成年后就和自己的本性脱节,达到了“灭人欲”的地步。大家以为人性复杂,是因为大家一定要透过社会化的棱镜去看人性,要分辨“善”和“恶”,把人性贴上标签。人性本身只是那么简单的存在着,既不善,也不恶。
2007年12月19日 04点12分 21
level 0
廖康:点铁成金——评李安的电影《色·戒》 ·廖 康· 这个与我想法相近
2007年12月19日 04点12分 22
level 9
Cross_Pacific 楼主
有些网友认为王嘉芝是个天真没有主意的人,我觉得不对。小说里的王嘉芝是什么样,我不知道。李安电影里的主人公,没有糊里糊涂的人,脾气犟的倒不少。电影里的王嘉芝是外柔内刚的,对自己的人性很敏感也很重视。她年青,家庭破碎又没有爱,所以她社会化层度不深。她对浪漫电影的喜欢,她的孤独,不合群,培养了她的人性。银幕上的王,加入剧团是自己的决定,加入x杀也是。到上海后继续装麦太太也是自愿的。。
2007年12月19日 04点12分 23
level 9
Cross_Pacific 楼主
外界的因素当然对她有影响,她本身的社会性也不是一下子就消除的,但是每一次她可以全身而退却每一次都作出了感性的,不计后果的决定。她每一次都做了她在那一刻想做的事,而不是她的群体,社会期待她做的事。她最终的两个决定说明她一点也不糊涂。“快走”说了两遍,没有犹豫。没有x毒,因为她不想自x——她对自己是重视的,真诚的;x毒是别人(老吴)对她的期望,她拒绝。
2007年12月19日 04点12分 24
level 9
Cross_Pacific 楼主
人性和社会的冲突,一点都不新鲜。一般来说弘扬人性的文艺作品里要有一个x暗的社会(或群体),这样观众/读者才比较能够接受。而把一个因为要发扬人性而”弃明投暗“的人做主人公的作品就很少。当观众发现自己就是这个阻碍人性的社会的一员的时候,是不是还能对人性的闪光赞许;当大家发现李导演这块又嫩又鲜的牛排是”神牛“身上来的时候,是不是还能欣赏这块牛排-这就是李安给大家的challenge
2007年12月19日 04点12分 25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