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6
      
	  永远的11中
	  
	  楼主
	  
	
	
	  十一月十九日,我校拟进行本学期第二次调考,学校教务处要我出高一的语文试卷。语文是活的,我向来是这样想,这样说,但临到我出试卷时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怎样出一份体现“语文是活的”的试卷呢,尤其是面对一群朝气蓬勃的高一学生。 考试试卷的模式大抵是按高考模式来的,——在中国,高考模式暂时是没人可更改的。在出默写题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小小的变动,就是加了两题背诵要求以外的活题,以选填的形式出现。 这附加的两空,一个是课内没要求背诵的文言文,另一个是周杰伦的新歌《青花瓷》的那句“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选《青花瓷》,原因有三:一是高一的语文教材有诗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现当代诗,而《青花瓷》实际上就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其语言、意境直追宋词;二是《青花瓷》的开头“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和教材中那首《错误》的开头“那等待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有异曲同工之处,前者是以花喻美人,后者是以美人喻花;第三个原因是周杰伦的新歌目前正在学生中流行,学生大多都已接触到了。 默写题的前8个空是课内要求必背的诗文,后2个是延伸。逐步放开、平稳过渡,出题的思路是很清晰的。这道默写题的设置,是合情合理,完全合乎教学的规律的,它是课内到课外的一种正常延伸。 试卷出来后,给学校语文组相关老师看,大家没有异议。十一月二十九日,我校组织了调考。 作者: CC李建磊 2007-12-10 12:37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我很忙〗【转】出题老师刘影首次在网上回应“默写青花瓷” 我是在十二月四日早晨,才听说报纸登载“默写青花瓷事件”的,通知我的人表情异常严肃。但我对于这个消息,并没有太在意。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猜测小报记者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无耻到这个地步。况且这只是我们学校自行组织的一场普通调考,更何至于无端见报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我手头的报纸。还有一张报纸,是同事手中的。报纸倾向之明显,论调之险恶,令人震惊。为了体现新闻的时效性,他们在报纸上居然把十一月的考试改成了十二月,编造出一个“学生报料”的故事,用的却是成人的语言和逻辑;他们并没有采访出题人我,只是给一个与此无关的女老师晚上随便打了个电话,便“做”出了这条新闻。 那个接电话的女老师,当时正有事,当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她猝不及防接到这个电话,回答了几个问题,对方便挂了电话。等那个女老师明白是怎么回事,把电话打过去,想把事情说清楚,但对方已经下班走了。 第二天这个事就在报纸上登了出来。在标题里记者这样形容我校老师的态度——“学生喜欢明星所以试一下”。还采访了一个所谓的专家,扣上一顶“出题随意”“误导学生”的大帽子。 专家,现在的报纸新闻,似乎得了专家依赖症,没有专家便不成样子。“天冷要加衣”,要专家提醒才温暖;“便后请洗手”,要专家说明才卫生。面对考试的事,自然还得照例恭请专家出来指导愚众。 但我们的专家,在媒体上出现时,我对他们的良心与水平,总是颇为怀疑。对于媒体和专家,我不敢指望他们在报道评论别人之前,先将事实了解一下,将《青花瓷》歌词看一下,看自己的报道评论本身有无浅薄卑劣荒谬之处,——因为这事情对他们而言是颇不容易的。我所希望的不过愿其有些常识,例如知道作词者和唱歌者之间的区别,知道月考和高考的区别,知道选填和必填之间的区别。进而,知道调查兴趣与强迫爱好之间的区别,知道尝试创新与鼓励追星之间的区别……但我的希望,在如今浮躁的媒体及一本正经的专家面前,无疑是没有用的。 媒体加上专家,便构成了舆论的专制。 
	
	2007年12月10日 04点12分
	1
	
      ![[大拇指]](/static/emoticons/u5927u62c7u630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