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8
走入生命的第一首词或许是白居易《望江南》,还在孩提时代,咿呀学语、童音欢畅地诵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当时也许并不晓其意,但别样的美感却在心头悄然滋长。多年过去,26岁的生命远谈不上色彩斑斓,但也充实丰盈,唐宋词就是其中一道别样的亮色,时时予我以温暖。现在想来,深陷唐宋词的岁月仅是高中到大学那几年,但生命不会仅仅是怀旧,我想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更深刻的领悟,或许,那已是多年后树影斑斓的一个悠长的午后,老人坐在长椅上,捧着已然泛黄的《玉盘珠响》,专注地读着。
2007年12月06日 14点12分
2
level 8
1.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 苏轼是我最为欣赏的文人之一,除却他时而对仕途的过分渴望,时而格调略低的嬉笑调侃,他自信而又善感,能将自己的理解最好地附诸于文字,其才情实乃五百年一遇。纵使其诗、文、书、画门门精通,皆成就斐然,但我觉得最工的还是词。《洞仙歌》讲的是蜀主孟昶与花蕊夫人夏夜纳凉的情景,写得极为传神,东坡老曾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词描写虽非风景,但也展示了一幅精致的画卷。夏夜蜀中,酷热难耐,而花蕊夫人“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风吹开绣帘,明月看着室中人,室中人仍未入寝。此处极其精妙,仿佛现代电影中的视角转换,将月亮拟人化,用月亮的视角看“人不寐”。因无法入眠,蜀主与花蕊夫人起身,到庭院中,看“疏星度河汉”。最为结尾堪称点睛之笔: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最炎热的夏夜,实际已是夏的尾声,秋即将来临,时光不待人,不觉间已经流年暗换,苏轼表达了一贯的人世无常的态度。这首词精致得让人爱不释手,也是我们共同的最爱。
2007年12月06日 14点12分
3
level 8
2.镜里花难折——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宋词被学者们粗分为豪放和婉约两派,就豪放派来说,苏轼有若干豪放佳作,但其总体词风较宽,涉猎极广,很难强行将其单一并入一类。而到了南宋,张孝祥、刘过、陆游等人仅得豪放之形,唯辛弃疾形神兼备,乃真豪放者也。我推崇稼轩,不仅仅将其作为一位词人,更将其作为一个英雄,一种精神力量,他勇武过人、雄才大略,擒贼南渡,撰《美芹十献》,而又终生郁郁不得施展,这样的经历造就了他非凡的词作魅力。要从稼轩的词中只选择一、两首喜爱的并不容易,但我确实对这首《念奴娇》青睐有加。老实说,这首词在稼轩的词中算得上是异类,境界朦胧柔媚,情意绵绵,颇得“铁汉柔情”之感。野塘花落之夜,东风扰乱了异乡客的长梦,辗转反侧中,想起“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在这里曾有一段深刻的感情,而今已楼空人去,旧恨之外又添新恨,佳人无处可寻。高潮在“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佳人已不可见,一切都是镜花水月,可望不可即。惟有不觉间变白的双鬓证明着时间的流逝。全词意境唯美,缠绵婉曲,低回飘渺,堪称“健笔写柔情”,感人至深。
2007年12月06日 14点12分
4
level 8
.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倾耳听》 张先词境界高妙,情致朦胧,极擅用“影”字,时称“张三影”,“无数杨花过无影”、“隔墙送过秋千影”、“帘押残花影”等都为我所好。在这首《天仙子》中,则出现了千古佳句“云破月来花弄影”,王国维说“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果不其然。时张先已五十“知命”,多年的仕途使其对人生有了哲理性的思索。此词上阕讲了五种愁绪:《水调》歌声的凄切哀婉、酒醉不解愁、春天逝去、韶华不再、追忆往事。读来层层推进,悲切入怀,感同身受。下阕转而写景,沙洲上的并禽让词人感到了自身的孤独,云破月来花弄影则抓住了宇宙中一瞬间绝美的场景,而最后则道出了这些花最后的归宿——明日落红应满径,明知最终逃不过零落入土的宿命,仍然在花前月下,在云破月的刹那展示自己最美好的身姿,作者实是自喻。
2007年12月06日 14点12分
6
level 8
5.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写离愁最深刻者,当推此词。这是一首画面感、空间感极强的词作,画面、时空的变换有如现代电影中的“蒙太奇”。上下两阕分别写了征人和思妇的生活片段和深重感情。上阕写征人在“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草薰风暖摇征辔”,在日复一日的征途中想念家乡,想念妻子,抒发“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之感。下阕写思妇每日登高远望,寄予相思之情,“寸寸柔肠、盈盈粉泪”道不尽相思之情,望着远方,平芜尽处是春山,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空间上的层次感与相思的无限紧密结合,将感情升华至高潮。
2007年12月06日 14点12分
7
level 8
6.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范希文现存词不多,《全宋词》仅存五首,但《渔家傲》和《苏幕遮》历来为人称道,其文《岳阳楼记》更是千古绝唱,重精不重多的风格着实可贵。中国历代诗文中,怀乡思亲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形成一种底蕴深厚的“思乡文化”,《苏幕遮》就是其中的翘楚。该词情真意切,一气呵成,遣辞造句极见功力。上阕写登高远望,看到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远山、斜阳,特别是“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斜阳下的芳草无内外之分,但词人从自己的角度和空间予其以远近之别,给人以一幅无比美好的画面,空灵悠远,顿生思乡之情。下阕直写思乡,用了两个瞬间:一是夜夜渴望好梦,来排遣心中之苦,二是借酒浇愁,酒最终却都化作相思的泪水,构思巧妙,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2007年12月06日 14点12分
8
level 8
7.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个人认为,这是辛稼轩词的集大成者。《白雨斋诗话》评价其为稼轩词之冠,古今无此笔力;《人间词话》评价其“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而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该词大体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稼轩送别自己遭贬谪的十二弟茂嘉,鹧鸪等鸟悲鸣不已,感慨这些都不及人间的离别更悲伤;第二部分用昭君、陈皇后、燕燕、李陵、荆轲五个悲剧典故极言“人事之伤”;第三部分回到现实,“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常啼血”,首尾呼应,最后以“谁共我,醉明月”将离别之情释放出来,沉郁顿挫,境界高远。俞平伯认为,该词虽写茂嘉,实写自身,我深以为是。
2007年12月06日 14点12分
9
level 8
8.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李易安早期词清新俊逸,如“笑把青梅嗅”,中期词境界全生,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晚期词苍凉哀婉,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这与她不俗的人生历程紧密相连。《永遇乐》和《声声慢》都是其风烛残年时的作品,孤寡老人的悲凉和凄楚表露无遗,感人至深。但《声声慢》用种种风景和感受直写“愁”,而《永遇乐》则用今昔巨大对比和自嘲暗写“愁”,境界更胜一筹,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起始“落日融金,幕云何璧”写壮美的晚景,同指词人的晚景,“染柳烟浓,吹眉笛怨”写春的气象,“元宵佳节,融合天气”却时时潜伏着“风雨”,这三段用三个问句作结,哀怨之情不断深入。又是元宵佳节,酒朋诗客来相召,却一一谢绝,国仇、家恨、自己的身世飘零,岂能融入这佳节气氛?自己躲在屋里,想当年汴京元宵节的繁华种种。悲剧的高潮在最后迸发:“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人底下,听人笑语”,何等凄楚,何等悲壮,无怪乎刘辰翁称其“令人涕下”了
2007年12月06日 14点12分
10
level 8
9.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这是我认为古今最好的咏物作品,意境朦胧,浑化无痕,尽显苏轼才情,是我高中时代最爱的一首词。“似花还似非花”,破题即不俗,杨花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他“有思”为何呢?苏轼将杨花比作一位佳人,“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极尽生动,“欲开还闭”于是“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却被莺呼起,这个比喻极其独特,由漫天飞舞的扬花联想到佳人,实是朦胧玄幻,妙笔生花。随后回归现实,“恨西园,落红难坠”,而最终的归宿却是让人心碎的“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最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再次与前面的佳人相连,似真似幻,让人回味无穷。
2007年12月06日 14点12分
11
level 8
10.离恨恰如春草——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读李后主词别有一番韵味,早期宫廷糜烂时,词作华丽讨巧,比如“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棵,夜长人奈何”,后期国破家亡成为阶下囚后,词的境界开始广阔起来,如“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境界全然升华。后主为人软弱,时不适合当一代君王,但他极其敏感的心却使其作为一名词人而名垂千古。后主词中,最爱《清平乐.别来春半》和《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清平乐》是小令,寥寥数句,将离愁别恨写的入木三分。“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白梅花如雪片一样打落在身上,拂拭下去后马上又落满,表达春愁无限。“雁来归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将路途遥远与归梦难成结合在一起,语婉意悲,最后“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离恨绵绵、悠悠不尽,读罢此词亦会无端而生莫名愁绪。
2007年12月06日 14点12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