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海刺大1s
楼主
寒食•清明节成为法定假日,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清明节即将被列为全国法定假日的时候,很多人为终于可以有一个充沛的时间清明祭祖、踏青而感到欣喜,但是清明节列为法定假日却有30万人为之狂喜!他们是山西省介休市的30万居民,因为清明节是从他们故乡一座名为绵山的历史文化名山上发源,从唐代开始,从山西发迹的李唐王朝用法律的形式固定成为法定假日,“用为恒式”,传播到了全国。作为中国五大传统节日之一的清明节在没落一个多世纪之后,终于又登上了法定假日的光荣榜,介休人,介休的绵山人的自豪、欣慰、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为今天的山西省介休市绵山。介休,这个名字本身与寒食清明节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春秋时期之前,“介休”原名“定阳”,后来因为晋国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骊姬之乱”,晋国的长公子被杀,二公子重耳被迫政治逃亡,逃亡途中饿死在荒郊,有个叫介子推的大夫用自己腿上的肉熬成肉汤,救活了重耳。后来重耳回到晋国成为晋文公,封赏群臣的时候,介子推功不言禄,悄悄带上母亲隐居到了绵山。晋文公知道后,就带人去寻访,介子推始终不出山面见,晋文公无奈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结果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在了山上。为了表示纪念晋文公就把“定阳”改为“介休”,意思是介子推休息的地方。与此同时,将介子推遇火焚身的那天,定名为“寒食节”,家家户户不得生火,吃饭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第二年,晋文公又上绵山祭拜介子推,想起了介子推希望他能成为一位清明国君的话,无限感慨忠义之臣介子推对他的救命之恩和辅佐之功,悲切之余将那天定名为“清明节”。 寒食清明节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唐代之前就已经在整个山西风靡开来,人们怀着无限的崇敬之情,用寒食清明节来怀念介子推这为伟大的先贤。到李唐王朝从山西发迹,成了坐了天下,遍把早已过习惯了的寒食清明节从山西带到了陕西,并且在唐玄宗的时候在国家最权威的礼法《开元礼》中规定:“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天。”的法律。有了全国法定假日的寒食清明节,迅速在中华大地上兴盛了起来。每逢这一天,全国的人都要像介休人一样早早把家里的火全部熄灭,吃过早已准备好的冷食后,携老带小,举家出行去祭拜自家的祖先。再到后来,宋代寒食清明节时放假七天,到了元代放假制度的改革就更有意思,三百里以内的放假十天,三百里以外的按照回家路程的远近放假。这比我们现在的节假日制度的改革可是大方了许多。 在这寒食清明节放假的日子里,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祭祀祖先,来怀念祖先对后人的生养之恩,对后人的教育之情,祖先为后人留下的众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更可以在扫墓之后,去看看清明时期已经春暖花开的繁荣景象,邀朋请友去踏青饮酒,少男们蹴鞠拔河,少女们浣纱秋千,儿童们放风筝斗鸡子,诗人们把春天美丽、繁荣的景象写成美丽、动人的诗句与朋友们对和。于是车马喧天,擦肩磨踵,和叫声,欢笑声,追吵声此起彼伏,寒食清明的祥和景象一跃成为了张择端纸上的《清明上河图》。大诗人杜甫有诗云:“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寒食清明节,在历史的发展中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承载着中国传统忠孝文化的重要载体,因为有了寒食清明节,人们终于有了一个感念祖先恩德的机会,人们终于有了一个对祖先表达敬意的时间,人们也终于有机会给后人上一堂言传身教的忠孝课。正所谓“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 寒食清明节,在历史的发展中更成为一部记录中国社会活动的历史,寒食食品中丰富的道家养生文化因为寒食清明节而彰显至极,如介休绵山一带的“蛇盘兔”、“子推燕”不仅是寒食食品,还是治疗小儿腹泻的良药。寒食清明节还记录了中斗鸡、秋千戏、拔河戏、酿酒、诗词、风筝等一系列雅俗共赏的体育活动和游艺活动的历史上的真实情境,让我们可以穿越时空真实的看到古代的人们在寒食清明节这一天充满浪漫主义、人文主义的狂欢节日。宋代宰相文彦博《寒食日过龙门》诗中写到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因此,此次全国节假日制度的改革,清明节重新回归到国家法定假日的名录中,介休人、介休绵山人作为寒食清明节故里的人们,难道我们不该欣喜吗?不应该感到 无比自豪吗?因为这不仅仅是介休的骄傲,绵山的骄傲,更是传统文化回归的胜利和骄傲!
2007年12月04日 01点12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