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鹿邑情结
楼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能够衍续下来并得到不断发展的文明体。它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独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一是因为它能够包容众多不同的文化体,并使之与已有的文化体有机地结合成一体,正所谓中国人常讲的“能容乃大”。二是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原生文明基源。而这种原生文明基源的坚固与否,直接决定着建立于其上的文明体的是否稳定。世界文明史上的许多古代文明体,就是因为产生这种文明体的基源遭到了根本性的破坏,最终导致了该文明体的中断或终结。如: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古玛雅文化,等等。历史上的中国,不论统治权发生怎样的转移,滋生中华文明的滋生基源从来没有遭到根本性的破坏。所以,中华文明得以持续不断的发展。 毫无疑问,中华文明的滋生基源是多元的,并且是不断变化、重新组合的,形成于春秋末期的老子文化就是滋生中华文明的主要基源之一。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老子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2500多年来,国人几乎没有中断过对老子文化的弘扬与发展。至少从东汉王朝的皇帝(汉桓帝)刘志时起,各代封建王朝已经开始以官方的身份正式祭祀老子了。史载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同年十一月,“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在《后汉书·祭祀志》记载,“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九年(公元166年)亲祠老子于濯龙,文罽为坛,饰淳金银器,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也”。范晔论曰:“前史称桓帝好音乐,善琴笙,饰芳林而考濯龙之宫,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这表明了汉朝中央政府对老子文化的重视。唐朝更是尊老子为远祖,封尊号为圣祖玄元皇帝。唐玄宗于开元三年(公元715年)下诏将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的诞辰日定为玄元节。唐武宗继位后,又下诏将二月十五日定为降圣节,并确定为全社会的法定假日。以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虽然对老子的尊崇度时有增减,但总体而言,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这种行为。当然,这些对老子文化的继承和宣扬,从根本上讲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秩序的需要,但这种行为本身从思想层面上不仅起到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也起到了坚实中华文明基础、保持中华文明衍续、促进中华文明发展的作用。 我们今天再次提出弘扬老子文化,绝不仅仅是对传统老子文化的简单继承或宣扬,更不是对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纪念模式的简单继承,而是本于扬弃传统文化的精神来进行的,也就是我们以前常讲的“去其糟粕,吸取精华”。目前,在国内外形成了一股研究老子文化的热潮,国内出现了一些专门讲授传统文化的民间机构,一些高校也已将道家、儒家等中国传统文化正式列入教学日程。如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就特别倡导大学生对《道德经》等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在他的极力倡导下,从1995年起华中科技大学就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开设了有关《道德经》的全校公开选修课,学生选修十分踊跃,以至人满为患。作为老子故乡的鹿邑人,更有责任努力做好弘扬老子文化、光大中华文明的工作。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县委、县政府决定于2005年11月中旬举办“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2006年3月中旬举办“纪念老子诞辰2577年大会”,及2007年举办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节”等活动。这是一项意义非常重大的决策。因为它带来的不仅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扩大我们鹿邑在国内外的影响、促进我们鹿邑经济大发展的绝好途径。正如中共鹿邑县委书记刘金志同志《在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实施老子文化带动战略是加快鹿邑发展的正确选择,是让鹿邑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鹿邑的最好捷径。”我们今天进行的这个系列讲座,就是这一活动的组成部分。这个系列讲座的目的,就是要从大众文化的角度,让鹿邑人民更多地了解诞生于我们这块土地上的伟大人物——老子。我们还计划编纂一系列的普及读物,从中小学生抓起,让全体鹿邑人民都能正确地认识老子的思想,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把握老子的学说,不仅要让全体鹿邑人因身为老子故乡人而自豪,还要让全体鹿邑人以身作则,营造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老子文化氛围,塑造出老子故里的崭新形象,以不愧为老子故乡人。
2007年11月18日 08点11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