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百家姓氏】-- 何姓
百家姓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3
何姓得姓始祖
民国十年全国统修的《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始祖为何允,韩王安次子。有关庐江何氏先祖,最早的人物见于东汉《东观汉记》,名为何修。现在全国还有一些族谱,以何庶、何瑊为始祖。还有川南、云贵部分地区族谱记为姒改何或杞改何。
还有一些人认为,何氏始祖为何侯、韩厥、韩瑊、韩庶、韩武子(韩万)、何庶、何细胡、何妥、何稠、何铭(锁铭)。据《浈阳水木记》载,何瑊,原名韩瑊,韩国后期韩王安时贵族,被任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上与安不一致而退隐韩原。秦灭韩国,韩王安被劫掳,国破家亡,瑊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疑是六国公子所为,而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其姓氏,适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吏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瑊说姓氏当从人。吏离开,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锯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 姓”。韩瑊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
但是,根据中山大学刘志伟教授等人在广东二十多年的调查与研究(为香港、英国、美国、中国社科院清史所课题),未发现明朝时以何瑊为始祖的族谱。姒何谱的人物与庐江大同谱基本相同,有人认为是明末所编。
何允,韩王安之次子,幼封陈留侯,据江西瑞昌何氏家谱,前几代均葬于陕西扶风。
2014年02月22日 22点02分 1
level 13
何(hé)姓源出有:
源流一
晋是周朝早期的一个诸侯国,第一任国君是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干。他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被封在唐这个地方,虞的儿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 (见毛诗谱)。周武王的夫人是姜太公之女,被后世尊为圣母。周武王与妻子邑姜欢会时,曾梦见天帝对他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字叫虞,将来可把唐国封给他。后来胎儿出生了,手心果然有个“虞”字,故起名为虞,人称叔虞。“唐叔虞”三字中,唐是封地名,叔是排行,虞才是名,为姬姓。
唐代姓氏名著《元和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
庐江何氏的“姬—韩—何”姓源,已被唐朝何德、何弘敬、何俛等墓志铭证实。
2014年02月22日 22点02分 2
level 13
源流二
据《商周家族形态研究》载:何姓,“铭于商朝晚期青铜器上铭文,系商王族异姓亲族的氏号”。另甲骨文卜辞有何族参加祭祀的记载。
还有源自少数民族中的何姓。在中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2014年02月22日 22点02分 3
level 13
源流三
源自他姓改姓。《汉书·五行志》中说:东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姓谱》载:汉代凶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另外,何繜中记述的小子何当为姬姓何氏。另外,商的子姓分支中也有何氏。荷兰姓氏Bosman改姓何。清末,来香港发展的荷兰裔犹太人何仕文原荷兰姓氏是Bosman汉化为何姓,Bosman的粤语发音是Boss-e-man音译为粤语是“何仕文”(粤语拼音Ho Sze Man),另外有猜测说何仕文为表明他来自荷兰所以其汉化的姓氏为“何”与荷兰的“荷”同音。详见何启东家族。
2014年02月23日 22点02分 6
level 13
⑺.蒙古族忙忽惕氏,亦称忙古德氏、忙努德氏。成吉思汗上八世祖篾年土敦的第七子纳臣把阿秃儿之子忙忽台组织了忙忽惕氏族,其后人以忙忽惕为姓氏。忙忽惕部初依附于泰亦赤兀惕,在“十三翼之战”中同札答兰等部结盟,与成吉思汗铁木真为敌。战后,忙忽惕人对札木合的残暴不满,在首领忙忽惕·畏答儿率领下归附铁木真,参加了统一蒙古各部之战。在“哈兰真沙坨之战”中,忙忽惕·畏答儿与兀鲁兀惕·术赤台同为铁木真的先锋,冲垮了敌军五个梯队,迫其退军,使铁木真转危为安。成吉思汗在分封诸王时,许多忙忽惕部族人都跟随忙忽惕·斡赤斤东行,定居于大兴安岭以东。也有一部分忙忽惕部族人生息在哈拉哈河流域,在现今的内蒙古奈曼、宁城、翁牛特、阜新等地,都有散居的忙忽惕氏族人。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忙忽惕氏多冠汉姓为何氏、贺氏、牛氏等。
⑻.蒙古族莽格努特氏,源出元朝时期的忙忽惕氏分支后裔,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喀喇沁左翼)。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anggen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牛氏。
⑼.蒙古族布尔图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赤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l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和氏。
⑽.蒙古族赫哷氏,亦称何勒氏,世居巴林(今内蒙古巴林左、右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re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
⑾.蒙古族和脱果特氏,亦称何勒特氏,世居地待考。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togot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
⑿.蒙古族赫锡特氏,亦称何西勒,源出巴尔虎蒙古,世居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s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
2014年02月23日 22点02分 9
level 13
源流六
源于国名,出自隋朝时期西域何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据史籍《隋书》记载:“西域有何国。” 西域何国,实际上是“屈霜你迦”之首音节汉译。“屈霜你迦”,就是梵语化词Kushacirc;nika、中古波斯语Kushacirc;nik、阿拉伯语Kushacirc;niyya等的译音。何国位于古康国与古安国之间,是连接东西粟特的枢纽,又译为“贵霜匿”,为昭武九姓诸国之一,一度曾隶属于唐王朝管辖。
2014年02月23日 22点02分 10
level 13
源流七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河北大厂何氏家谱》中记载:
⑴.大厂回族何氏,世居江南金陵上元县,始祖为失兀喇,在元朝时期被赐给蒙古名“何也思答儿”。到明朝初期,何也思答儿随燕王朱棣至北京阜城门,后于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被封为武德将军、上千户,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迁至河北大厂庄定居,并取“何也思答儿”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何氏。
⑵.在回族中,也有取伊斯兰教教义中的汉译“火者”(意为显著和富有,后演变成了尊贵、学者、圣裔)的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何氏。今居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的回族,仍将何氏读为“火”音。
2014年02月23日 22点02分 11
level 13
源流八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锡伯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锡伯族、满族伊拉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还有伊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2014年02月24日 12点02分 12
level 13
源流九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达斡尔族鄂苏尔瑚氏,亦称鄂斯尔,世居木鲁(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苏赫基诺一带)、索伦、卓秦(皆在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surhu Hala。后多冠汉姓为鄂、何。
⑵.达斡尔族克音氏,世居黑龙江克音(今俄罗斯黑龙江下游右岸科奇河流域)、济沁(今内蒙古扎兰屯济沁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in Hala。后多冠汉姓为何、秦。
2014年02月24日 12点02分 13
level 13
源流十
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吉林通志》记载:
鄂温克族格尔克氏,亦称给力克氏、乌尔滚克勒氏,世居葛尔钦(今吉林和龙阴阳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erk Hala。清朝晚期以后,鄂温克族、,满族格尔克氏多冠汉姓为何氏。
2014年02月24日 12点02分 14
level 13
源流十一
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布特哈志略》记载:
鄂伦春族柯尔特依尔氏,亦称克勒特西尔氏,有那旦千、红改达千、车车依尔千等分支。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rtelr Hala。清朝中叶以后,鄂伦春族、满族柯尔特依尔氏多冠汉姓为何氏。
2014年02月24日 12点02分 15
level 13
源流十二
源于改姓,属于因故冒姓为氏。
①据史籍《汉书·五行志》中记载:“何苗,本姓朱,冒姓何。”
②安徽庐江黄屯何氏,是明朝时期著名大儒方孝孺的后代,方孝孺被惨遭极刑后,方氏族人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氏为何氏。但该支何氏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逝世后复姓方。这在何氏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情况。
③在清朝时期何可昆纂修的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中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至元末第二十代怀恩,无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前此之谱,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两部《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
④清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山东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抚,他本姓陈,七世祖随舅氏姓何,延续下来。这种姓源又是不多见的现象。
2014年02月24日 12点02分 16
level 13
源流十三
源于僰人后裔,民间传说僰人未被杀绝,当地何姓人家即为僰人后裔,还说何姓祖先本姓“阿”,因避当朝镇压才改姓“何”。明史有僰人首领“阿大王”在僰都城九丝城被杀的记述。有人曾在当地访一何姓老人,言其始祖何大宁原为酋阿大、阿二同族,后投军至一何姓将军麾下,改为何姓。珙县位于川、滇、黔三省邻接处,是古代悬棺葬最典型的地方,过去曾有明谚“游稞稞(彝族),范苗子,后山何家挂岩子”。至于为什么僰人有悬棺葬俗,《珙县志》记述:“相传有罗因者,因僰人尝其灭宗,乃教以悬葬岩上,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岩以趋吉。”
2014年02月24日 12点02分 17
level 13
何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何姓在山东、河南、湖南、陕西、甘肃、青海已有足迹。发源于安徽的姬姓何氏世居庐江郡,子孙繁衍,遂成望族。汉晋时期,何姓已分布于长江南北的江苏、江西、湖北、四川,东汉时何姓已经越过武夷山进入福建,翻越南岭进入广东。唐朝时二次中原南迁移民,何姓大批进入江西、浙江和福建。明末何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何姓大约有66万人,约占全国人121的0.85%,为宋朝第二十二位姓氏。何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何姓总人口的26%。何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浙江和河南,这四省何姓大约占全国何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湖南、陕西、福建、安徽,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赣浙、豫皖为中心的三大块何姓聚集地。而华北、两广地区是当时何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区。
明朝时期,何姓大约有10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强,为明朝第十六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何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何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和浙江二省,大约占何姓总人口的34.6%,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广东、四川,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34%。
宋元明600余年,何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何姓人口主要向两广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川湘两大块何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部转向东南部。
2014年02月24日 20点02分 21
level 13
何姓当代人口分布与图谱
当代何姓的人口已达到l300多万,为全国第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0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何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大约占何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河南、贵州、广西、安徽、湖北,这六省又集中了26%。四川为当代何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何姓总人口的18%。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长江以北少何姓、长江以南多何姓的局面。尤以四川东北和广东东南是何姓高聚集区。
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间,何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何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桂湘、云贵川渝、湖北西南、江西西:部和南部、陕甘南端、青海东部、新疆喀什地区,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2%以上,有的达到3%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4.7%,居住了大约56%的何姓人群。
在沪浙闽台、湖北大部、江西北部、江苏南端、安徽南部、河南东南角、陕西中南部、甘肃大部、宁:夏、新疆北部,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一1.2%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6%,居住了大约22.4%的何姓人群。
2014年02月24日 20点02分 22
level 13
五言通用联
庐江出望族;淮水育贤孙。全联典指何氏的郡望和堂号。
贤妇散财帛;道姑列仙班。上联典指永嘉王木叔之妻何氏屡劝其夫分资财给弟妹。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永州道姑何琼中仙去,世谓之何仙姑。
人物东西晋;声名大小山。上联典指东晋大臣何充,字次道,庐江灊人,出身于西晋土族。东晋初年,任大将军王敦主簿,又历官中书侍郎、东阳太守,深为明帝和宰相王导所器重,由王导荐为吏部尚书,进中书令参录尚书事(宰相)。成帝死,他受遗诏辅佐康帝,主持政务,选用人才以功臣为先,不树私党,受到好评。但好佛事,大建寺院,耗费巨大,又受世人所讥。下联典指南朝齐、梁时灊人何求、何点、何胤三兄弟,学问广博,不愿做官,先后归隐于会稽若邪山云栖寺。何求逝世后,人称何点为“大山”,何胤为“小山”。
2014年02月27日 15点02分 25
level 13
七言通用联
千秋共识庐江郡;六皖先开宰相家。此联采用安徽省枞阳青山何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何氏郡望。下联典指明末宰相何如宠,字康侯,桐城人,万历年间进士,历官庶吉士、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宰相)。“六皖”,即安庆古为皖国,明朝安庆府辖桐城、怀宁、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六县,故谓。
六十地开基创业;九秋天饮水思源。福建省长汀县县城何氏宗祠“学海堂”联。
木叔妻原为贤妇;永州女得号仙姑。上联典指南宋永嘉人王楠的妻子何氏。王字木叔,乾首年间进士,历官秘书少监、赣州知州。何氏多次劝他把钱财分给弟、妹,被当时人称为贤妇。下联典指唐朝永州零陵何家女儿,名琼,传说幼年时遇到异人送桃给她吃,从此不知饥饿,能测算祸福。乡邻视她为神人,建楼让她居住。景龙年间成仙而去,人称何仙姑,民间传说为“八仙”之一。
2014年02月27日 15点02分 26
level 13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修善积德,名存万载;自始受姓,功盖千秋。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何氏宗祠联。全联典指何氏庐江郡望。
世擅文明,雅重庐山之韵;家传将略,克收石岭之功。上联典指南朝后梁东海郯人何思澄,字元静,其父何敬叔官余杭令。他少年时勤学,工文辞,历官南康王侍郎、治书侍御史、武陵王录事参军。曾作《游庐山》诗,文学家沈约见了,大加赞赏,甚至自称不如,又把这首诗题写在新建的书斋墙壁上。下联典指北宋太原人何继筠,字化龙,后周大将何福进的儿子。后周太祖时官建武节度,深沉而有智略,前后戍边二十年,与士卒同甘共苦。后周开宝年间,后周太宗亲征,攻北汉的晋阳,契丹派兵援助北汉,何继筠领数千精锐骑兵在石岭关拒契丹兵,生擒刺史二人,杀敌千余人,获马匹、兵器、盔甲无数。
庐山树千枝,看看还是一本;江河水万脉,想想终归同源。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何氏宗祠联。全联典指何氏庐江郡望。
肇迹源庐江以来,派远流长,都是渊源一脉;宗祠在狮岛之上,敦宗睦族,还看继述千秋。此联为何氏宗祠联。
缔造果然难,历十五年掌握筹持,差幸科岁偕来,免傍他人门户;守成也不易,愿千百世灵钟育秀,喜见英才蔚起,共扶一族纲常。福建省长汀县县城何氏宗祠“学海堂”联。[1]
2014年02月27日 15点02分 27
level 13
何姓家谱文献
全国何氏统宗谱,著者待考,清康熙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全国卢江何氏家乘,(清)何彤翰等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卢江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注:该族散居湖北通城、浙江平湖等地。
全国何氏家乘十二卷,(清)何易学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三高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图家图书馆。注:该族散居安徽、江苏、湖南等地。
安徽桐城何氏家谱十六卷,末一卷,(清)何玉堂续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桐城何氏族谱四十九卷,(民国)何荫松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注:版心作《青山何氏宗谱》。
湖南零陵何氏宗谱七卷 《湖南零陵·何氏宗谱七卷》(编)(清)何国相 何国增纂修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敦睦堂木刻本 七册 。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属《青山何氏宗谱》。
2014年02月27日 15点02分 28
level 13
何姓字辈排行
湖南楚南何氏字辈:“元自周廷运亨同家国光利开盛世彦贞祖发源长典学能崇德谟嘉可致祥训常殷鲤对诰定锡龙章。”
湖南资兴何氏字辈:“汝忠佐圣明英豪起万基志邦景如道茂俊均渊希正兴文学效见贤即思齐光前由丕显裕后在善贻本支开百世永远庆昌其泽深兼德厚奕冀同被之福长乘昭代蕃衍定可期”。
湖南浏阳何氏字辈:“世德承祖,家传继宗,光明正大,贤达宜从”。
河南扶沟何氏字辈:“国泰肇鸿景祖训守若经作善传继世荷元锡其龄”;十修族谱时后续了四十个字:“佳杰孟祯孝奉容贵姬松方春功德素邑耀安莒宗鲁恩文峻檄群江忠良英登夏吉贯赋信川孔敬蒙”。
河南固始佛山何氏字辈:“从宗成天图秉中元士庆其品乃祖宜敬崇焕丕昭钦若铭鼎”。
湖南何氏一支字辈:“文昌耀万代学明光大朝永直世忠良天命必鸿昭祖德相传远承先启慈祥英才时秀发应运致荣扬”。
河南固始沙岗何氏字辈:“世运除升平祖宗创业成流长源自远本固枝必荣道德为传训永守望贤英留此三十字阖族作派名”。
福建武平上下屋何氏字辈:“何万载家学芳名垂世何克敦成宪笃锡庆光何裕培庭树辉联云章”。
2014年02月27日 16点02分 29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