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5
看山水的图片,不由得想起一个叫亚当斯的一句话——“照相不是按快门,是创作。”
另一句有关摄影的句子是: “ 美无处不在,观察并组合美,将照相和摄影区分开来。”
2014年02月14日 14点02分
28
你咋知识这么渊博,夸人夸的我好脸红。
2014年02月14日 14点02分
level 11
是的,元宵节是比新年热闹,我的印象也是,特别是民国年间。洛宁地区水旱灾少,更没有人来叫你搞什么运动、限制你什么。“丰年腊月足酒豚”的时候多,正月又是农家的大闲月,人们几乎是拼命在游艺。
过年时节没有灯,只是看到谁穿了什么新衣,而元宵节,让人有一种蒙胧的感觉,说是夜晚,却又不黒暗。各种各样的灯形成的溢光流彩,流动跳跃着的色彩。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处在一种蒙胧的、流光溢彩的美的世界。白白的灯纸上,浓彩重色的画着各种各样的人物,故事,飞禽,瓜果;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八仙过海,张良拾履,寿桃和莲藕,还有佛手,香蕉,荔枝。给文化生活贫乏的农村人,特别是小孩子,以丰富的享受。人物画很古拙,有的只是象征性的一笔,我们却能用丰富的想象去补充。那怕是一片绿叶,人物头盔上的一撮红缨,也给人一种兴奋与喜悦,让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元宵是中国人的灯世界,各种各样的花灯竞相出现。有小孩子们提着的,散散落落游动的灯;有一长串一长串,挂在村边街头的,老奶奶们的各种菩萨会的灯;还有成年人的龙灯,还有踩高跷人肩上挑的担子灯。这种担子灯是成对的,踩高跷人轻悠悠的在肩头转动担子的时候,灯在观灯人的头上边飘浮、闪翅、飞翔、旋转,老远就能让人看到。
这些长串灯、担子灯、龙灯,差不多都是玩灯人自己精心制作的。一到农闲了,有人就在下功夫了。因为谁家的灯扎的好,会很快出名。姑娘们,小伙们,谁的灯扎的好,找婆家、说媳妇,都不用操心了。只要有人一提名字,旁人就会搭腔说:“哦,这姑娘手巧着哪,、、、人也长的俊着哩!”“啊呀,这头儿你还不给,你还想找个啥人家呀?你看这小伙子的灯扎的,巧着哪!”丰富的游艺活动,反映着人们的文化水平,也反映着人们的经济富裕程度,也增长着人们的生存经验。
可惜的是,农业合作化以后就很少了,大多数人去顾肚皮去了,这样的活动,就大大地减弱或没有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直到八十年代生活的人,是很少有享受到这种节日经历的。我还敢说,这种节日的规模之大,花式之多,这些年代出生的人,想都想不到的。比如,我元宵节期间回学校,看到洛阳以西,渑池、灵宝、三门峡(当时不叫三门峡,叫“峡石车站”)一带,一直到潼关(五八年以后铁路不再经过这里,而是向南移了四十里的“孟塬”),还有专门为女孩子们搭的秋千架,上边还装饰着彩色灯笼,老远就能看到它的存在(故县没有)。这都是新年和无宵期间,人们的游艺活动。
2014年02月15日 15点02分
37
现在传统的闹花灯节目没有了。七十年代时,各单位门口都要有一个有特色的灯,新华书店一带是灯展,猜灯迷的地方。很有看头的十五,现在,几乎没啥了。
2014年02月15日 23点02分
level 10
我看见了好多好吃的,烤红薯、冰糖葫芦,都是我的最爱,还有我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棉花糖。
2014年02月16日 12点02分
40
回复 云是雨家乡 :
2014年02月17日 03点02分
level 10
谁谁谁图片拍的不赖啊,只是,俺的流量这个月又要超额了!
----------- 我是你水哥,你净水安!
2014年02月17日 12点02分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