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论道〗〖丑媳怕见公婆〗
中华诗魂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1
dujj1113 楼主
年轮by百度刀小蜻吧【爱诗至逝】
——
呜咽的年轮从树腰炸裂
染成木头苍白的证明
春天,啄木鸟失业
碧玉零落,无处鸣冤
蘑菇爬满试卷,坟头
目击了绿色贵族的腰斩
.
校服下埋葬着年轮
停尸房正适合霉变
骆驼峰、熊猫眼,还有
漩涡抽风在镜片
.
当眩晕的落叶渐渐安睡
春泥嚷嚷着醒来
说她梦见了长长的喙
梦见蘑菇蹒跚着逃离朽木
梦见陪葬的年轮浮出地面
以及冉冉升起的绿色华冕
2014.1.14

◆海伦凯勒说:“ 领悟应该比理性的分析更重要……既使我们了解了一朵花,了解了它的根枝叶,甚至它的整个生长过程,但是,我们仍然不懂得如何欣赏一朵带着露水的鲜花。
◆「解诗」是猜测,揣摩,尽可能还原作者写诗的「意愿」。即考虑作者本人的性格,也考虑所处的环境。所有解读不排除「二次阅读」有意无意添加的「个人主观感受」。曾有台湾诗者刀小蜻说过「诗人作品一出,即会失去其唯一的解释权」换句话说谁都可以按自己的内心,灵魂深处去解读,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能做的就是领悟!

下面的解析仅供参考:
◆此诗是在「升学压力」的大环境下写的,不排除所言之物是对现有教育制度的控诉。也可能是像作者这个年龄段(高中)所期望的「美好」(有充足的业余时间,可以自己支配的欢乐时光)被剥夺。
「失落」「失望」「绝望」到再次燃起「希望」的一个过程。这也正应了洛夫的那句话「
揽镜自照,我们所见到的不是现代人的影像,而是现代人残酷的命运,写诗即是对付这残酷命运的一种报复手段。」
-
◆如果是一部电影,全诗分为三节,也就是三个大的「特写」
①随着一声巨响,土举起树,树举起云,云举起满天苍惶的呐喊与呜咽。断头的树要控诉,已显得苍白无力「染成木头苍白的证明」。
最繁忙的季节,啄木鸟失业了。「碧玉」=「树叶」四处零落,无法喊冤。腐朽的断木上蘑菇千军万马「蒙太奇剪接」:试卷上多了矮矮的坟墓。
②教室里死气沉沉,一个个倒头睡在教室里,活脱脱的一个停尸房。直见他们佝偻着背,高度眼镜下有一双黑黑的眼睛。
③「落叶,春泥」=「秋去春来」又是季节更替之际,「春泥」做个好梦「长长的啄」=「啄木鸟回来了」,原先朽木的地方又是一片森林。

前面是整首诗给我们带来的视觉盛宴。下面就具体看看作者用了那些元素,才使得这电影回味无穷。

①作者擅用「隐喻」,想说的不直面对你说,而是找了个「中介」帮忙说话。「碧玉」,「蘑菇」是一节的代表。「碧玉」=「树叶」=「生命之繁盛」=「美好正值壮年」 , 「蘑菇」=「坟头」「生命的凋落」=「一切美好都已不在」。年轮上已听不清风声,蝉声。
「骆驼峰」,「熊猫眼」,「漩涡」同样是「隐喻」,「骆驼峰」=「驼背」,「熊猫眼」=「太累」,「意象」跳接干净利落。
②「意象」繁复,换句话说,五彩缤纷,处处精彩。跳脱了传统的「白描」,概念化的表达方式。
◆再好的电影也会有人吐槽。这部电影,准确的说是这首诗也是在所难免。读者总想依照自己的意愿来勾勒结局,或者某个情节,这样就有了「二次创作」
原诗首节
「呜咽的年轮从树腰炸裂」,既然诗题是「年轮」,那么就要「抛头露面」,丑媳怕见公婆,这里是漂亮媳妇,当然就不必拘谨啦!留个彩头,「年轮」置句首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苍白的证明」像这样「形容词式」的句子乃诗之大忌。「诗不是形容词的垃圾场」。多过的形容词修饰影响「诗美学」。多试着用「动词」+「名词」写诗。「证明」一词略抽象,换具体物像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感官。
后四句还可以「精炼」,「绿色」在首节及全诗来看已是「贵」的了,为何又加「绿色」?
「啄木鸟失业」,「碧玉零落」,「蘑菇爬满试卷」,这三个都是状态的结果,众山之中突然多了一点油彩。「无处鸣冤」略显突兀,不够洗练。
.
二节
「埋」,「葬」都是动词,此处重复使用。「抽风」:抽风,在医学上称为“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抽风时,病儿意识突然消失,双眼上翻、凝视线斜视;面部肌肉或四肢肌肉强直、发硬、痉挛或不停地抽动,一次发作可由数秒至数分钟。这里作者用的极其形象,可惜的是没有平行放置以造成完整的「意象跳接」
三节
后四句整体算是一个长句,作者似乎想使用西诗舶来品「回行」技巧,结果显然不成功。
◆「回行」简单说,就是一句诗文意未完结前,强迫分行断句
①造成突兀音节(避免原诗音节太呆板顺畅,流於打油体)
②造成悬疑感,断句之处语意未完,留下谜题,如侦探小说
如追读下一行,方能解开谜底
③将诗中key-word重点字,强迫断句跳到下一行,成为次行「置首词」
以突显这个词,达到强化key-word目的
详见改诗的一节

年轮【椭圆修改】
——
年轮呜咽着从树腰炸裂
乃染木头成一面诉状
碧玉妆落,啄木鸟失业,蘑菇霸占
试卷,坟头目击了贵族被腰斩
.
校服下埋着年轮
停尸房正适合霉变
骆驼峰、熊猫眼,漩涡
抽风在一副刚换的高度眼镜片
.
当眩晕的渐渐睡去
春泥便嚷嚷着醒来了
地面内部旋飞起千种鸟声
2014年01月25日 16点01分 1
level 11
dujj1113 楼主
我们更多的是提倡个人的领悟而非庖丁解牛」式的分析论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刀法」,如何解要看自己的想法。在个性张扬的时代,宁愿做那个标新立异的,也不做那个平庸默默无闻的!
不要因为别人的解析而否定自己,埋没了自己想法或者见解。
2014年01月25日 16点01分 2
level 11
dujj1113 楼主
橙子回复:
过于琐屑的剖析,有时候还是会阻碍你洞察更深处的本质。我只打几个比方吧:
第一,关于隐喻。何为隐,何为喻?对诗歌的必要性而言(我是只打动心灵而非炫人眼球),它们存在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是不是一定要有喻体这种流于形式的东西呢?如果“隐”而不喻是不是某种情况下产生更深刻效果?比如曼德尔施塔姆《黑太阳》开头“今夜已无法挽回——”仅仅是靠一种“不说”将你拉入广阔而神秘的可能性,这是不是一种更深远的诗意呢?我再次重申我对意象广义的理解,圆圆。意象并不是意义+图像,而是诗人经由肉体对世界远为宽广的、浓缩了的印象。你想想,印象,到底能涵盖多少范畴?
2014年01月25日 16点01分 3
level 11
dujj1113 楼主
第二,关于白描。我不多说,只推荐一个诗人安娜.申切斯卡。你读她的诗作后,想想白描手法是否有自己的优势?优势在哪儿。
2014年01月25日 16点01分 4
level 11
dujj1113 楼主
第三,关于词性问题。哪些词语被发明不是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呢?真的要仅仅因为词性这种表面形式缩小你的语言矿脉么?简单比方,“纯银的餐具”自然没什么好说的,但如果用“纯银的祝福”呢?“贵重的宝石”当然是废话,但“贵重的光芒呢?”又比如约翰.阿什贝利“焦虑的最内层,一边出现一边融化”,一边出现一边融化,仅仅几个动词就搭配出无穷的诗意,为什么?因为“一边……一边”表示并行关系,而出现和融化原本在人们的习惯思维里是有先后的。仅仅秩序的砸碎也能撼动人心,对吗?
2014年01月25日 16点01分 5
level 14
推荐精品,理由有三:一是把自己感悟与体验入诗,举双手赞成;二是心若安,眼即明。生活不缺少诗意,缺少的是一双发现它的眼睛;三是当下不缺诗人不缺作品,缺少关注、聆听、互动,缺少深度解析与中肯批评。@fengmingguohai
2014年01月26日 00点01分 6
level 12
其实改的时候少涉其类似于文言字眼,首一韵尾用韵再揣摩整诗的声韵能不删节尽量不删节。
对于刀小蜻老师改过的作品看过些好作不少,有些只能呵呵。直言莫怪
勿一套路来改,一个人写诗,而雅赏者百人百人味,归则保留原诗意境所散发的情感及共同点。
2014年01月26日 00点01分 7
嗯嗯,谢谢青丝的直言不讳!文学交流理应如此!对于你说的改诗部分也是感同身受!失去了原味不说,感情也失去了大半!就像说的,每一位读者看到的每一首诗歌都多多少少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2014年01月26日 09点01分
level 15
2014年01月26日 02点01分 8
level 14
精彩解析,观点独到,附议加精!
2014年01月26日 04点01分 9
level 14
你是我的眼 - 林宥嘉

2014年01月26日 12点01分 10
level 14
2014年01月26日 22点01分 11
[吐舌]
2014年01月27日 15点01分
level 9
就读诗或理解诗来看,要读懂一首诗,就首先要搞清楚写诗的人他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下写的这首诗,然后再结合诗本身的文字表达,及排铺方式,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走进作者诗中的意境,读罢,走出作者的意境后,我们要能够汲取作者的不同意境中采用的不同表达方式为我们的诗歌创作所用。就上面这首诗本身来讲,如果没有楼主的解析,我们刹读,很难理解,很难进入诗中的意境,说是现代诗,没有现代诗的特点,读起来让人不知道其所以然,说是古诗,又没有古诗的韵律和文字呈现。也许是我学识浅薄,对诗的真谛没有悟道,总这这首诗如果没有楼主的解析,我就是读十遍可能也不会跟考前学子联系到一块,我更可能会理解成一首哲学诗。
2014年01月27日 04点01分 1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