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弘治元年明孝宗的初步革新之政
大明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2
一、革新之缘起
成化二十三年,明宪宗去世。明宪宗一生并不算昏庸至极,但也不算能与李世民并肩的盛主。《明宪宗实录》给他的最后总结是“上以守成之君,值重熙之运,垂衣拱手,不动声色而天下大治。”但就是这么个开创了“成弘之治”的国君,从成化十八年关闭西厂开始,正式开始了朝臣倾轧。
大家一般说党争源于嘉靖时期,这绝对是谬误,事实上,在成化中期党争就开始了。党争开始的原因是地域性的歧视。所以,朝政当时以地域来划分党派。以万安、刘吉、尹直等人为北党,王越、刘珝、尹旻等人为南党。从成化十八年第二次请罢西厂开始。
之后我不说过程了,我就弄一份年谱给大家看一下:
成化十八年三月,明宪宗第二次罢西厂;
成化十九年六月,调汪直为南京御马监,被贬为奉御,同时,王越被除名,安置在安陆州;
成化二十年正月,掌东厂司礼太监尚铭贬往南京净军(尚铭初为汪直党);
成化二十一年九月,大学士刘珝因为儿子刘镃的缘故,被万安等人排挤出朝廷致仕;
十月,李孜省等北党成员复职(都是传奉官);
成化二十二年五月,吏部尚书尹旻因为儿子尹龙犯罪,被李孜省诬陷致仕。
最终,以万安为首的北党完全胜利而告终。这场党争在史学巨匠谈迁看来是“群贤汇征,彼此矛盾,非国之福”(《国榷》卷35)
2014年01月21日 15点01分 1
level 12
二、革新之主
明孝宗朱佑樘,据《明孝宗实录》载“寡言笑慎,举止出于天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少年老成,可以说,和童年时代的明宪宗很像。成化十一年,在父子相认之后不久,朱佑樘晋为太子。在《明史》的记载,似乎明宪宗从一开始就要刁难他(关于这些说法,大家可以详见《明朝那些事》《被遗忘的盛世》等书籍),实际上,明宪宗在成化十八年之前(可能还要更后算),一直对他这个三儿子非常好,希望把他培养为一个储君之才。
2014年01月21日 15点01分 3
level 12
这位注定为革新之主的明孝宗朱佑樘在九月初六即位之后,明孝宗定于九月十二日上朝,但是,明孝宗没有想到,还没到九月十二日,才九月十一日,他就收到了御史韩重、监察御史陈毂等人就上书了。
2014年01月21日 15点01分 5
level 11

2014年01月21日 16点01分 6
level 12
[真棒][真棒][真棒][真棒]
2014年01月22日 11点01分 8
[太开心]
2014年01月22日 12点01分
level 12
十二月二十六日,李孜省死于狱中。《明孝宗实录·卷八》这样交代李孜省的死因“孜省不胜楚掠,至是死”。但是李孜省死了,梁芳被贬谪了,还有一个妖僧继晓没事。弘治元年,继晓因为“继晓先与取药诈还,为有司执送,斩于市”(《皇明通纪校勘记·卷二十四》)。
虽然弘治中期明孝宗仍然启用传奉官,但在成化二十三年的下半年而言,确实为人们出了一口气。当然,在成化二十三年的下半年,明孝宗也在着力汰除“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
2014年01月24日 08点01分 16
level 12
纸糊三阁老指少师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万安、少保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刘吉、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户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尹直。
泥塑六尚书指吏部尚书李裕、户部尚书李敏、礼部尚书周洪漠、兵部尚书余子俊、刑部尚书杜铭、工部尚书贾俊。
2014年01月24日 08点01分 17
level 12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戊午,大学士万安、刘吉、尹直上书请求致仕,孝宗不允。
九月癸丑,吏部尚书李裕、吏部侍郎徐溥、刘宣、户部尚书李敏、侍郎王玙、李嗣、礼部尚书周洪谟、礼部侍郎黄景、倪岳、兵部尚书余子俊、兵部侍郎何琮、吕雯、刑部尚书杜铭、刑部侍郎何乔新、程宗、工部尚书贾俊、工部侍郎陈政、潘礼、都察院右都御史刘敷、左副都御史边镛、大理寺卿冯贯、国子监掌监事礼部侍郎丘浚、大常寺掌寺事礼部尚书刘岌、侍郎丁永中、鸿胪寺掌寺事礼部侍郎贾斌各自上疏致仕,这一次有二十六个高级及中级官员请求致仕,孝宗更不能答应,于是所请不允。
十月丁亥,万安自己请求致仕,孝宗允许。
戊子,刑部尚书杜铭乞求致仕,孝宗允许。同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余子俊乞求致仕,孝宗不允。
十一月丙申,徐溥、尹直、张锦请求致仕,孝宗不允。
辛丑,吏部尚书李裕请求致仕,孝宗允许。
戊戌,彭韶、左钰请求致仕,孝宗不允。
甲辰,刘吉请求致仕,孝宗不允。
庚戍,周洪谟请求致仕,孝宗不允。
2014年01月24日 08点01分 18
level 12
这就是我从《明孝宗实录》里找来的从九月到十一月九次大臣上书请求指示的资料。这群人其实不是屡试不爽。像万安,其实已经被抓住小辫子了,他才没办法,上书致仕的(见附录1)。像杜铭、李裕是上书致仕屡试不爽的,孝宗一看,好啊,你的致仕愿望那么强烈,我只能把你开除了。
当然,我们没有说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都是坏的,好的孝宗还是留的,比如户部尚书李敏、礼部尚书周洪漠、兵部尚书余子俊、工部尚书贾俊都是留下的。另外右都御史刘敷直接被罢职。现在的弘治朝七卿为之一新,七人分别是:吏部尚书王恕、户部尚书李敏、礼部尚书周洪漠、兵部尚书余子俊、刑部尚书何乔新、工部尚书贾俊、左都御史马文升。
2014年01月24日 08点01分 19
level 12
内阁又如何呢?万安在成化二十三年十月丁亥致仕,八天后,癸巳日,六科十三道相继弹劾大学士尹直、吏部尚书李裕、右都御史刘敷、右副都御史丘鼐、礼部左侍郎黄景,这些人全部致仕。而也就是仅仅罢黜万安六天后,徐溥入阁。十一月乙卯,詹事府少詹事刘健入阁。至此,弘治朝最初的内阁雏形开始,内阁首辅刘吉、内阁次辅徐溥、大学士刘健三人。
刘吉被留,大家似乎会有所不解,毕竟“纸糊三阁老”三个人中,其中两个人已经收包袱回家了,就剩下一个刘吉,这是为什么?所以后世如孟森、黄仁宇等众多重量级史学家都认为这是弘治朝的一大弊政。但是,下判不必过于武断,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明孝宗罢黜和提拔大臣的几个时间:
2014年01月24日 08点01分 20
level 12
十月二十一日罢万安,二十七日徐溥入阁;
十月初六罢吏部尚书李裕,初十任王恕为吏部尚书;
十一月初八罢右都御史刘敷,初十任马文升为左都御史;
十一月十八日罢尹直,,二十日刘健入阁。(《弘治帝》一书列出的详表)
2014年01月24日 08点01分 21
level 12
可见,明孝宗之前的那么多不允,其实是在寻找合适人选,找到一个罢了那个人,擢升另外一个人。刘吉在这个时候一直上书(上书所言都切实孝宗心意),俨然有正义之举,所以使明孝宗在罢不罢黜刘吉的问题上举棋不定,最后只有把刘吉擢升内阁首辅了。
再者,看《明孝宗实录·卷八十二》,史官对刘吉的评价是:“吉性渊毅,喜怒不形于色,遇事能断。”最后的离任纯属是太得罪言官了,以及他两面三刀的面目暴露出来,导致他在弘治五年致仕。
弘治朝的冗员行动其实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吏部尚书王恕和左都御史马文升将有更大的动作。
2014年01月24日 08点01分 22
level 12
成化二十三年十月初十,在罢黜上任吏部尚书李裕后四天,明孝宗启用王恕为吏部尚书。
新上任的王恕果然不负众望,据《玉语从堂》的记载,王恕一上任后,就在自己的宅门上写上:“宋人有言,受任于朝者,以馈及门为耻,受任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今动曰贽仪,而不羞于人,我宁不自耻哉?”王恕贴出这一句话表明了他的惩治吏治的决心。
2014年01月26日 06点01分 24
level 12
明朝建国伊始,设立的选官制度为“非科举者,毋得与官”(《明史·选举志二》)。但到中期,随着各种的原因,出现了“传奉官”“纳资为官”等脱离选官制度的产物。孝宗刚一即位,大笔一挥,把两千多名传奉官清理一空,可是对这些纳资为官的官员未加以及时的清理。所以在王恕的《王端毅公奏议》这样记载:“自成化二十一年至弘治元年二月终止,吏典人等纳过粮草等项已到部者,共二千一百五十余名;生员纳过银米以入监者,共六千余名。”对于杜绝纳资为官的现象,王恕认为停止纳粟,为了避免有的地方来些天灾就请朝廷纳资为官,王恕奏议,必须要严禁,接着以后地方政府只能遵守祖制在农民里面选,不能够滥收,这样子百姓才能够安心。而对于这八千多人,孝宗并没有全部裁撤,而是将文理畅通和文理稍通、写字端楷、非请客者留下。其余的人让他们在学校读书,以备让他们提高素质,以后参加科举当官。这样子一来,成化年间通行的捐纳制度烟消云散。
2014年01月26日 06点01分 25
level 12
当然,明初不只有科举当官,太祖用了一种选官制度,即保举制度,保举制度最兴盛的时候,是在洪熙、宣德、正统年间,但是,正如同魏朝废除察举制,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一样,这些制度都是用久了就会出现弊端,保举制也不例外。王恕认为保举制的弊端在于,这些人(想从保举制升上来的人)和妃子说是什么远房亲戚,不论熟悉不熟悉,一律选用,实在是有坏成法。王恕提出的解决办法分为两点:
2014年01月26日 06点01分 26
level 12
第一点:一切要当官的人全部到吏部来考核,单单凭借一个人的推举,而不去考核他,实在有失公平;
第二点:这些人不能够向那些有权之人乞职,不允许上书给皇帝要职,这些人只能向吏部上书,等到考核这个人三年六年,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都要由吏部考核出来的情况给予官职。违令的人(即被保举人),就由司法处理,不管有官无官,一律发配原籍为民。保举人一起治罪,如果吏部不追究你的责任,那么就等着言官的弹劾。
孝宗看了王恕的的奏议后,下旨说:“今后一应人员,不许营求内外权要冒滥升职,违了的治罪不饶。”(《王端毅公奏议》)
2014年01月26日 06点01分 27
level 12
作为刚上任的吏部尚书,王恕一下子端掉了成化时期吏治的两大弊政:纳资为官、请托幸门,切掉这两科吏治毒瘤后,明孝宗与王恕开始要进一步提拔贤才。
对于选官之人,王恕曾经告诫孝宗说:“当如孟子所谓左右诸大夫、国人皆曰贤,见贤焉,然后用之,斯可矣。不当似晋文公独谋于勃提二用赵衰得人如衰之贤。柳宗元犹且讥之,况不如衰乎?”(《王端毅公奏议》)
王恕不但教明孝宗对选才要尊重大家的意见(这点有利有弊,就是在这点思想的指导下,苦了王越),而且他还教孝宗要认识到那些身居下位但是却有大才的人,原文摘录如下:“果有大才大智之士屈在位下,许在廷大臣及在外巡抚巡按等官从公指实具奏蔫举,从本部访察其人,果如所举,然后奏请量才任用。”(《王端毅公奏议》)
正是如此,在王恕掌管本部部院这五年间,选拔人才无数,《明史·王恕传》特地选了王恕推举的几个“大才”来夸赞,“恕扬历中外四十余年,刚正清严,始终一致。所引荐耿裕、彭韶、何乔新、周经、李敏、张悦、倪岳、刘大夏、戴珊、章懋等,皆一时名臣。他贤才久废草泽者,拔擢之恐后。弘治二十年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号为极盛者,恕力也。”
讲完了王恕,现在来讲一下左都御史马文升。
2014年01月26日 06点01分 28
level 12
刘明
2014年01月26日 13点01分 29
[呵呵]
2014年01月26日 14点01分
level 11
更新已读
2014年01月26日 14点01分 31
[呵呵]
2014年01月26日 14点01分
level 8
这不是讲稿吗?
2014年01月26日 16点01分 32
是的,我的两篇原创帖都是在群里讲完再发到贴吧里的
2014年01月27日 03点01分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