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阿尔巴尼亚系列电影VCD、DVD碟全面上市 阿尔巴尼亚电影对现在很多的读者来讲,都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对那些六十年代 生人的读者来说,却有着说不出的亲切和道不明的味道。上个世纪50-70年代,中国和阿尔巴尼亚在历史上有过一段特殊的友好时期,所以,人们接触到了大量阿尔巴尼亚的电影。最近,有20部当年在中国曾风靡一时的阿尔巴尼亚电影在音像市场上悄然面市。 这是中国音像市场上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对一个国家的电影做较细致的回顾。有点冷门,也是一次集体回忆。同时,这次也会有大篇幅的图片资料第一次较完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对于喜欢收集老影片的影迷来讲,这会是个好消息。 记者采访了发行单位负责宣传的麦克,他说:“这次的销售对象是中年人、超级影迷,还有一小部分十四五岁为了讨好父母的孝顺孩子——那些电影属于他们的父母,现在挺多的小孩知道心疼父母,他们不光追星,谈早恋,……” 过去了的岁月,又会在留存的记忆中涌上心头吧? 阿尔巴尼亚号称“山鹰之国”。二十部阿尔巴尼亚电影按引进时间排序,分别是:《山鹰之歌》(1962年)、《他们也在战斗》(1962年)、《我们的土地》(1964年)、《最初的年代》(1965年)、《海岸风雷》(1968年)、《广阔的地平线》(1968年)、《创伤》(1969年)、《宁死不屈》(1969年)、《地下游击队》(1969年)、《伏击战》(1970年)、《战斗的早晨》(1971年)、《勇敢的人们》(1971年)、《脚印》(1971年)、《第八个是铜像》(1973年)、《山姑娘》(1974年)、《在平凡的岗位上》(1974年)、《战斗的道路》(1975年)、《初春》(1976)、《小贝贝》(1976年)、《石油赞歌》(1976年)。VCD碟两片,DVD碟单片,现已全面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多部电影作品是根据阿尔巴尼亚的几位著名诗人、小说家的作品改编而成。像《我们的土地》是根据亚科瓦在1954年写的话剧改编而成的;《最初的年代》是根据吉亚泰的《沼泽地》改编而成的,这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广为中年观众熟知的《第八个是铜像》、《广阔的地平线》则是改编自阿戈里的作品。这几位在阿尔巴尼亚文坛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尤其是在诗坛。 阿尔巴尼亚曾三次更改国名。第一次是1946年1月11日定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1976年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改用现国名阿尔巴尼亚共和国。这次的电影都是来自阿尔巴尼亚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中期的电影。当时第一部被引进的阿尔巴尼亚电影是《山鹰之歌》。 这一系列阿尔巴尼亚电影曾经给很多中国人的童年和青春抹上了浓重的色彩,不见得电影有多么高的艺术水准,也不见得演员的表演水准有多么高超。由于那时的文化生活匮乏,一部电影可以看几个来回而乐此不疲,群众的直接反映是可以因某一句台词,集体心神领会,大笑不止。看的次数少,哪会有这样的效果? 还有一点是喜欢配音的读者最欣喜的。多部阿尔巴尼亚电影的配音演员都是我们喜爱的著名配音演员配音,在其中你可以听到已去香港定居的刘广宁的声音,已逝配音大师邱岳峰值得一听再听的声音,还有李梓、尚华等众多配音明星的配音。 一、特别推荐十部经典阿尔巴尼亚电影 ·地下游击队Njesiti Guerril(1969年引进) 故事梗概:二战期间,阿尔巴尼亚游击队在某市击毙了意大利法西斯的走狗马卡列奇上校,接着又出其不意的夺走敌人军火库的枪支弹药,烧毁了军火库。由于叛徒的告密,女游击队员德丽塔被捕。意大利警察头子对打进敌人内部的游击队员彼德罗产生怀疑,故意让彼德罗去枪毙德丽塔以验真伪,为了保护战友,彼德罗暴露了身份。在千钧一发之际,地下游击队赶到,营救了他们,活捉了法西斯警察头子。 ·第八个是铜像Familja e Peshkatarit(1973年引进)
2004年07月23日 17点07分
3
level 1
4、《宁死不屈》——(取笑墨索里尼)墨索里尼总是有理,不但现在有理,将来有理,而且永远有理。 这句话后来发展成姐们、哥们之间吵架、斗嘴、开玩笑的常用语,只是主人公的名字换了。大部分记得这句台词的人给我们的印象都很乐观,每个人复述时的表情都喜上眉梢。真高兴。
2004年07月23日 17点07分
5
level 1
八神惹人讨厌!但他最有人气!再见!朱哲兄弟!还有各位!ZS
2004年07月23日 17点07分
6
level 1
ZS,你下了吗?你总是自比八神,但“八神”在这个社会,是无法立足的。
2004年07月23日 18点07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