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天下◢◤】论民生新闻的两次提升
江苏卫视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7
百读
2007年10月19日 08点10分 1
level 7
首先,强化“上下结合”、“大小结合”、“点面结合”。其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新闻更加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另一方面却站在民生的视角,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一方面关注下层百姓的身边“小事”,关注“民生”,另一方面关注上层党政部门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时政“大事”,关注“国计”;一方面“眼睛朝上”,做到让市长满意,另一方面“眼睛朝下”,做到让市民满意;一方面专注于百姓衣食住行的一些点,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报道视野,以审视社会的芸芸众生。在打造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努力做到帮忙不添乱,.既为百姓说话,也替政府分忧。力争成为架起干部、群众、政府和老百姓之间的联系纽带、沟通的桥梁,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正因如此,后民生新闻有一个理念,那就是民生新闻能够而且应该成为新闻舆论的主流。②民生新闻的创作者不仅仅是一名构建和谐社会的宣传者,一个社会现象的旁观者,而是应该成为“三个代表”和“三贴近”的执行者。 其次,强化新闻的本土化、地域化、贴近性和接近性。本土化、贴近性原本就是民生新闻的最明显的特征,后民生新闻对此进一步强化,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新闻播报的方言化,节目主持的个性化和直播化。此外,后民生新闻强调新闻的深度报道和追踪报道以及新闻的幕后调查,尽可能使新闻节目往“深”和“厚”的方面发展,对新闻资源进行深度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强化节目的纪实性和原生态,抓细节、抓情节,抓现场感和画面感,以此凸现新闻的贴近性。 再次,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过去,民生新闻提供的内容多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鸡毛蒜皮的事情为主,内容很讨巧,加上功能无限的放大,以至于造成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缺失,期间虽有很好的收视率,但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后民生新闻则较好地掌握着民生内容的度和量,以负责任的态度和人文关怀,为自己争取到更好的生存空间和舆论氛围,引得了观众的认同。特别在处理批评报道中,后民生新闻比较好地做到不越位、不缺位,遵循“有理、有利、有结、有度、有情、有法”的原则。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后民生新闻也是进一步推进中国民主制度化建设的典范。 此外,后民生新闻强化了民生新闻回归新闻本质的意识。民生新闻之所以受欢迎,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较之传统新闻,它开始了向新闻的本质回归,它对新闻真实性、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的价值判断以及趣味性、知识性、服务性等价值的辅助性因素的运用,实际上就是新闻本质的一种回归。后民生新闻对此进一步进行了强化。正是基于这种思维,新闻界喊出了“感谢民生新闻”和“告别民生新闻”的声音,希望按新闻规律去采访、制作新闻和节目,按照新闻的本质属性去判断新闻的价值。① 可以说,后民生新闻在相当的程度上对民生新闻的琐屑化、低俗化、庸俗化等倾向进行了彻底的纠偏和校正,使之更加符合受众的要求,符合新闻价值的规律。当然,后民生新闻也秉持了民生新闻以民众的平视角度,关注民生的基本价值理念,不过,后民生新闻的视角是有高度的平视,是有深度的透视,其中彰显了一定的广度和厚度。总之,后民生新闻的出现使民生新闻得到了更高品质的提升和自我超越。 三、民生新闻两次提升的传播学价值 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再到后民生新闻的历程,民生新闻历经了两次品质提升和自我完善,这种提升和完善,对于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传播学价值: 1、传播理念:以受众为中心。 长期以来,媒体传播者以救世者自居,居高临下,以传者为本位,采用“我传你受”的传播模式。民生新闻的兴起及其走向,有意识地改变这种传播模式,确立了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的全新传播理念,并将话语权交给广大的受众。因为,今天的观众不再是呆坐在电视机前的被动者,观众是挑剔的,节目只要稍不合他们的口味,就会转台。据统计,在南京和成都地区几档具有代表性的民生新闻节目中,市民的出镜率都超过了50%,有的甚至还高达80%以上。在这些节目当中,记者和解说词退居到次要位置,同期声被大量地运用,生动的画面、鲜活的市井语言使媒体与市民实现了零距离的贴近。 不仅如此,为了强化受众本位的传播效果,民生新闻的传播者积极拓展更为开放的传播空间,并且变单向传播为观众的双向参与,使受众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现场热线、手机短信、网站以及市民的DV记录等多种参与方式,不仅为民生新闻节目赢得了忠实的受众,同时实现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沟通了解和信息交流。
2007年10月19日 08点10分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