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叫我教授好了
楼主
长江千里奔腾向大海,流出湖北的一刹那,在鄂东赣北小池口蓦然回首,划出一道美丽的弧,弧圈里的一块地,名为龙感湖。“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典故就出于此。
57年前,经国务院批准,在这里围湖开垦,成立省属国有农场——龙感湖农场。
17年前,时代赋予这片土地新的使命——成立黄冈市龙感湖管理区,被赋予县级党委、政府职能。
半年前,“双强双兴”发展战略再次激起这片土地新的嬗变。
让我们一起走进龙感湖,感受发展的脉动。
新定位:从农业国家队到经济开发区

11月21日,省经信委网站上挂出一条消息,沸腾了初冬时节的龙感湖:龙感湖、英山、黄梅三地共同组成的鄂东纺织产业集群,纳入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由此,龙感湖工业产业集群实现了零的突破!和黄冈窑炉、武穴医药化工、团风钢构等“巨无霸工业航母”一起,并列成为黄冈市七大重点产业集群之一。
不仅仅是纺织业突飞猛进,再过几天,全市首个国家级棉花储存战略储备库就要正式落户龙感湖!国内唯一的一家拥有国际专利的高科技企业已经在龙感湖破土动工;秸秆发电、沼渣发电等绿色能源集成示范区正在有序推进……过去只种庄稼的农场,如今已在1万多亩的土地上星罗密布地种下了100多家企业!
从农场完美转型到“工厂”,其奥秘何在?龙感湖管理区党委书记黄智敏认为,思路决定出路,新转变关键来自于新定位。
2012年,时任市长的市委书记刘雪荣亲自参加龙感湖三级干部大会,并为龙感湖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定位:成为循环经济的样板田。





围绕这一定位,龙感湖人提出四条现实路径: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全域信息化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
四区同行,四轮驱动,紧扣“双强双兴”,推动龙感湖从国有农场向循环经济示范区的转型大道上奋力狂奔。
新发展:“双强”的重点突破
强工:从一家厂到一条链的嬗变
在龙感湖,有一位传奇的本土企业家,他用11年的时间,实现了从一家企业到一个产业链的发展。
11年前,依托龙感湖丰富的棉花资源,张耀华回乡创办了力达棉纺织厂,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首先收购兼并了另外两家棉纺企业,接着又向上游扩张,收购了一家轧花厂。2012年,他再次向产业链上游迈进,进军棉花仓储物流环节——这个仓库已经通过初审,于11月底成为国家棉花战略储备仓库。
回顾自己的发展历程,张耀华总结了三句话:“链条长了,领域宽了,企业强了。”
张耀华个人的发展之路,折射出的是龙感湖纺织业乃至整个“强工”发展的轨迹:千方百计地发展壮大产业集群。
从棉布到棉库,是产业链的纵向延伸。
除了纵向延伸,还有横向扩张:仅今年一年,龙感湖就新引进5家纺织企业,新增织布机台数达到3200台,是过去十年总和的16倍!
除了产业链的延伸,还有循环经济链条的延伸。龙感湖从我国黄酒第一镇——江苏省吴江市桃源镇引进一家黄酒制造企业,实现了粮食深加工增值,同时根据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引进并发展沼气发电、沼渣制肥等企业,形成了粮食产酒、酒糟养猪、猪粪产沼气、沼气发电、沼渣做肥、肥料种粮的循环经济全链条。
除了一手抓传统产业提升,龙感湖还坚持一手发力新的工业增长点。漫步龙感湖工业园区,新材料、五金建材、新型信息化、新能源企业都在这一年中相继落户,并且围绕这些企业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再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可以预见,这一个个的“点”,又将是一条条链的开始……
强农:打造现代农业的“龙感湖标准”
站在宽大的办公室里,指着窗外厂区后面的大片农田,龙感湖天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正国向我们描述了他的梦想:他们正筹备将紧邻厂房的500亩农田流转过来,打造水稻生产的样板间;第二步还要打造标准化的、全透明的生产车间,把农产品做得像工业产品一样,实现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标准化。
“到时候我们会邀请我们的订单农户和消费者都来参观,推广我们的标准,也是对我们自身品质的宣传和品牌的打造。”王正国描述的未来,和世界500强之一的伊利乳业在黄州的分公司所打造的全自动化、全透明式工业观光厂房惊人的巧合。或许正好可以说明,标准化正是农业与工业发展最终殊途同归的关键所在。
而这也正是龙感湖实施“强农”战略的着力点所在。毋庸置疑,农业是龙感湖最大的优势和根基所在。农业的国家队,曾经是龙感湖人为之自豪的响亮招牌。怎样将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龙感湖成为“强农”发展的排头兵?龙感湖人的回答是:搞标准化。
不仅自己打造标准,还要将标准推广出去。还是以天丰为例,它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已经让龙感湖8万亩水稻中有6万亩实现了订单化、标准化种植。王董告诉我们,天丰计划在三年内将订单面积扩大到20万亩——也就是不仅实现龙感湖的全域覆盖,还要将龙感湖标准扩张到黄梅、九江以及安徽的宿松、潜江、太湖等地。
“不仅是水稻,我们还要在养猪、棉纺等领域打造‘龙感湖标准’,龙感湖要成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引领者,成为国家农垦系统的排头兵!”黄智敏口中的目标或许并不遥远,因为像天丰这样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感湖在今年一年内就新增3家,相当于过去十年的总和!
新梦想:“双兴”的全面发展
“双强双兴”,绝不仅仅是大项目、大园区、大产业的发展和GDP的简单排名。
它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综合发展,它的终极目标是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它是人们有干净水喝、宽敞路走、明亮电用。龙感湖坚持将城镇建设与民生事业相结合,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力:今年9月份,龙感湖电网结束了过去内部农电小循环的历史,正式被纳入国家电网,成功争取到了新一轮国家农网改造项目,大幅提高供电能力;今
年下
半年,成功引进深圳贝尔环保产业集团,投资兴建一座新的供水厂及一家污水处理厂;龙感湖至小池公路由过去的“跳舞路”变成今天宽敞平坦的水泥路……

它是繁忙工作的人们下班后能有地方去休闲娱乐,周末能到湿地公园去观鸟玩水。龙感湖坚持文化旅游与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相结合:今年7月份,龙感湖管理区水上乐园项目作为全市20个重点文化产业推介项目之一,在武汉招商推介会上隆重推出。该项目位于龙感湖城区,计划投资1亿元,规划水域面积200亩,主要建设长画廊,设有茶楼,饮茶吟诗、演绎地方民俗小戏、水上泛舟、垂钓,沿乐园周围建景观带、景观灯,打造特色林景观。此外,还设计策划了计划占地5000亩、投资8亿元的龙感湖古雷池文化生态休闲区。该区以独特的湖泊文化、古雷池文化、渔家文化、移民文化、人文风情、湿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为核心,主要建设湖泊湿地观赏、湖泊休闲、湖泊运动度假、古风古韵观光园等综合性设施……
它是5万龙感湖人幸福的回音。
(记者蔡志勇 明天娇 马艳明 通讯员石志军)

2013年12月04日 00点12分
1
57年前,经国务院批准,在这里围湖开垦,成立省属国有农场——龙感湖农场。
17年前,时代赋予这片土地新的使命——成立黄冈市龙感湖管理区,被赋予县级党委、政府职能。
半年前,“双强双兴”发展战略再次激起这片土地新的嬗变。
让我们一起走进龙感湖,感受发展的脉动。
新定位:从农业国家队到经济开发区

11月21日,省经信委网站上挂出一条消息,沸腾了初冬时节的龙感湖:龙感湖、英山、黄梅三地共同组成的鄂东纺织产业集群,纳入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由此,龙感湖工业产业集群实现了零的突破!和黄冈窑炉、武穴医药化工、团风钢构等“巨无霸工业航母”一起,并列成为黄冈市七大重点产业集群之一。
不仅仅是纺织业突飞猛进,再过几天,全市首个国家级棉花储存战略储备库就要正式落户龙感湖!国内唯一的一家拥有国际专利的高科技企业已经在龙感湖破土动工;秸秆发电、沼渣发电等绿色能源集成示范区正在有序推进……过去只种庄稼的农场,如今已在1万多亩的土地上星罗密布地种下了100多家企业!
从农场完美转型到“工厂”,其奥秘何在?龙感湖管理区党委书记黄智敏认为,思路决定出路,新转变关键来自于新定位。
2012年,时任市长的市委书记刘雪荣亲自参加龙感湖三级干部大会,并为龙感湖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定位:成为循环经济的样板田。





围绕这一定位,龙感湖人提出四条现实路径: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全域信息化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四区同行,四轮驱动,紧扣“双强双兴”,推动龙感湖从国有农场向循环经济示范区的转型大道上奋力狂奔。
新发展:“双强”的重点突破
强工:从一家厂到一条链的嬗变
在龙感湖,有一位传奇的本土企业家,他用11年的时间,实现了从一家企业到一个产业链的发展。
11年前,依托龙感湖丰富的棉花资源,张耀华回乡创办了力达棉纺织厂,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首先收购兼并了另外两家棉纺企业,接着又向上游扩张,收购了一家轧花厂。2012年,他再次向产业链上游迈进,进军棉花仓储物流环节——这个仓库已经通过初审,于11月底成为国家棉花战略储备仓库。
回顾自己的发展历程,张耀华总结了三句话:“链条长了,领域宽了,企业强了。”
张耀华个人的发展之路,折射出的是龙感湖纺织业乃至整个“强工”发展的轨迹:千方百计地发展壮大产业集群。
从棉布到棉库,是产业链的纵向延伸。
除了纵向延伸,还有横向扩张:仅今年一年,龙感湖就新引进5家纺织企业,新增织布机台数达到3200台,是过去十年总和的16倍!
除了产业链的延伸,还有循环经济链条的延伸。龙感湖从我国黄酒第一镇——江苏省吴江市桃源镇引进一家黄酒制造企业,实现了粮食深加工增值,同时根据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引进并发展沼气发电、沼渣制肥等企业,形成了粮食产酒、酒糟养猪、猪粪产沼气、沼气发电、沼渣做肥、肥料种粮的循环经济全链条。
除了一手抓传统产业提升,龙感湖还坚持一手发力新的工业增长点。漫步龙感湖工业园区,新材料、五金建材、新型信息化、新能源企业都在这一年中相继落户,并且围绕这些企业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再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可以预见,这一个个的“点”,又将是一条条链的开始……
强农:打造现代农业的“龙感湖标准”
站在宽大的办公室里,指着窗外厂区后面的大片农田,龙感湖天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正国向我们描述了他的梦想:他们正筹备将紧邻厂房的500亩农田流转过来,打造水稻生产的样板间;第二步还要打造标准化的、全透明的生产车间,把农产品做得像工业产品一样,实现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标准化。
“到时候我们会邀请我们的订单农户和消费者都来参观,推广我们的标准,也是对我们自身品质的宣传和品牌的打造。”王正国描述的未来,和世界500强之一的伊利乳业在黄州的分公司所打造的全自动化、全透明式工业观光厂房惊人的巧合。或许正好可以说明,标准化正是农业与工业发展最终殊途同归的关键所在。
而这也正是龙感湖实施“强农”战略的着力点所在。毋庸置疑,农业是龙感湖最大的优势和根基所在。农业的国家队,曾经是龙感湖人为之自豪的响亮招牌。怎样将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龙感湖成为“强农”发展的排头兵?龙感湖人的回答是:搞标准化。
不仅自己打造标准,还要将标准推广出去。还是以天丰为例,它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已经让龙感湖8万亩水稻中有6万亩实现了订单化、标准化种植。王董告诉我们,天丰计划在三年内将订单面积扩大到20万亩——也就是不仅实现龙感湖的全域覆盖,还要将龙感湖标准扩张到黄梅、九江以及安徽的宿松、潜江、太湖等地。
“不仅是水稻,我们还要在养猪、棉纺等领域打造‘龙感湖标准’,龙感湖要成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引领者,成为国家农垦系统的排头兵!”黄智敏口中的目标或许并不遥远,因为像天丰这样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感湖在今年一年内就新增3家,相当于过去十年的总和!
新梦想:“双兴”的全面发展
“双强双兴”,绝不仅仅是大项目、大园区、大产业的发展和GDP的简单排名。
它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综合发展,它的终极目标是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它是人们有干净水喝、宽敞路走、明亮电用。龙感湖坚持将城镇建设与民生事业相结合,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力:今年9月份,龙感湖电网结束了过去内部农电小循环的历史,正式被纳入国家电网,成功争取到了新一轮国家农网改造项目,大幅提高供电能力;今
年下
半年,成功引进深圳贝尔环保产业集团,投资兴建一座新的供水厂及一家污水处理厂;龙感湖至小池公路由过去的“跳舞路”变成今天宽敞平坦的水泥路……

它是繁忙工作的人们下班后能有地方去休闲娱乐,周末能到湿地公园去观鸟玩水。龙感湖坚持文化旅游与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相结合:今年7月份,龙感湖管理区水上乐园项目作为全市20个重点文化产业推介项目之一,在武汉招商推介会上隆重推出。该项目位于龙感湖城区,计划投资1亿元,规划水域面积200亩,主要建设长画廊,设有茶楼,饮茶吟诗、演绎地方民俗小戏、水上泛舟、垂钓,沿乐园周围建景观带、景观灯,打造特色林景观。此外,还设计策划了计划占地5000亩、投资8亿元的龙感湖古雷池文化生态休闲区。该区以独特的湖泊文化、古雷池文化、渔家文化、移民文化、人文风情、湿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为核心,主要建设湖泊湿地观赏、湖泊休闲、湖泊运动度假、古风古韵观光园等综合性设施……它是5万龙感湖人幸福的回音。
(记者蔡志勇 明天娇 马艳明 通讯员石志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