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学堂:中国古典诗词赏析入门
天下之心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2
百志惟熙 楼主
(关于心吧大讲坛\心吧小学堂与天心学堂) 单就名字而言,“心吧小学堂”本身是个过渡,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心吧小学堂”的前身是“心吧大讲坛”,应该说,那不是一次成功的策划。后来“心吧大讲坛”更名为“心吧小学堂”,在千秋和丝雨的努力下,这个“小学堂”系列初具规模。从连续性上讲,“小学堂”只是作为对“大讲坛”的一种反动;而从内在的逻辑上来讲,在这种表面的循名责实的举措之下,我们重置了“讲”与“学”的先后关系。现在,我们进一步遵循这种努力的方向,并为凸显“天下之心”整体的独特的精神气质计,正式将“心吧小学堂”更名为“天心学堂”。 前贤有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后哲有云,以学心读,以公心取,以平心述,或可以为“天心学堂”之基本性格。马迁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一家之言”;张子言“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或可以为“天心学堂”之基本关怀。从“心吧大讲坛”到“心吧小学堂”,再到“天心学堂”,名虽三变,向学求真之精神一也。此向学求真之精神,正所谓虽地迁陵谷,时变质文,终莫之能易也。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之前我们以“心吧小学堂”命名的贴目,将继续进行下去。就我本人而言,是颇为喜欢“小学堂”系列的。或者“心吧小学堂”与“天心学堂”系列可以并行而不悖。 作者: 百志惟熙 2005-7-24 14:16   回复此发言 
2005年07月26日 23点07分 1
level 2
百志惟熙 楼主
这个帖子,我们将努力请到老苦,老孤,糊涂等高朋来主持,倘若我请不来,只好拜托烟雨和丝雨了:))
2005年07月26日 23点07分 2
level 6
呵呵,他们最近好像都有些忙?
2005年07月28日 07点07分 3
level 1
哈哈哈 百志呀 你找他们原来是为这事呀 不错 的建议哦 只是他们最近好象是很忙的 以后有机会 我也帮你们请他们了但是讲坛的内容多的是 你们想讲哪个方面的?依依愿意做个乖巧的小学生呀 俺坐 第一排; 近视眼 哈哈哈
2005年07月28日 10点07分 4
level 1
不过百志的能力和努力可是有目共睹的 也就是说 依百志的能力 完全自己可以做讲坛老师啦真的 是真的哦
2005年07月28日 10点07分 5
level 2
百志惟熙 楼主
依依,你不了解我:))
2005年08月05日 15点08分 6
level 1
很喜欢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虽然不解此诗中的细味还是不愿听别人牵强附会的解释。:)喜欢,可能就是缘于她的朦胧她的深邃她的神秘她的谜一般的意境吧:)
2005年08月12日 14点08分 7
level 1
其它都还知道,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两句怎么理解?
2005年08月19日 09点08分 8
level 1
转一篇文章:)
2005年08月19日 12点08分 9
level 1
看后或许会有些启发:)
2005年08月19日 12点08分 10
level 1
题目:梁启超怎么读李商隐的《锦瑟》作者:李国文,作家。现居北京。著有《危楼纪事》、《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等。
2005年08月19日 12点08分 11
level 1
《锦瑟》是唐人李商隐的一首名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天鹅之歌,约作于公元858年的荥阳,不久,诗人就在他的家乡,抱恨离开人世。人故去,诗长存,一千多年来,口碑流传,家弦户诵,任何一个读点旧诗的中国人,无不知道这首绝唱。如此的身后声名,大概才能称得上真正的不朽。  文学这东西,别人吹,不作数,自己吹,更不作数,甚至当代文学史的吹,也是作不得数的。只有时间的验证,而且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以后,那判断才能接近于正确。所以,我的那些同行们,或者被人吹成,或者自己吹成,那副永垂不朽的大师状,都有把话说得太早之嫌。只有像李商隐这样,千年以后,还有人吟诵他的诗,玩味他的诗,被他的诗感动,为他诗中的意境,悬想不已,揣测不已,那才是真正的一点不打折的永垂不朽。  然而,“文章憎命达”,写出这样好作品的诗人,他一辈子却活得很尴尬,很艰窘。《旧唐书》说他“坎壈终身”。“坎壈”,大约为磕磕绊绊,跌跌撞撞,沟沟坎坎,连滚带爬的意思。所以,才高命薄,屡受挫折,郁郁不得志的他,便盛年早逝
2005年08月19日 12点08分 12
level 1
  他只活了47岁,当然,太短命了一点;否则,会有更多的好诗,留存后世。  这首七律,凝缩着诗人匆匆一生里的跌宕流离的命运,失落沮丧的际遇,讳莫如深的情感,梦幻绮丽的爱恋……,这一切,又如同他名姓中的那个“隐”字一样,影影绰绰,朦朦胧胧,依稀仿佛,似有似无,感觉得到,捉摸不住,可以意会,不可言传,那美学境界吸引着千百年的中国读者。  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谜,要是一猜即破,也就没有什么耐人寻味的了;要是总猜不开,也就无法使人生出破解的兴味。而李商隐这首显然有着难言之隐的《锦瑟》,既有猜想价值,又有猜想余地,是一个使猜解者错以为不难找到门径的谜。然而,深入堂奥,接踵而至,便是更多的迷惑和茫然。因此,宋、元、明、清,揣度了一千来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所有答案,无一不被诘难,被质疑,被否定,被推翻,几乎没有一个论点能够站得住脚。  估计,再猜上一千年,一万年,大概也休想解开这个诗谜,仍旧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地分歧着。    
2005年08月19日 12点08分 13
level 1
梁启超的读《锦瑟》法,是读文学作品的门径  因此,近人梁启超的读李商隐法,值得我等深刻体会。他说:  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只有这样嵚峙磊落的大师,才敢率直说出来。一,他坦承自己并不“理会”诗中“讲的什么事”;二,他还坦承自己“解不出来”“一句一句”的“文义”。  但是,他又说:一,“我觉得他美”,“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二,“美是多方面的”和“含有神秘性的”。  不求其字句上的甚解,而领略其通体之美,得精神之享受,这才真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不二法门。中国人讲做学问,而做学问的中国人,是一点一滴,句栉字比,认真求实,探赜索隐地做起来的,这种治学态度,毫无疑问,当然是极其
正确的
。但用在文学作品上,这样死抠深挖地做起来,只能将文学的想像力越做越死,最后大家成为僵尸为止。  
2005年08月19日 12点08分 14
level 1
说到底,诗词歌赋,小说演义,唱词话本,杂剧戏曲,从来也算不得什么正经学问。即使在封建社会里,虽然孔夫子删定的三百篇古代民谣,成为六经之一的《诗经》。但对那时的读书人来讲,也是属于小菜一碟,是有它可,无它也可的东西。《红楼梦》中那位严肃的家长贾政,绝对规行距步的正人君子,也不把《诗经》当经看。他对贾宝玉的奴仆领班李贵说:“哪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盗铃,哄人而已。”他还说:“你去请塾里师老爷安,就说我说的,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显然,有两种读书方法,一种是可以“虚应故事”的,一种是必须“讲明背熟”的。既然贾老爷都认为文学作品不过“虚应故事”,我们干吗要像做学问那样“讲明背熟”呢?  因此,梁启超的读《锦瑟》法,才是读文学作品的门径。  只取其总体上的感觉,领受,颖悟,融通,而不斤斤于字句的诠释,词义的解析,要旨的体认,典故的实证,宁可失之于细部的推敲而获得整体,宁可失之于枝节的深入而把握全盘,宁可失之于末端的探究而得窥完豹,你被作品的美学意境所感动,所共鸣,所吸引,所呼应,你的阅读任务,也就完成了,你的阅读目的,也就达到了。  
2005年08月19日 12点08分 15
level 1
That's all.:)
2005年08月19日 13点08分 17
level 1
喜欢读《红楼梦》,也是因为她的文字,她的人物性格,她的诗词,她的谜般的结局。倒并不在意她的考据。。。如张爱玲般读成了红楼梦魇,实在无趣~~~
2005年08月19日 13点08分 18
level 1
有道理啊
2005年08月21日 09点08分 1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