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我权天授
楼主
【经济日报专讯】考评局列举文凭试考生把简单英文串错,如粉笔的chalk写成chok等。串错字不足为奇,惟除了个人因素之外,也与互联网提供方便有关?网络科技令人聪明或变蠢,仍争持不下。
考评局昨发表过去一届中学文凭试的考试报告,当中包括英文写作卷出现不少简单英文词语串错,如chalk变chok、build变bulid、first变frist等(详见港闻A30——「无梦想如咸鱼」 DSE考生当古语)。
串错字的原因,或许与英语水平有关,也可能是考生一时疏忽,即使以英语为母语,也难保证不会串错字。去年BBC调查,发现2,000多名受访者中,三人当中有一人不懂串「definitely」,三分之二不懂串「necessary」。
研究:学生串错字上升
串错字不足为奇,但有趣的是,不少研究将串错字的问题归咎於科技带来太多方便,懒动脑筋所致。
「Spell check」检查错字的功能,唾手可得,上网搜寻也有Google Instant功能,关键字只要打第一、二个字母,系统已代你「想好」其余字母及显示搜寻建议,还需要人脑好好记生字吗?
《Atlantic Wire》去年曾指,Spell Check功能令串字能力变差,并引用研究,包括史丹福大学比较1988年及2008年的学生论文,发现这20年间学生用错字、串错字的情况大幅上升。
本来目的是减少串错字,但当人依赖了后是否反而更多串错字?事实上,串错字小事而已,引伸更大的争议,是电脑互联网发展一日千里,令人更方便、更容易获得资讯,加上新功能层出不穷,但发展下去,是令人变得聪明抑或变笨?
善用互联网科技,不少研究指可激发更多思考及创作,但搜寻引擎变得聪明,人就变得可动少一点脑筋去储存资料,既然上网一查便可,一些简单的事实资讯,还须用脑牢牢记住吗?如此看来,大家容易串错字,其实不难理解,就如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愈来愈方便,不也令人懒得记路吗?
依赖GPS 易忘记走过的路
英国著名资讯科技作家Nicholas Carr曾於其著作《The Shallows :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指GPS让人脑部储存空间影像缩小,以致人容易忘记走过的路。
他又指,互联网兴起,拖低人的专注力,网上浏览资讯时习惯快速接收不同资讯片段,反而失去仔细阅读的能力。他更引述作家朋友指,读毕一本长篇小说也变得有难度了,伦敦大学学院也有研究显示,使用互联网时往往对不同资讯快速略过,甚少在网上阅读长篇文章。
互联网虽助我们更快掌握更多资讯,但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副教授James Evans提出,过往亲自到图书馆找资料反而有更多收获,互联网的搜寻虽然更快捷准确,但犹如只见枝叶,却看不见整个森林。
互联网令人变聪明,还是变蠢?2010年,美国Elon University便向895位科技专家提出这问题,他们的看法又如何?
变叻或变蠢? 争持不下
当年约75%专家认为互联网会令人变得聪明,如提升阅读、写作能力等;但两年后的2012年,再问一次,则已几乎扯平。认为互联网令人变聪明的减少至只有约半数,另一半则认为是变蠢。
固然,互联网发展对於人类智能发展的正面影响不容抹杀,有专家形容互联网如变成我们的「外在脑袋」,可负起储存资讯作用,换一个角度,脑部便可腾出空间,用於其他方面的功能,例如搜寻、处理及整合资讯的能力等,这也是「脑力」的表现。
无可否认,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不出门便能知「天下事」,视野知识的增长也与没有互联网年代,不可同日而语,但也令我们的脑袋改变了不少,记忆方式只是其一。试回想,你以前可以记得多少亲朋好友的电话号码?但如今有手机的记忆功能「代劳」,你又记得多少?

I
2013年11月01日 13点11分
1
考评局昨发表过去一届中学文凭试的考试报告,当中包括英文写作卷出现不少简单英文词语串错,如chalk变chok、build变bulid、first变frist等(详见港闻A30——「无梦想如咸鱼」 DSE考生当古语)。
串错字的原因,或许与英语水平有关,也可能是考生一时疏忽,即使以英语为母语,也难保证不会串错字。去年BBC调查,发现2,000多名受访者中,三人当中有一人不懂串「definitely」,三分之二不懂串「necessary」。
研究:学生串错字上升
串错字不足为奇,但有趣的是,不少研究将串错字的问题归咎於科技带来太多方便,懒动脑筋所致。
「Spell check」检查错字的功能,唾手可得,上网搜寻也有Google Instant功能,关键字只要打第一、二个字母,系统已代你「想好」其余字母及显示搜寻建议,还需要人脑好好记生字吗?
《Atlantic Wire》去年曾指,Spell Check功能令串字能力变差,并引用研究,包括史丹福大学比较1988年及2008年的学生论文,发现这20年间学生用错字、串错字的情况大幅上升。
本来目的是减少串错字,但当人依赖了后是否反而更多串错字?事实上,串错字小事而已,引伸更大的争议,是电脑互联网发展一日千里,令人更方便、更容易获得资讯,加上新功能层出不穷,但发展下去,是令人变得聪明抑或变笨?
善用互联网科技,不少研究指可激发更多思考及创作,但搜寻引擎变得聪明,人就变得可动少一点脑筋去储存资料,既然上网一查便可,一些简单的事实资讯,还须用脑牢牢记住吗?如此看来,大家容易串错字,其实不难理解,就如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愈来愈方便,不也令人懒得记路吗?
依赖GPS 易忘记走过的路
英国著名资讯科技作家Nicholas Carr曾於其著作《The Shallows :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指GPS让人脑部储存空间影像缩小,以致人容易忘记走过的路。
他又指,互联网兴起,拖低人的专注力,网上浏览资讯时习惯快速接收不同资讯片段,反而失去仔细阅读的能力。他更引述作家朋友指,读毕一本长篇小说也变得有难度了,伦敦大学学院也有研究显示,使用互联网时往往对不同资讯快速略过,甚少在网上阅读长篇文章。
互联网虽助我们更快掌握更多资讯,但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副教授James Evans提出,过往亲自到图书馆找资料反而有更多收获,互联网的搜寻虽然更快捷准确,但犹如只见枝叶,却看不见整个森林。
互联网令人变聪明,还是变蠢?2010年,美国Elon University便向895位科技专家提出这问题,他们的看法又如何?
变叻或变蠢? 争持不下
当年约75%专家认为互联网会令人变得聪明,如提升阅读、写作能力等;但两年后的2012年,再问一次,则已几乎扯平。认为互联网令人变聪明的减少至只有约半数,另一半则认为是变蠢。
固然,互联网发展对於人类智能发展的正面影响不容抹杀,有专家形容互联网如变成我们的「外在脑袋」,可负起储存资讯作用,换一个角度,脑部便可腾出空间,用於其他方面的功能,例如搜寻、处理及整合资讯的能力等,这也是「脑力」的表现。
无可否认,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不出门便能知「天下事」,视野知识的增长也与没有互联网年代,不可同日而语,但也令我们的脑袋改变了不少,记忆方式只是其一。试回想,你以前可以记得多少亲朋好友的电话号码?但如今有手机的记忆功能「代劳」,你又记得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