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6
      
	  nonifruit
	  
	  楼主
	  
	
	
	  有人说还会有下一个穆里尼奥,我无力否认,却又更不敢认同。穆里尼奥是什么?他代表了什么?他是怎么诞生的?未来的岁月里,不知道还会有多少文字和思辩,围绕这些话题而展开。说还会有下一个穆里尼奥的人认为,穆里尼奥就是一个快餐文化时代的标准品牌。他代表了这种文化环境中的“即时效应”——Instant Effect,一如你我每天都用的即时网络沟通技术msn,一如超女快男舞台抑或百家讲坛圣殿一夜成名的速溶咖啡模板。他具备了“即时成功”的模式效应,用这种模式在切尔西复制了他在波尔图时代的成功。然而正因为其现实的模式,也让这种成功具备同质性,有可能被模仿。认为还有下一个穆里尼奥的人,也认为“穆里尼奥”本身就是可以被复制的。按照他们对快餐文化的解构分析,还能从现版本的“穆里尼奥”中找到粗糙、浅薄和极度功利化的痕迹。“穆里尼奥”是怎么诞生的?不,巴塞罗那的那个翻译和波尔图那个少帅,并不是“穆里尼奥”。那只是成为这么一种现象的原始因素积累。穆里尼奥成为“穆里尼奥”,我认为诞生的那一瞬间便是他施施然驾临伦敦,面对记者包围之下,施施然吐出的那句话:“……我不是池中之物,我是特别的一个……”这是划时代的一句话。这句话动摇了现代商业媒体对一个职业足球教练的认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偶像级明星主教练由此诞生。一场和英国媒体旷日持久的诞生由此开始。任何一个品牌的建立,都必须先拥有优质产品,但是最佳的产品质量,并不足以保证这个品牌必将成功,酒香总怕巷子深。成功的品牌,必须有“特别之处”。穆里尼奥这个品牌,有产品质量的成功:他能在短期内揉合出实力超群的球队。不过这个快餐文化品牌倘若真的成功,并且成功到可复制的程度,其特别之处也很特别:利用和操纵媒体、无限制地制造曝光度,极大地包揽权力和制造矛盾,在实际生产(球队场上表现)和市场推广(主教练场外表现)采用截然不同的方法。快餐文化品牌还有一种特性,那就是缺乏深度,这也是其容易被复制的原因之一。足球意义上的穆里尼奥究竟有多少深度?假如从理想主义的角度考量,至少在蓝色斯坦福桥的三年他并没有显示出来。他的足球是“即时成功”的,是立竿见影的,却也是缺乏创新的。所以你不能否认,下一个穆里尼奥或许就在我们眼皮底下。他或许不会穿上那么酷的阿玛尼风衣,或许嘴角扭动不会那么性感,但他会有另外的包装模式,同样能让伦敦的女记者们激动得上蹿下跳。然而这就是“穆里尼奥”吗?怀疑依旧存在。我相信这个品牌的诞生,确实发生在“特别一个”宣言时刻,并且他也代表了快餐文化的各种“即时效应”。只是穆里尼奥不是李宇春。只要湖南卫视愿意,他们每年都能生产出一个李宇春,甚至生产出一个比李宇春还快男的李宇春。可是穆里尼奥能如此复制吗?取得他在足球场上的成绩,有可能,取得他主宰媒体的影响力也可能,不过要想达到在如此短时间内,达到穆里尼奥般一城一队一人的地位,却未必可能。穆里尼奥现象,具备了快餐文化品牌的各种因素,他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运用,但是机缘巧合的次数却很难重复。更何况,我们在解读这一场资本和知识竞争的闹剧过程中,总会在人际关系中探幽访古的过程里,忽略了穆里尼奥这个个体的力量。一个害怕失败,一个出生低微,一个士有怀瑾握瑜而不见容于朝的激愤斗士。这个早熟的人,孩童时代就从父亲失败的职业足球教练生涯里感受到了“失败是最不能接受的生活”。他与所有人为敌的行为,或许是在夸张,或许也是在自我保护。谁都知道,一个眼高于顶、极度自高自大的人,其实也极有可能是一个内里相当自卑的人。他有着“即时成功”的足球模式,看上去切尔西的足球确实少了些浪漫追求,可他的成功不是“即时成功”,因为在葡萄牙和巴塞罗那当翻译的七年时光,二十年来通宵达旦地研究足球战术,不是一夜成名的人所能完成的。穆里尼奥,仍然是一个以传统成功法则为基础,却巧妙利用了现代快餐文化手段,从而集大成于一体的人。他的离职,更坦率地说,应该是解雇,同样不会像快餐品牌那样转眼成烟。穆里尼奥恐怕再也不会像过去三年的穆里尼奥那样成为英超最大的一颗星。十年之后,我不敢肯定还有几个人记得李宇春,然而我们可以肯定,十年之后,看足球的人仍然会都知道穆里尼奥,因为职业足球根本就不是“即时成功”的游戏。这一点,从事中国足球的人们肯定不会否认。
	
	2007年09月28日 03点09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