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经常听说却不知道意思的【著名定义】(转)
奥术神座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0
475703980 楼主
2013年10月11日 00点10分 1
level 10
475703980 楼主
蝴蝶效应、青蛙现象、鳄鱼法则、鲇鱼效应、羊群效应、刺猬法则、手表定律、破窗理论、二八定律、木桶理论、马太效应,这些你都明白吗?
2013年10月11日 00点10分 2
level 10
475703980 楼主
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I
2013年10月11日 00点10分 3
这是个比喻而已,大事件由若干小事件组成,都不可或缺,但不能把它做为成因。
2013年10月11日 11点10分
回复 qq877242337 :蝴蝶效应是讲一个临界的系统中,一点细小的偏差可能导致天差地别的结果,而不是大事件由小事件
2013年10月12日 02点10分
lim(2^4n)/n(2n:n)^2
2013年10月12日 02点10分
level 10
475703980 楼主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
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I
2013年10月11日 00点10分 4
表示你刚一点火青蛙就跟外面蹦了,跳的高度会让你惊叹:擦,原来可以跳这么高
2013年10月11日 01点10分
这个早就被证实是骗人的
2013年10月11日 01点10分
确实是假的,虽然具有说教式意义,但是事件本身是靠不住的。
2013年10月11日 01点10分
实验是真的,但是有前提。温水煮的实验是把青蛙的大脑去除了的。
2013年10月11日 04点10分
level 10
475703980 楼主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I
2013年10月11日 00点10分 5
这是对于大抄家而言,小股民明智的方法是找个大公司,在股市低潮期入市,然后放着,因为从宏观看股市是一直上涨的。放20年[太开心]
2013年10月11日 01点10分
回复 dlam13 :但是你计算了通胀因素吗?
2013年10月11日 01点10分
鳄鱼咬住了脚,就算把手送过去它也不会松开去咬手吧,只会把脚扯下来
2013年10月11日 01点10分
level 10
475703980 楼主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2013年10月11日 00点10分 7
level 10
475703980 楼主
6、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I
2013年10月11日 00点10分 8
level 10
475703980 楼主
7、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I
2013年10月11日 00点10分 9
人人粉我,我粉人人! 看贴回贴是好习惯!!!亲们随便给点十五字吧~~~~~~~~~~
2013年10月11日 01点10分
我一出手就是这他么标准的十五字
2013年10月11日 01点10分
我一出手就是这他么标准的十五字
2013年10月11日 02点10分
我一出手就是这他么标准的十五字
2013年10月12日 03点10分
level 10
475703980 楼主
8、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
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I
2013年10月11日 00点10分 10
就像楼主一样,一旦一个楼主没节操,就会有千万个楼主么节操,而且楼主们丝毫不觉羞愧。
2013年10月11日 01点10分
回复 Y哥已M成佛Y :[狂汗]我去~~~
2013年10月11日 03点10分
回复@Y哥已M成佛Y :同意!!相当同意!I
2013年10月11日 04点10分
好男人就是我 我就是邓少 我为自己代言
2013年10月11日 05点10分
level 10
475703980 楼主
9、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
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
在,这就是二八法则。I
2013年10月11日 00点10分 11
level 10
475703980 楼主
10、木桶理论: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2013年10月11日 00点10分 13
我们的下限就是按照楼主定义的。╮(╯▽╰)╭
2013年10月11日 01点10分
这个也变了 将木桶倾斜 盛水量就不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了
2013年10月11日 02点10分
好男人就是我 我就是邓少 我为自己代言
2013年10月11日 05点10分
回复 邓真123 :我喂自己袋盐!一袋够了吗??
2013年10月11日 17点10分
level 10
475703980 楼主
11、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2013年10月11日 00点10分 14
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2013年10月11日 01点10分
回复 两个街区 :+1当年我看到这个解释也是第一时间想到这个
2013年10月11日 01点10分
好男人就是我 我就是邓少 我为自己代言
2013年10月11日 05点10分
回复 两个街区 :加10086
2013年10月17日 09点10分
level 10
475703980 楼主
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
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
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
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I
2013年10月11日 00点10分 15
所以我们都认为楼主么节操,看见楼主就喊LZSB
2013年10月11日 01点10分
level 10
475703980 楼主
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
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
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 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
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
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 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   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
**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愿意很
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
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I
2013年10月11日 00点10分 16
可现实情况是,纽约是全球都数得上的犯罪率很高的大城市,不要随便瞎扯呀,
2013年10月11日 02点10分
回复 愤青11号 :现在好多了
2013年10月11日 03点10分
晕,这样也行,把表面糊住,然后说“我们做好了,看,还有理论支持”。 在厉害有当年香港厉害不?要治理,还是一样可以治理好。
2013年10月11日 11点10分
问题是纽约这个情况就相当于一个人家里的窗户已经破了一大半了,然后想要通过补好其中一扇窗户来让大家自觉帮他补好其他窗户
2013年10月12日 02点10分
level 10
475703980 楼主
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
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
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
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
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
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
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
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
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
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I
2013年10月11日 00点10分 17
所以当所有人都骂楼主时,我会保持沉默,而当一个人都没有时,我会大喊LZSB
2013年10月11日 01点10分
不作死就不会死,她不能换过地方过夜吗?
2013年10月11日 02点10分
好男人就是我 我就是邓少 我为自己代言
2013年10月11日 05点10分
就像中国随处可见的打击犯罪,人人有责一样,谁会当成事呢
2013年10月17日 09点10分
level 9
有几个还真不知道,顶,长姿势了
2013年10月11日 00点10分 18
[哈哈]
2013年10月11日 13点10分
level 10
475703980 楼主
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
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
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
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
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I
2013年10月11日 00点10分 19
我党
2013年10月12日 00点10分
只适合开放性的机构
2013年10月12日 02点10分
擦,太正确了,没有民众监督的政府必然之路!
2013年10月17日 09点10分
level 10
475703980 楼主
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有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
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
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
I
2013年10月11日 00点10分 22
扯淡,你要没事就被雷劈,你也绝望。还知道决定性原因,什么叫无法反抗不懂?
2013年10月12日 02点10分
level 10
475703980 楼主
证人的记忆
证人,在我们的认识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就是把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地讲出来的人。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
证人对他们的证词的信心并不能决定他们证词的准确性,这一研究结果令人感到惊讶。心理学家珀费可特和豪林斯决定对这一结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了考察证人的证词是否有特别的东西,他们将证人的记忆与对一般知识的记忆进行了比较。   他们让被试看一个简短的录象,是关于一个女孩被绑架的案件。第二天,让被试回答一些有关录象里内容的问题,并要求他们说出对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后做再认记忆测验。接下来,使用同样的方法,内容是从百科全书和通俗读物中选出的一般知识问题。
和以前发生的一样,珀费可特和豪林斯也发现,在证人回忆的精确性上,那些对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实际上并不比那些没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对于一般知识来说,情况就不是这样,信心高的人回忆成绩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人们对于自己在一般知识上的优势与弱势有自知之明。因此,倾向于修改他们对于信心量表的测验结果。一般知识是一个数据库,在个体之间是共享的,它有公认
的正确答案,被试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们会知道自己在体育问题上是否比别人更好或更差一点。但是,目击的事件不受这种自知之明的影响。例如,从总体上
讲,他们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别人在记忆事件中的参与者头发颜色方面更好或更差。I
2013年10月11日 00点10分 23
level 10
475703980 楼主
人人粉我,我粉人人!
看贴回贴是好习惯!!!亲们随便给点
十五字
吧~~~~~~~~~~
2013年10月11日 01点10分 25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