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古代的隐君子
中国历史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2
2013年09月26日 15点09分 1
level 12
古时文人有几种爱好,喜欢喝酒,生活洒脱,还有就是做官或者归隐山林。历史上有名的隐士和那些关于归隐山林的千古流芳的故事又有哪些呢?
名士隐逸山林自古已有,譬如商朝末期助周武王伐纣、功不可没的姜子牙,三国时期躬耕于农田最后却出山助刘备建立蜀国的诸葛亮。然而这些都是隐藏在暗处伺机而动的有才之士,他们无疑都是幸运的。另外一些则是被无奈的世俗或是昏庸的君工抛弃的人才,他们的际遇可悲可叹。
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一位名人。早年他一直热心于建立一番功业,施展自己的才华,济人济世,然而一路遭遇挫折,最后年近四十仍不忍放弃,再出来做官。但是最终陶渊明还是没法和当时已经病态了的社会世俗做斗争,在写下“不为:丘斗米折腰”的豪言壮语之后,毅然隐迹田间。归隐后的陶渊明每天过着“朝闻鸡叫声而作,夜里披星戴月归”的田园生活,兴致来时提笔成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失意之时便在外面喝得酩酊大醉回家。看透官场黑暗和对社会失去最后的希望之后,陶渊明选择归隐田林,最终获得后世给予的“隐君子”的雅称,实属实至名归。
继陶渊明之后的唐代山水田园派的大诗人孟浩然,刚开始想一生做个“隐士”,漫游江河,放情山水。但是到了后来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放弃做隐士的初衷,三十六岁时到洛阳求仕,“居三年无所得”。
四十岁时,孟浩然到长安应试,结果名落孙山。在写下“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诗句赠与张九龄当“敲门砖”后,仍未能实现自己的夙愿,最终抱憾而终。
和孟浩然相比,宋代的林逋淡定得多,林逋以“梅妻鹤子”而闻名于世,隐居在杭州的一个小山上,每天以自给自足的农耕方式过活,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而不愿厕身世间浮华。和陶渊明不同的是,林逋从一开始便已经看透了现实的悲酸,所以从未做官,他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正是他诗意却又失意的一生的最好写照。
明朝的唐寅也是千年以来令人悲叹的“隐君子”。唐寅是明宪宗年间才华横溢的诗人和画家,他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但是由于参加科举考试时被人陷害而入狱,仕途之路自此结束。唐寅空有一身才华而无处施展,只好无奈归隐。后来唐寅买下一处旧宅作为居住地,取名桃花坞。唐寅有诗写道:“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在花下眠。”一副事不关己、超然世俗的样子,活得好不自在,却也有难言的辛酸。
上面提到的这些都是做官之后仕途遭遇挫折,或者是想做官而未得,或者是由于社会原因而不能做官,似乎算不上是真正从一开始就淡泊名利的隐士。那么有没有从来就不奢望做官,从一开始就不沽名钓誉的有才之士隐居山林的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隐居在深山之中,以樵为生,以文为乐的渔夫、樵夫们。佳句“渔得鱼心满愿足,樵得樵眼笑眉舒”,“雨来分畦种瓜,旱来引水浇麻”,“闲来几句渔樵话,困了一枕葫芦架”,“蓑笠纶竿钓今古,一任他斜风细雨”的传世,也为中国古代隐居文化增添了恬然的一笔。遗憾的是,因为记载甚少,所以这些“真正”的隐士却没有多少故事流传下来。
千年以来,不论是因为自身原因,还是因为社会原因而隐居的文人们,大概都是孤单的、失意的。但是这些令人慨叹的故事,也为璀璨的文化加上了诗意的一笔。
2013年09月26日 15点09分 2
level 7
《此为今后发帖水经验之典范》
《蒋中正》
2013年09月26日 16点09分 3
level 15
瘾君子
2013年09月26日 16点09分 4
level 13
以前看过一本介绍现代隐者居士的书,好像地点是终南山
2013年09月26日 17点09分 5
是 空谷幽兰 吧
2013年09月27日 15点09分
回复 晚风轻点 :+1
2013年09月27日 16点09分
level 10
不能没有竹林七贤[笑眼]
2013年09月27日 08点09分 6
1